| 
 新書推薦:
 
  《 
			外国考古学研究译丛——国家与文明的起源:文化演进的过程(精装版)
			》
 售價:HK$ 
			140.8
 
  《 
			身体,图像与艺术史
			》
 售價:HK$ 
			96.8
 
  《 
			金石万象 梅庵书学    李瑞清   吴守峰
			》
 售價:HK$ 
			327.8
 
  《 
			脑结构MRI连续层次解剖学
			》
 售價:HK$ 
			162.8
 
  《 
			古琴之美·2026(可读、可听、可学、可赏的“立体化”文化日历;专注于古琴文化的鉴赏日历)
			》
 售價:HK$ 
			107.8
 
  《 
			财之道丛书·贪婪的游戏:金融投机100年
			》
 售價:HK$ 
			74.8
 
  《 
			算力崛起:重塑未来经济与社会
			》
 售價:HK$ 
			76.8
 
  《 
			敦煌壁画?纹样
			》
 售價:HK$ 
			151.8
 
 
 | 
         
          | 內容簡介: |   
          | 本书收录了四份村庄调查报告: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岩镇山池村形态与实态调查 、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龙岗镇坪村形态与实态调查、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呈坎镇呈坎村形态与实态调查、江西省赣州市赣县白鹭乡白鹭村形态与实态调查,分别从宗族由来与村落形成、自然、经济、社会、文化、治理等六个方面,充分而完整地阐述了龙池村、坪村、呈坎村、白鹭村等四个宗族村庄的传统形态、变迁与实态。 |  
         
          | 關於作者: |   
          | 徐勇,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政治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全国博士后流动站评审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组成员、教育部首批文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民政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湖北省政治学会会长。主要从事基层政治与乡村治理研究,是国内最早将实证研究方法引入政治学研究领域的学者之一,并从社会的角度研究政治发展过程,也是我国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社区自治研究领域的带头人之一。 |  
         
