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隋唐与东亚
			》
 售價:HK$ 
			63.8
 
  《 
			理解集(1930-1954)(阿伦特作品集)
			》
 售價:HK$ 
			118.8
 
  《 
			智慧储能革命 揭示储能行业的技术路线与底层逻辑 洞见能源革命的未来图景
			》
 售價:HK$ 
			86.9
 
  《 
			身体知道幸福:发现感恩、幸福与喜悦的意想不到的方式
			》
 售價:HK$ 
			86.9
 
  《 
			海外中国研究·道家与中国治道(国际汉学泰斗顾立雅集大成之作,一部打破哲学迷思的中国治道探源经典。开辟
			》
 售價:HK$ 
			63.8
 
  《 
			人体雕塑解剖学
			》
 售價:HK$ 
			140.8
 
  《 
			投喂AI:人工智能产业的全球底层工人纪实
			》
 售價:HK$ 
			75.9
 
  《 
			诛仙.全6册(最新典藏版)
			》
 售價:HK$ 
			348.5
 
 
 | 
         
          | 內容簡介: |   
          | 依据上座部佛法,禅修的法门可概括为两大类,即止禅和观禅。止禅是培育定力的修行法,观禅是培育智慧的修行法。初学者先修行止禅,培育深厚的定力,然后修行观禅,照见诸法实相。本书介绍修行止禅以培育定力。 |  
         
