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小白理财进阶之道:富爸爸的财富花园+财务自由笔记+有钱人穷的时候都在做什么(共3册)
			》
 售價:HK$ 
			197.3
 
  《 
			谎言的逻辑:洞悉谎言背后真实的心理和人性 专享版
			》
 售價:HK$ 
			54.8
 
  《 
			汗青堂丛书022——罗马元老院与人民:一部古罗马史(新版)
			》
 售價:HK$ 
			140.8
 
  《 
			陈舜臣近代史三部曲 甲午战争 太平天国兴亡录 走向辛亥
			》
 售價:HK$ 
			249.7
 
  《 
			希腊精神——一部文明史(二十世纪人文译丛)
			》
 售價:HK$ 
			85.8
 
  《 
			世界文明史(上)
			》
 售價:HK$ 
			209.0
 
  《 
			东亚朱子学研究:日本朱子学研究
			》
 售價:HK$ 
			85.8
 
  《 
			长沙走马楼西汉简牍 文字编
			》
 售價:HK$ 
			424.8
 
 
 | 
         
          | 編輯推薦: |   
          | 《史记》为汉司马迁撰,与《三国志》、《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是学史者必读之经典。 |  
         
          | 內容簡介: |   
          | 《史记》共一百三十篇,其中本纪十二,表十,书八,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叙事上溯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终于汉武帝。全书编排以类相从,以人物为中心,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为后世著史提供了良好范例。 |  
         
          | 關於作者: |   
          | 司马迁,字子长,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少时游历名山大川,考察文物古迹,后继承父业为太史令,其代表作《史记》开我国纪传体通史之先河,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 目錄: |   
          | 前言 / 1 
 卷一五帝本纪第一 / 1
 