          | 目錄: |   
          | 总 序【徐 勇】 村庄类分序【徐 勇】
 大族崛起:以分促合的治理粤北山池村调查
 第一章 山池村谢氏宗族的由来与发展
 第一节 谢氏由来与迁居
 一 因仕而兴,以邑为氏
 二 仕途受阻,南下入粤
 三 谋求复兴,入主山池
 第二节 村落由来与发展
 一 村落由来
 二 宗族竞争
 三 房支分化
 第三节 山池村行政建制与变迁
 一 传统行政建制
 二 当代行政建制
 第二章 山池村谢氏宗族的自然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自然环境
 一 气候特征
 二 地理特征
 三 水资源特征
 四 土壤特征
 第二节 人文环境
 一 交通区位
 二 自然观念
 三 村庄布局
 第三节 山池村自然实态
 一 交通改造
 二 水利建设
 三 自然观念
 第三章 山池村谢氏宗族的经济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经济形态概况
 一 产业构成
 二 生产能力
 三 经济水平
 第二节 产权
 一 共有产权
 二 私有产权
 三 混合产权
 第三节 经营
 一 共同经营
 二 家庭经营
 三 合作经营
 第四节 交换
 一 族内交换
 二 族外交换
 三 宗族产品市场化
 第五节 分配
 一 族产分配
 二 家产分配
 三 赋税分配
 第六节 消费
 一 宗族大锅饭
 二 家庭大锅饭
 第七节 继承
 一 共有财产继承
 二 家庭财产继承
 第八节 山池村经济变迁
 一 宗族经济单位的变迁
 二 家庭经济单位的变迁
 第九节 山池村经济实态
 一 产权
 二 经营
 三 交换
 四 继承
 第四章 山池村谢氏宗族的社会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社会形态概况
 第二节 社会构成
 一 人口关系
 二 婚姻关系
 三 家庭关系
 第三节 社会组织
 一 绅士会
 二 会
 第四节 社会交往
 一 阶层间交往
 二 房支间交往
 三 宗族间交往
 第五节 社会分化
 一 辈分分化
 二 职业分化
 三 财富分化
 四 宗族的应对
 第六节 社会冲突
 一 房支冲突
 二 家庭冲突
 三 宗族冲突
 第七节 社会保障
 一 宗族救济
 二 宗族保护
 第八节 山池村社会变迁
 一 从男丁为本到女性解放
 二 从血缘分化到利益分化
 三 走向缓和的宗族冲突
 第九节 山池村社会实态
 一 人口关系实态
 二 婚姻关系实态
 三 社会交往实态
 四 社会冲突实态
 第五章 山池村谢氏宗族的文化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信仰
 一 祖宗崇拜
 二 生育崇拜
 三 神灵信仰
 第二节 观念
 一 长幼有序
 二 光宗耀祖
 三 发家致富
 第三节 文化习俗
 一 婚嫁
 二 丧葬
 三 节日活动
 第四节 文娱活动
 一 祭神活动
 二 打龙
 三 日常活动
 第五节 教育
 一 教育概况
 二 教育资助
 第六节 山池村文化实态
 一 祠堂祭拜
 二 祖坟祭扫
 三 族谱修撰
 四 赏灯活动
 五 文娱活动
 六 神灵信仰
 第六章 山池村谢氏宗族的治理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治理主体
 一 宗族权力
 二 国家权力
 三 微弱的神权
 第二节 治理内容
 一 公域治理
 二 私域治理
 三 国家治理
 第三节 治理规则
 一 族规
 二 祖训
 三 国法
 第四节 治理方式
 一 教导
 二 激励
 三 惩罚
 四 其他方式
 第五节 山池村治理实态
 一 村委会治理
 二 小姓参与
 三 宗族组织
 四 宗族治理
 山池村调查小记
 山池村调查日记(节选)
 因规而合:穷家小族的延续与发展粤北坪村调查
 第一章 始与兴:蓝氏宗族的由来与发展
 第一节 蓝氏的由来与迁徙
 一 蓝姓源流考
 二 祖居北地,繁衍八州
 三 避乱南迁,入闽进粤
 第二节 坪村蓝氏的繁衍
 一 坪村蓝氏开基建村
 二 坪村之兴:开基创业,聚族而居
 第三节 坪村建制变迁
 第四节 坪村当下概况
 第二章 坪村蓝氏宗族的自然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自然环境
 一 气候特征
 二 地理特征
 三 水资源特征
 四 土壤特征
 五 交通特征
 第二节 人文自然
 一 祖宗建筑:百一公祠
 二 人居建筑
 三 神灵建筑
 第三节 村庄自然实态
 一 自然观念的变化
 二 交通状况
 三 民居与村庄布局
 四 村落、房支与村民小组的重叠
 第三章 坪村蓝氏宗族的经济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经济形态概况
 一 土地占有
 二 生产能力
 第二节 产权
 一 宗族共同产权
 二 家庭私有产权
 第三节 经营
 一 共同财产的经营
 二 家庭私有财产的经营
 三 合作经营
 第四节 交换
 一 族内交换:堂居小市场
 二 族外交换
 第五节 产业
 一 农业生产
 二 借贷商业
 三 手工业
 第六节 分配
 一 族内分配