          | 關於作者: |   
          | 帕奥禅师,法名伍,1934年6月24日出生在缅甸中南部伊雅瓦底省兴答达镇雷超村,世界范围内南传佛教方面的泰斗长老。1944年5月披剃出家受沙马内拉戒。1950年,开始学习巴利语与经论,并且在沙马内拉时代即通过了三级巴利佛法考试。1954年5月10日礼请明嘎喇西雅多.伍.般雅(Mangala Sayadaw U panna)长老受比库戒。1956年,参加僧伽会考,获Dhamma-cariya(达摩阿阇梨,法师)资格。1964年开始转向禅修实践。跟随数位当代长老学习四界分别、入出息念、观业处等多年,随后于达通镇(Thaton)内明达拉山(Nemindara)附近的岛外居森林(Taung-waing-gyi Tawya)、木冬镇(Mudon)的心乐丛林寺(Citta-sukha Tawya Kyaung),以及叶镇(Ye Township)附近的阿新丛林寺(Ah-sin Tawya Kyaung)等处,度过了17年简单刻苦的潜修时光。于此期间,依据巴利圣典及其相关注疏,深入研究禅修理论,并配合止观实践,同时兼修头陀行。1981年7月,住持佩窦西亚多.伍.阿嘎般雅(Phel-htaw Sayadaw U Aggapanna)长老病危,邀请帕奥禅师前来照看禅林。长老去世后,成为帕奥禅林(Pa-Auk Tawya)的第三任住持。1983年开始,不断有禅修者前来求法禅修。园慈法师,俗名孙玉军,1963年3月出生于河南省桐柏县。现为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佛学院研究部主任、中央民族大学客座教授、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副院长。1980年毕业于鸿仪河高中,同年冬于北京广济寺礼正果长老剃度出家,随后考入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1984年考入中国佛学院。1986―1996年被中国佛教协会选为五比丘之一,送往斯里兰卡留学,期间曾就读于圣法佛学院、智严佛学院、巴利语佛教大学。1990年获得国立克拉尼亚大学研究生院文学硕士学位。1992年经已故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介绍礼北大季羡林教授与法光法师为导师攻读克拉尼亚大学研究生院哲学硕士学位,并于1994年获得该学位。1996年考入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攻读哲学博士学位。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后于2002年归国。2006年元月被礼请为桐柏山普化禅寺住持,同年11月选为南阳市佛教协会副会长。曾担任第一届、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和第27届世界佛教徒联谊会大会翻译组组长。留学海外16年,精通英语、巴利语、梵语,主攻佛学、法学、哲学,研究成果丰富。研究领域为佛教与佛教文献、印度部派佛教、南传佛教、佛教英语等。园慈,1962年3月出生,河南省桐柏县人。1980年出家考入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学习,1984年考入中国佛学院学习;1986年,被中国佛教协会选派到斯里兰卡凯拉尼亚大学求学;1996年入英国伦敦大学开始攻读哲学博士学位并获其学位。曾任中国佛学院研究部主任,现为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佛教协会教育培训部主任,中国佛学院教授,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副院长,广西柳州开元寺方丈。研究领域为佛教与佛教文献、印度部派佛教、南传佛教、佛教英语等。著述有《菩萨思想之研究》(英文版)、《佛言》(中国佛学院英文初级教材)等。帕奥禅师,法名伍,1934年6月24日出生在缅甸中南部伊雅瓦底省兴答达镇雷超村,世界范围内南传佛教方面的泰斗长老。1944年5月披剃出家受沙马内拉戒。1950年,开始学习巴利语与经论,并且在沙马内拉时代即通过了三级巴利佛法考试。1954年5月10日礼请明嘎喇西雅多.伍.般雅(Mangala Sayadaw U panna)长老受比库戒。1956年,参加僧伽会考,获Dhamma-cariya(达摩阿阇梨,法师)资格。1964年开始转向禅修实践。跟随数位当代长老学习四界分别、入出息念、观业处等多年,随后于达通镇(Thaton)内明达拉山(Nemindara)附近的岛外居森林(Taung-waing-gyi Tawya)、木冬镇(Mudon)的心乐丛林寺(Citta-sukha Tawya Kyaung),以及叶镇(Ye Township)附近的阿新丛林寺(Ah-sin Tawya Kyaung)等处,度过了17年简单刻苦的潜修时光。于此期间,依据巴利圣典及其相关注疏,深入研究禅修理论,并配合止观实践,同时兼修头陀行。1981年7月,住持佩窦西亚多.伍.阿嘎般雅(Phel-htaw Sayadaw U Aggapanna)长老病危,邀请帕奥禅师前来照看禅林。长老去世后,成为帕奥禅林(Pa-Auk Tawya)的第三任住持。1983年开始,不断有禅修者前来求法禅修。 园慈法师,俗名孙玉军,1963年3月出生于河南省桐柏县。现为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佛学院研究部主任、中央民族大学客座教授、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副院长。1980年毕业于鸿仪河高中,同年冬于北京广济寺礼正果长老剃度出家,随后考入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1984年考入中国佛学院。1986―1996年被中国佛教协会选为五比丘之一,送往斯里兰卡留学,期间曾就读于圣法佛学院、智严佛学院、巴利语佛教大学。1990年获得国立克拉尼亚大学研究生院文学硕士学位。1992年经已故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介绍礼北大季羡林教授与法光法师为导师攻读克拉尼亚大学研究生院哲学硕士学位,并于1994年获得该学位。1996年考入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攻读哲学博士学位。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后于2002年归国。2006年元月被礼请为桐柏山普化禅寺住持,同年11月选为南阳市佛教协会副会长。曾担任第一届、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和第27届世界佛教徒联谊会大会翻译组组长。留学海外16年,精通英语、巴利语、梵语,主攻佛学、法学、哲学,研究成果丰富。研究领域为佛教与佛教文献、印度部派佛教、南传佛教、佛教英语等。园慈,1962年3月出生,河南省桐柏县人。1980年出家考入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学习,1984年考入中国佛学院学习;1986年,被中国佛教协会选派到斯里兰卡凯拉尼亚大学求学;1996年入英国伦敦大学开始攻读哲学博士学位并获其学位。曾任中国佛学院研究部主任,现为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佛教协会教育培训部主任,中国佛学院教授,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副院长,广西柳州开元寺方丈。研究领域为佛教与佛教文献、印度部派佛教、南传佛教、佛教英语等。著述有《菩萨思想之研究》(英文版)、《佛言》(中国佛学院英文初级教材)等。
 |  
         