 卷二夏本纪第二 / 38
 
 卷三殷本纪第三 / 71
 
 卷四周本纪第四 / 88
 
 卷五秦本纪第五 / 138
 
 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 / 179
 
 卷七项羽本纪第七 / 238
 
 卷八高祖本纪第八 / 276
 
 卷九吕后本纪第九 / 321
 
 卷十孝文本纪第十 / 337
 
 卷十一孝景本纪第十一 / 360
 
 卷十二孝武本纪第十二 / 369
 
 卷十三三代世表第一 / 398
 
 卷十四十二诸侯年表第二 / 413
 
 卷十五六国年表第三 / 496
 
 卷十六秦楚之际月表第四 / 544
 
 卷十七汉兴以来诸侯年表第五 / 568
 
 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 601
 
 卷十九惠景间侯者年表第七 / 664
 
 卷二十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 / 693
 
 卷二十一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第九 / 718
 
 卷二十二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 / 747
 
 卷二十三礼书第一 / 771
 
 卷二十四乐书第二 / 786
 
 卷二十五律书第三 / 835
 
 卷二十六历书第四 / 848
 
 卷二十七天官书第五 / 874
 
 卷二十八封禅书第六 / 930
 
 卷二十九河渠书第七 / 974
 
 卷三十平准书第八 / 983
 
 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第一 / 1006
 
 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第二 / 1031
 
 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第三 / 1062
 
 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第四 / 1090
 
 卷三十五管蔡世家第五 / 1102
 
 卷三十六陈杞世家第六 / 1113
 
 卷三十七卫康叔世家第七 / 1124
 
 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第八 / 1139
 
 卷三十九晋世家第九 / 1161
 
 卷四十楚世家第十 / 1208
 
 卷四十一越王句践世家第十一 / 1250
 
 卷四十二郑世家第十二 / 1265
 
 卷四十三赵世家第十三 / 1283
 
 卷四十四魏世家第十四 / 1331
 
 卷四十五韩世家第十五 / 1358
 
 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 1371
 
 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 / 1394
 
 卷四十八陈涉世家第十八 / 1431
 
 卷四十九外戚世家第十九 / 1445
 
 卷五十楚元王世家第二十 / 1463
 
 卷五十一荆燕世家第二十一 / 1467
 
 卷五十二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 / 1472
 
 卷五十三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 / 1485
 
 卷五十四曹参世家第二十四 / 1492
 
 卷五十五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 1501
 
 卷五十六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 1516
 
 卷五十七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 1527
 
 卷五十八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 1541
 
 卷五十九五宗世家第二十九 / 1552
 
 卷六十三王世家第三十 / 1563
 
 卷六十一老子伯夷列传第一 / 1577
 
 卷六十二管晏列传第二 / 1590
 
 卷六十三申不害韩非列传第三 / 1596
 
 卷六十四司马穰苴列传第四 / 1606
 
 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 1609
 
 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第六 / 1617
 
 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 1629
 
 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 / 1667
 
 卷六十九苏秦列传第九 / 1677
 
 卷七十张仪列传第十 / 1709
 
 卷七十一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 / 1733
 
 卷七十二穰侯列传第十二 / 1745
 
 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 / 1751
 
 卷七十四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 / 1761
 
 卷七十五孟尝君列传第十五 / 1768
 
 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 / 1779
 
 卷七十七信陵君列传第十七 / 1790
 
 卷七十八春申君列传第十八 / 1798
 
 卷七十九范睢蔡泽列传第十九 / 1809
 
 卷八十乐毅列传第二十 / 1831
 
 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 / 1840
 
 卷八十二田单列传第二十二 / 1852
 
 卷八十三鲁仲连邹阳列传第二十三 / 1857
 
 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 1874
 
 卷八十五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 / 1893
 
 卷八十六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 1902
 
 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 1923
 
 卷八十八蒙恬列传第二十八 / 1945
 
 卷八十九张耳陈余列传第二十九 / 1951
 
 卷九十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 / 1965
 
 卷九十一黥布列传第三十一 / 1971
 
 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 1981
 
 卷九十三韩王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 / 1999
 