 二 家内分配
 三 税赋分配
 第七节 消费
 一 共同消费
 二 家庭消费
 第八节 财产继承
 一 共有财产的继承
 二 家庭财产的继承
 第九节 坪村经济变迁
 一 宗族经济单位的变迁
 二 家庭经济单位的变迁
 第十节 坪村经济实态
 一 产权实态
 二 经营实态
 三 交换实态
 四 村内商业
 五 农民收入现状
 六 集体收入
 第四章 坪村蓝氏宗族的社会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社会形态概况
 一 姓氏情况
 二 人口概况
 三 世代繁衍情况
 第二节 社会构成
 一 人口关系
 二 婚姻关系
 三 家庭关系
 四 邻里关系
 第三节 社会组织
 一 房亲会
 二 谷会
 三 叔公会
 第四节 社会交往
 一 族内交往
 二 族外交往
 第五节 社会分化
 一 血缘分化
 二 财富分化
 三 职业分化
 第六节 社会冲突
 一 族内冲突
 二 族外冲突
 第七节 社会保障
 一 救困济贫
 二 族内庇护
 第八节 坪村社会变迁
 一 土地改革运动中的宗族社会
 二 集体化时期的宗族社会
 三 改革开放后的宗族社会
 第九节 坪村社会实态
 一 社会构成
 二 社会组织
 三 社会交往
 四 社会分化
 五 社会保障
 第五章 坪村蓝氏宗族的文化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文化形态概况
 一 文化观念概况
 二 文化活动概况
 三 文化教育概况
 第二节 信仰
 一 祖先崇拜
 二 生育崇拜
 三 神灵崇拜
 第三节 观念
 一 长幼有序
 二 光宗耀祖
 三 发家致富
 第四节 文化习俗
 一 生活习俗
 二 节庆习俗
 第五节 文娱活动
 一 文化活动
 二 娱乐活动
 第六节 教育
 一 私塾学校
 二 教育资助
 第七节 坪村文化变迁
 一 集体化时期:消失的宗族文化
 二 改革开放之后:复兴的宗族文化
 第八节 坪村文化实态
 一 春祭与冬祭
 二 族谱与上谱
 三 舞龙活动
 四 拜神现状
 五 坪村教育现状
 第六章 坪村蓝氏宗族的治理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治理形态概况
 一 政权建设概况
 二 宗族治理概况
 第二节 治理主体
 一 以族长为主的单一治理
 二 以宗族组织为主的多元治理
 三 政权与族权的合二为一
 第三节 治理内容
 一 宗族公共事务
 二 房支公共事务
 三 家庭事务
 四 国家事务
 第四节 治理规则
 一 族规
 二 祖训
 三 家训
 四 国法
 第五节 治理过程
 一 决策
 二 管理
 三 参与
 四 监督
 第六节 治理方式
 一 教育方式
 二 奖励方式
 三 惩罚方式
 四 官府治理方式
 第七节 坪村治理变迁
 一 集体化时期的坪村治理
 二 村民自治时期的坪村治理
 第八节 坪村治理实态
 一 治理主体实态:宗族组织、村委会
 二 选举与分片村治
 三 传统治理规则与当下村治
 四 党员现状与村治
 坪村调查小记
 坪村调研日记(部分)
 族推儒助:仕贾并举的兴族之道徽州呈坎村调查
 第一章 宗族村庄的由来与发展
 第一节 罗姓的由来与迁徙
 一 罗姓源流考
 二 罗姓先祖的迁徙
 三 呈坎始祖的迁徙
 第二节 村庄的由来与呈坎罗姓的繁衍
 一 呈坎村庄的由来和发展
 二 呈坎罗姓族人的繁衍
 第三节 呈坎的建制变迁
 第四节 当下村庄的基本概况
 第二章 呈坎村罗氏宗族自然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自然环境
 一 气候特征
 二 地理特征
 三 水资源特征
 四 土壤特征
 五 交通特征
 第二节 人文环境
 一 祠堂建筑
 二 居住建筑
 三 神灵建筑
 第三节 风水观及先祖选择
 一 族人的风水观
 二 始祖的选择
 第四节 呈坎村自然实态
 一 自然实态
 二 人文实态
 第三章 呈坎村罗氏宗族的经济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经济形态概况
 一 人口与土地形态
 二 产业形态
 第二节 产权
 一 宗族共有产权
 二 家户私有产权
 三 产权变更
 第三节 经营
 一 共有财产的经营
 二 家产经营
 三 合作经营
 第四节 分配
 一 族产经营分配
 二 家庭经营分配
 三 赋税劳役分配
 第五节 消费
 一 族人共同消费
 二 家庭日常消费
 第六节 财产继承
 一 共有财产继承
 二 家庭财产继承
 第七节 呈坎村经济变迁
 一 宗族经济的变迁
 二 家庭经济的变迁
 第八节 呈坎村经济实态
 一 产权实态
 二 经营与交换实态
 三 农民家庭经济
 四 集体经济收入
 第四章 呈坎村罗氏宗族的社会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社会形态概况
 一 姓氏与人口
 二 世代分化
 第二节 社会构成
 一 人口关系
 二 婚姻关系
 三 家庭关系
 第三节 社会组织
 一 宗族管理组织
 二 文会组织
 三 其他组织
 第四节 社会交往
 一 族内交往
 二 族外交往
 第五节 社会分化
 一 社会分化
 二 分化抑制