          | 目錄: |   
          | 安般念简介/001 转法轮经经文/008
 转法轮经广释/012
 一 开示缘起/012
 (一)仙人坠处(Isipatana)/012
 (二)五比丘/013
 (三)两种极端/015
 (四)中道/016
 (五)四圣谛/019
 (六)三摩地经/031
 二 安般念浅说/032
 (一)适当处所/033
 (二)适当的姿势/035
 (三)安立正念于自己禅修的所缘/035
 (四)他正念地吸气,正念地呼气/036
 (五)长与短/036
 (六)气息的全身/042
 (七)平静身行/045
 三 安般念的实修方法/046
 (一)数息/046
 (二)长与短/051
 (三)气息的全身/052
 (四)微息/052
 (五)禅相与光/056
 (六)十种安止的善巧/063
 (七)必须着重于住定/090
 (八)禅那五分法(pa?cakajjhāna)/114
 (九)呼吸行者/116
 (十)禅那行者/120
 (十一)如何修行四界分别观/121
 (十二)分析色聚的方法/131
 (十三)色业处的理论/147
 (十四)辨识名法/168
 (十五)佛陀解释自己的四圣谛体验/212
 (十六)憍陈如尊者/220
 (十七)如何灭除痛苦/224
 无我相经/227
 五比丘/245
 一 憍陈如尊者(A??āsi
 Koa??a Thera)/245
 二 跋提迦尊者(Bhaddiya Thera)/248
 三 卫跋尊者(Vappa
 Thera)/249
 四 摩诃那摩尊者(Mahānāma Thera)/249
 五 阿说示尊者(Assaji
 Thera)/250
 皮带束缚经(一)/252
 皮带束缚经(二)/258
 问答类编/
 315
 一 克服障碍/315
 二 戒学释疑/324
 三 定学释疑/328
 四 慧学释疑/346
 五 学佛群疑/367
 附 录/380
 后 记/391
 |  
         