 卷九十四田儋列传第三十四 / 2009
 
 卷九十五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 / 2015
 
 卷九十六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 / 2033
 
 卷九十七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 / 2046
 
 卷九十八傅靳蒯成列传第三十八 / 2060
 
 卷九十九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 / 2066
 
 卷一百季布栾布列传第四十 / 2077
 
 卷一百一袁盎晁错列传第四十一 / 2083
 
 卷一百二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 / 2094
 
 卷一百三万石张叔列传第四十三 / 2103
 
 卷一百四田叔列传第四十四 / 2113
 
 卷一百五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 / 2121
 
 卷一百六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 / 2151
 
 卷一百七魏其武安侯列传第四十七 / 2165
 
 卷一百八韩长孺列传第四十八 / 2180
 
 卷一百九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 2187
 
 卷一百十匈奴列传第五十 / 2197
 
 卷一百十一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 / 2232
 
 卷一百十二平津侯主父列传第五十二 / 2253
 
 卷一百十三南越尉佗列传第五十三 / 2268
 
 卷一百十四东越列传第五十四 / 2278
 
 卷一百十五朝鲜列传第五十五 / 2283
 
 卷一百十六西南夷列传第五十六 / 2288
 
 卷一百十七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 / 2294
 
 卷一百十八淮南衡山列传第五十八 / 2352
 
 卷一百十九循吏列传第五十九 / 2373
 
 卷一百二十汲郑列传第六十 / 2377
 
 卷一百二十一儒林列传第六十一 / 2386
 
 卷一百二十二酷吏列传第六十二 / 2398
 
 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传第六十三 / 2419
 
 卷一百二十四游侠列传第六十四 / 2440
 
 卷一百二十五佞幸列传第六十五 / 2448
 
 卷一百二十六滑稽列传第六十六 / 2453
 
 卷一百二十七日者列传第六十七 / 2469
 
 卷一百二十八龟策列传第六十八 / 2477
 
 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第六十九 / 2502
 
 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 2525
 
 
 史记集解序裴骃 / 2559
 
 史记索隐序司马贞 / 2564
 
 史记索隐后序司马贞 / 2566
 
 史记正义序张守节 / 2568
 
 史记正义张守节 / 2569
 
 
 附录
 
 补《史记》序司马贞 / 2585
 
 三皇本纪〔唐〕司马贞撰并注 / 2587
 |  
         
          | 內容試閱: |   
          |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县)人,约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父司马谈,历任太史令。司马谈卒后,司马迁继任太史令。他自幼生活在民间,二十岁起游览名山大川,考察文物古迹,广为搜集史料,为他日后撰写《史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被当局判处腐刑。出狱后,担任中书令。在此期间,他一直从事《史记》的写作。直至武帝征和二年前91,才基本完成全书的撰写工作。他的卒年,约在完成《史记》以后的一二年或二三年,已无从查考。 《史记》是世界史学巨著,文学杰作,又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其中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叙事起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迄于汉武帝,历时约三千年。据《汉书司马迁传》:
 《史记》十篇缺,有录无书。又据三国魏张晏注:迁没之后,亡《景纪》、《武纪》、《礼书》、《乐书》、《兵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元、成之间褚先生(按:
 即褚少孙,汉博士)补缺作《武帝纪》、《三王世家》、《龟策》、《日者列传》,言辞鄙陋,非迁本意也。历来学者对此有不同看法。看来张晏的话只能作为参考,不过《史记》中确有后人补缀的文字,这是可想而知的。
 《史记》的版本颇多,史文与注文亦各有不同。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的标点本,以清朝同治年间金陵书局刊行的《史记集解索隐正义合刻本》为底本。这是一个比较完善的本子。还有清朝的武英殿本,也是较为通行的本子。我们此次采用的是现存最早的南宋黄善夫刻本。这一刻本经商务印书馆影印,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中,是一个较好的本子。
 南宋黄善夫本《史记》在内容编排上与金陵书局本、武英殿本略有不同。如金陵局本和殿本第六十一卷为《伯夷列传》,而黄本则为《老子伯夷列传》;金陵局本和殿本第六十三卷为《老子韩非列传》,而黄本则为《申不害韩非列传》。另外,黄本和殿本收有唐司马贞补的《三皇本纪》,而金陵局本则没有。
 黄善夫本《史记》的三家注都排列在正文之下,此次整理标点时,都移到每段正文之后。裴骃《史记集解序》、司马贞《史记索隐序》、《史记索隐后序》、张守节《史记正义序》、《史记正义》,以及司马贞的《补史记序》、《三皇本纪》,原来都列于书前,现在都移至书后。
 黄善夫本《史记》三家注较金陵局本、殿本为简,注文前后有重复者均删去不用。
 黄善夫本《史记》的正文与他本略有异同,凡有增删,均不出校记,只给应删的字加上圆括号,用较正文小一号字排出;应增的字只加上方括号,以资区别。
 三家注中应增删之处颇多,本书采用两种办法处理: 一是与正文作同样处理,即加增删符号以资区别;二是据引书径改,不加增删号。对有些注码的地位略作变动,一般是往下移至逗号或句号下面。
 无论正文或注文,有些脱误或衍文,此次未便径作改动,留待学者自行斟酌解决。
 吸收前人研究成果是古籍整理的一项重要任务。以往国内外学者对《史记》多所研究,尤其在文字校订方面,成果颇丰。本书整理时尽可能地汲取了学术界各方面的研究成果,参校了日人泷川资言、水泽利忠的《史记会注考证附校补》和中华书局出版的《史记》点校本,以及其他有关书籍和资料,谨此表示感谢。
 标点符号采取一般用法,按本丛书规定的统一体例进行。对于底本中因刊刻而改动的避讳字则径改,但对作者写作时使用的避讳字则大多未作改动。异体字则参照国家颁发的整理表加以统一。
 郭逸郭曼
 1993年5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