 第六节 社会冲突
 一 族内冲突
 二 族外冲突
 第七节 社会保障
 一 族内救济
 二 族人保护
 第八节 呈坎村社会变迁
 一 社会形态的形成
 二 社会形态的发展
 三 社会形态的改变
 第九节 呈坎村社会实态
 一 社会构成
 二 社会交往
 三 社会分化与保障
 第五章 呈坎村罗氏宗族的文化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文化形态概况
 一 佛道文化与宗族信仰
 二 儒家文化与宗族规则
 三 宗族教育
 第二节 信仰
 一 祖先崇拜
 二 生育崇拜
 第三节 观念
 一 朱熹谱序及观念形成
 二 遵儒观念
 第四节 文化习俗
 一 婚丧习俗
 二 节日习俗
 第五节 文娱活动
 一 文化活动
 二 娱乐活动
 第六节 教育
 一 私塾教育
 二 文会教育
 三 新式教育
 第七节 呈坎村文化变迁
 一 宗族文化的形成
 二 宗族文化的发展
 三 宗族文化的衰败
 第八节 呈坎村文化实态
 一 文娱实态
 二 教育状况
 第六章 呈坎村罗氏宗族的治理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治理形态概况
 一 呈坎村政权建设
 二 宗族治理概况
 第二节 治理主体
 一 宗族权力:族权与绅权
 二 家庭权力:父权与夫权
 三 国家权力:村长与保长
 第三节 治理内容
 一 宗族公共事务
 二 宗族与家庭事务
 三 宗族与国家事务
 第四节 治理规则
 一 族规与祖训
 二 家法与国法
 第五节 治理过程
 一 决策与管理
 二 监督与参与
 第六节 治理方式
 一 奖励
 二 处罚
 三 调停与官方介入
 第七节 呈坎村治理变迁
 一 社的治理
 二 宗族治理
 三 新时期的治理
 第八节 呈坎村治理实态
 一 治理的主体及内容
 二 选举的过程
 三 传统治理与当下的村治
 呈坎村调查小记
 呈坎村调研日记(部分)
 合族共济:商优学起之族的繁荣赣南白鹭村调查
 第一章 白鹭村钟氏宗族的由来与发展
 第一节 钟氏宗族的源与流
 一 钟氏源流考
 二 开基祖迁居白鹭的缘由
 第二节 钟氏宗族的兴与衰
 一 钟氏族人的繁衍
 二 钟氏宗族的壮大
 三 钟氏宗族的衰落
 第三节 白鹭村的村庄建制
 一 1949年前的建制
 二 1949年之后的村庄建制
 三 当下村庄的基本概况
 第二章 白鹭村钟氏宗族的自然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自然环境
 一 气候特征
 二 地理特征
 三 水资源特征
 四 土壤特征
 五 交通特征
 第二节 人文环境
 一 客家祠堂
 二 神灵建筑
 第三节 白鹭村自然实态
 第三章 白鹭村钟氏宗族的经济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经济形态概况
 第二节 产权
 一 宗族共同产权
 二 家庭私有产权
 第三节 经营
 一 共有财产的经营
 二 家庭私有财产的经营
 三 合作经营
 第四节 分配
 一 族产经营成果的分配
 二 家庭经营成果的分配
 三 国家赋税劳役的分配
 第五节 消费
 一 共同消费
 二 家庭消费
 第六节 财产继承
 一 共有财产的继承
 二 家庭财产的继承
 第七节 白鹭村经济变迁
 一 宗族经济单位的变迁
 二 家庭经济单位的变迁
 第八节 白鹭村经济实态
 第四章 白鹭村钟氏宗族的社会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社会形态概况
 第二节 社会构成
 一 人口关系
 二 婚姻关系
 三 家庭关系
 四 邻里关系
 第三节 社会组织
 一 庙会
 二 桥会
 第四节 社会交往
 一 族内交往
 二 族外交往
 第五节 社会分化
 一 辈分高低
 二 财富之分
 三 职业差异
 第六节 社会冲突
 一 族内冲突
 二 族外冲突
 第七节 社会保障
 一 救困济贫
 二 族内保护
 第八节 白鹭村社会变迁与实态
 第五章 白鹭村钟氏宗族的文化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文化形态概况
 第二节 信仰
 一 祖先崇拜
 二 生育崇拜
 第三节 观念
 一 长幼有序
 二 光宗耀祖
 三 积善成德
 第四节 文化习俗
 一 婚姻习俗
 二 丧葬习俗
 三 节日习俗
 四 礼仪往来
 第五节 文娱活动
 第六节 教育
 第七节 白鹭村文化变迁与实态
 第六章 白鹭村钟氏宗族的治理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治理形态概况
 第二节 治理主体
 一 以族长为主的单一治理
 二 以宗族组织为主的多元治理
 三 国家政权对宗族的治理
 第三节 治理内容
 一 宗族公共事务
 二 家庭或者个人事务
 三 国家事务
 第四节 治理规则
 一 族规
 二 家训
 三 国法
 第五节 治理过程
 一 决策
 二 管理
 三 参与
 四 监督
 第六节 治理方式
 一 引导式激励
 二 教育式惩罚
 第七节 白鹭村治理变迁
 第八节 白鹭村治理实态
 白鹭村调查小记
 白鹭村调研日记
 后 记
 |  
         