          | 內容試閱: |   
          | 自序 应当致力于了知四圣谛。
 诸比丘,正是由于不了知、不彻见四圣谛,因此你我一直在此长久的轮回中流转、徘徊。是哪四项?
 诸比丘,正是由于不了知、不彻见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导致苦灭之道圣谛,因此你我一直在此长久的轮回中流转、徘徊。
 诸比丘,那苦圣谛已经被了知与彻见;那苦集圣谛已经被了知与彻见;那苦灭圣谛已经被了知与彻见;那导致苦灭的道圣谛已经被了知与彻见;对于存在的贪爱已经被切断,通向存在的渠道已经被毁灭,已经不会再有来生。(《相应部第一边际村经》Pathama
 Koigāma Sutta, S
 3.377-378)
 诸比丘,那些沙门或婆罗门不如实了知:这是苦;不如实了知:这是苦集;不如实了知:这是苦灭;不如实了知:这是导致苦灭之道;对于这些人,我不视他们为沙门中的沙门,不视他们为婆罗门中的婆罗门。这些尊者不能在今生以智慧亲证、进入且安住于沙门果或婆罗门果。
 然而,诸比丘,对于那些了知此四圣谛的沙门或婆罗门,我视他们为沙门中的沙门,视他们为婆罗门中的婆罗门。这些尊者在今生以智慧亲证、进入且安住于沙门果或婆罗门果。(《相应部第二边际村经》Dutiya
 Koigāma Sutta, S
 3.378-379)
 因此,诸比丘,应当致力于了知:
 这是苦
 这是苦集
 这是苦灭
 这是导致苦灭之道(《相应部》S
 3.363)
 缘于这些话,当比丘想要解脱长久的生死轮回时,他必须致力于彻知四圣谛。
 在这期的开示里,我详细地根据《转法轮经》及其他经来解释四圣谛及导致证悟它们之道。我所给的开示主要是这部经的注释,以及《无我相经》和两部《皮带束缚经》。为了协助听众,这开示的内容反映这些经的内容之概要。
 《转法轮经》是佛陀开悟后开示的第一部经,被视为佛陀的一切教法的根基。在《转法轮经》里,我讨论四圣谛及导致证悟它们之道。
 《无我相经》着重于解释五取蕴的无我相。对于禅修者,无论是任何一种五蕴,无论是过去、未来或现在,内或外,粗或细,劣或胜,远或近,都应该以正确的智慧如实地知见它们为:
 这不是我的(苦),
 我不是我(无常),
 我不是我的自我(无我)。
 在两部《皮带束缚经》里,我从各种角度以不同的方法来解释业报法则,以便清楚地了解第二圣谛苦集圣谛。
 苦谛法与集谛法是观智的目标,观智则是世间导致了知灭谛的世间道谛。观智是想要证悟涅槃的禅修者必须培育的世间圣道。
 如果禅修者培育世间圣道,也就是观智,当它成熟时,在观智的末端会生起知见涅槃的出世间圣道。证悟出世间八圣道分时,它们逐步地把诸烦恼灭尽无余。
 培育观智时,禅修者必须观照苦谛法与集谛法这些行法为无常、苦、无我。
 在此,我要澄清无常、苦、无我这三相。
 什么是无常?
 五取蕴及它们的因是无常。为什么呢?因为它们生灭与变易,或因为它们变成有之后又不复存在。生灭与变易是无常相,或变易的方式。换句话说,变成有之后又不复存在是无常相。
 同样的五取蕴及它们的因是苦,因为说道:无常的就是苦。为什么呢?因为不断地遭受生灭逼迫。不断地遭受生灭逼迫的方式便是苦相。
 在此,禅那乐或禅那法也是苦。为什么呢?身与心的乐受是变易法(变易苦),因为它们变易时是苦生起之因。舍受及三界中其余的行法称为行苦,因为它们遭受生灭逼迫。
 身与心的苦受称为内受,因为它们的自性、名称与痛苦。
 虽然这三种受拥有不同的名称,它们都是苦,因为说道:无常的就是苦,而且它们不断地遭受生灭逼迫,因此苦的含义是很广的。
 同样的五取蕴及它们的因是无我,因为说:苦的就是无我。为什么呢?因为没有主宰它们的力量。不受个人的意愿主宰便是无我相。
 禅修者以生灭智观照这一切真实本性。换句话说,他透过观智解脱了污染,而稳定地走在行道。
 如果禅修者观照这三界的行法为无常、苦、无我,渐渐地他的观智便会成熟,最终证悟了四圣谛。
 若禅修者以须陀洹道果智证悟四圣谛,他便完全解脱了投生四恶道。若他以斯陀含道果智知见四圣谛,他最多只需要再投生到人间一次。若他以阿那含道果智知见四圣谛,他将完全解脱欲界,只能够投生到梵天界。若他以阿罗汉道果智知见四圣谛,他将解脱这长久的生死轮回。
 因此,对于想要解脱这长久的生死轮回的禅修者来说,了知四圣谛是必要的。然而,要了知四圣谛并不容易。请大家看一看以下这部经。
 有一个洞的轭
 诸比丘,假设这大地变成一大团的水,有人将中间有一个洞的轭丢在里面。东风把它吹向西,西风把它吹向东,北风把它吹向南,南风把它吹向北。如果有一只瞎眼的海龟,每隔一百年才浮出水面一次。诸比丘,你们认为怎样?那只每隔一百年才浮出水面一次的瞎眼海龟,会不会将头伸入那块轭中间的洞呢?
 世尊,如果碰巧的话,那只每隔一百年才浮出水面一次的瞎眼海龟,会将头伸入那块轭中间的洞。
 同样地,诸比丘,人们也是碰巧获得人身;如来、阿罗汉、正等正觉者碰巧出现在世间。
 诸比丘,你们已经获得人身;如来、阿罗汉、正等正觉者已经出现在世间;如来宣说之法与律正在照耀世间。
 因此,诸比丘,应当精勤于了知这是苦;应当精勤于了知这是苦的原因;应当精勤于了知这是苦的息灭;应当精勤于了知这是导致苦灭之道。(《相应部》S
 3.398)
 如果禅修者以四个圣道智了知四圣谛,这些智慧将会逐阶地把无明与爱灭尽无余。无明与爱这两种结是众生长久以来不断地生死轮回的主要原因。请看以下经文:
 诸比丘,正如一枝被抛上空中的棍子,当掉下来时,有时尾端先着地,有时头部先着地。同样地,被无明蒙蔽及被渴爱所束缚的众生,从这一界去至另一界,又从另一界来到这一界。其因何在?因为他们不了知四圣谛。(《相应部》S
 3.384)
 所以应当致力于了知四圣谛。
 愿大家了知四圣谛。
 愿大家善解佛法。
 愿大家解脱这长久的生死轮回。
 帕 奥
 Pa-Auk
 Tawya Sayadaw
 缅甸蒙省毛淡棉帕奥禅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