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政策与对策 宋代政治史探索 大沨丛书009
			》
 售價:HK$ 
			94.6
 
  《 
			美国货币与财政史(1961-2021)
			》
 售價:HK$ 
			118.8
 
  《 
			中华后土文化·万荣后土祠卷
			》
 售價:HK$ 
			184.8
 
  《 
			植梦花园:从游走世界到回归故乡的园艺旅程
			》
 售價:HK$ 
			96.8
 
  《 
			鲍鹏山新批水浒传(全三册)
			》
 售價:HK$ 
			327.8
 
  《 
			中国石窟音乐图像大典
			》
 售價:HK$ 
			294.8
 
  《 
			希波战争
			》
 售價:HK$ 
			96.8
 
  《 
			泥土之美——探寻泥咕咕的手工艺与生活文化
			》
 售價:HK$ 
			107.8
 
 
 | 
         
          | 編輯推薦: |   
          | 1.规则已改变!广告已不再靠谱!信息爆炸时代,营销能否发挥作用,决定权已在消费者手中。主观推送的广告已经无法控制消费者。两位作者打破了商家靠广告曝光率打动消费者的幻想,逐一解析广告营销误区。 2.精确定位消费群,全方位打动消费者。作者独创打动人心的三要素、五步骤等关键策略,帮助商家精准定位消费群,随消费者变化而变化,满足10亿人的需求也不在话下。
 3.从案例中总结精辟要诀,用问答方式切中问题要害。LINE的兴起、胶囊咖啡机的普及等,都是在我们身边不靠广告而异军突起的经典案例,两位作者在生动描述、透彻分析大量案例后,总结出简短有力的营销要诀,用问答对话的方式切中问题要害,精辟实用!
 |  
         
          | 內容簡介: |   
          | 在信息量爆炸的互联网时代,人们通过网络与硬盘来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因此,旧时代的广告媒体宣传方式,已渐渐失去其影响力。本书由畅销书《战略PR》作者本田哲也与当红通讯软件LINE的制作者之一田端信太郎联手打造。书中介绍了不用广告媒体也能打动消费者的成功事例,并按照一千人、一万人、十万人、一百万人、一千万人、一亿人、十亿人等规模来作分析,适合广大的管理人员、营销人员阅读。 |  
         
          | 關於作者: |   
          | 本田哲也曾就职于SEGA海外事业部。1999年加入世界第三大PR公司美国FleishmanHillard出任日本法人,担任高级副社长兼高级合伙人。2006年,在集团内创业设立BlueCurrent Japan,就任代表、董事长兼总经理。2009年出版《战略PR》,在广告业界掀起了PR热,并帮助国内外多家大型制造商创下良好的战略PR业绩。另出版《1个人打动30万人》《社会影响力》等著作。田端信太郎1975年出生于石川县。庆应义塾大学经济学部毕业。2005年入职LIVEDOOR,历任新闻责任人、执行官、媒体事业部部长,领导LIVEDOOR媒体事业大放光彩。2012年就任NHN Japan株式会社(2013年更名为LINE株式会社)执行官,管理广告事业部。2014年就任高级执行官、法人。 |  
         
          | 內容試閱: |   
          | 也许您买下这本书是想借助广告、媒体宣传产品或服务,让更多的消费者心动起来。 赞同“不再依赖”之论的人,拿到这本书也许不会认真地往下读。但翻开一页,开始阅读“序言”的人,一定是在绞尽脑汁,忖思如何依靠广告媒体来打动消费者、促进消费。
 但笔者有言在先:
 依赖电视、报纸、杂志等多媒体方式,或是花巨资购买广告位的方式打动消费者的想法,已经落伍了。
 梦想着披上一层流行的新概念外衣,刻意用别样的书写方式(如片假名),再缀上“××营销”等字眼去吸引消费者眼球,就能带来如魔法般的利益,这无异于痴人说梦。
 梦想着每日混迹于市场的新产品有朝一日能突然变得热销起来,而不去洞察、感受消费者的心声,这如同捏造嫌疑人不在犯罪现场的证据一样荒唐。
 市面上随处可见的关于如何靠广告媒体吸引消费者,所谓攻略的书籍,只谈及营销技巧等“表面功夫”,还有连小学生都懂的所谓“本质论”。对此,笔者深感忧虑。
 “不易流行”是芭蕉1在晚年为阐述俳谐的本质而提起的一个理念。据《日本大百科全书(小学馆)》记载,芭蕉提出的“不易流行”中的“不易”是指历经时代更替而能万年不变之物;“流行”是指随时光流转而不断变化之物。两者在本质上并不矛盾。真正“流行”之物, 自然也是“不易”之物;反之,真正做到了“不易”,自然也能获得“流行”。俳谐兼具静态(不易)和动态(流行)两个本质属性。俳谐视创新如生命,其动态属性,即追求创新、不断变化的流行性,恰恰是蕉风“不易”的本质体现。归根到底“不易”与“流行”实属一物。芭蕉称之为“风雅之诚”。
 就拿音乐来说,最新排行榜上的流行歌曲之“流行”,与跨越时代的莫扎特、巴赫古典乐之“不易”,两者在本质上并不对立。细细想来,也颇为有趣。
 营销策略亦然。
 每年层出不穷的“×× 营销”等新概念,可以与上述的“流行”对应起来。当然,“流行”并不是毫无意义的。不过,如果只一味追逐表面的“流行”,就无法创造出“不易”的价值和经久不衰的品牌与产品。
 相反,正如芭蕉所说“真正做到了‘不易’,自然也能获得‘流行’”。在营销宣传方面,我们不应该转而追求真正的“不易”之价值,即亘古不易的本质论吗?这是笔者和本田先生写此书的初衷。
 我们希望读者在意识到营销中的“不易流行”,特别是“不易”的同时,来阅读本书,并能感受到有别于表面技巧和潮流趋势外的本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