          | 內容試閱: |   
          | 凡例 作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历来重视农村调查与研究,《中国农村调查村庄类》是基地新版中国农村调查项目的重要成果,在付梓之际,特做以下说明。
 1.根据徐勇教授提出的中国农村七大区域学说,即华南区域、长江区域、黄河区域、西南区域、西北区域、东北区域、东南区域,本项目在借鉴日本满铁调查的基础上,按照七大区域的次序,进行村庄形态与实态的调查。这也是整个项目实施所遵循的技术路线。
 2.在村庄调查点的选取上,结合中国农村七大区域学说,依据每个区域所辐射的省、市、县,一是按照每个地级市两个县、每个县一个村的标准,二是按照典型点与普遍点结合的原则,三是按照中心与边缘结合的原则,随机抽样选点。每个村庄一位调查员,在调查之前均受过严格的学术培训,每个村的调查时间为60天以上。
 3.每一篇村庄调查报告分为村庄由来与形成、自然、经济、社会、文化、治理等六章,以传统形态变迁当下实态为主线进行写作。在每篇报告的后面附有调查员的调查小记、调查日记等,以供读者了解整个调查的心路历程。
 4.在报告的写作中,县名、镇名、村名、人名、部门单位等均为实名。但是,报告中所出现的照片、人名、数据等信息,均得到了访谈对象或数据提供对象的口头授权或书面授权。另外,档案材料、政府部门提供的资料、历史材料等,在写作中均做了详细的引用批注。
 5.农村传统形态的调查,主要通过老人口述来获取信息、数据;因而报告中的数据可能不甚精确,仅供参考,也请各位读者、学者在引用、使用的过程中,酌情处理。
 6.农村变迁调查会涉及土地改革、文化大革命、四清等内容,但是,调查者均怀揣学术研究之心,从农村变迁与发展的历史视角去调查与写作,力求客观、真实地再现中国农村的历史变迁。
 7.在出版方面,项目组组建了审稿与编辑小组,严格审查、校审每一篇村庄调查报告,并从中挑选优秀报告,分七大区域,集结成卷出版。
 8.《中国农村调查村庄类》的重点在于传统形态的调查,是一项抢救历史的学术工程。由于时间仓促,其中不免有错漏,也希望海内外学术界、读书界提出批评、建议,帮助我们提高这套丛书的质量。
 《中国农村调查》编辑组
 2016年12月19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