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看见情绪价值2(做个情绪自由的成年人 不要和别人一起欺负自己,你的情绪比全世界的期待都重要)
》
售價:HK$
54.8

《
罪案调查科:罪终迷局
》
售價:HK$
58.1

《
从达·芬奇到互联网 : 文艺复兴以来的技术与文化
》
售價:HK$
94.6

《
绑架游戏(东野圭吾相当出色的设定系推理)
》
售價:HK$
65.8

《
逆战:日本失去的三十年之警示(日本财政学会理事经济学教授金子胜深刻解读日本经济 敲响中国警钟)
》
售價:HK$
74.8

《
不要担心2小时和8公里以外的事情
》
售價:HK$
54.8

《
叫卖伦敦:街头商贩与英国都市生活
》
售價:HK$
85.8

《
写给不同体型健身者的力量训练指南
》
售價:HK$
107.8
|
| 編輯推薦: |
|
制度史在中国经济史学领域相对薄弱,中外比较制度史学更是稀缺产品。这种状况的出现,不是出于史料的限制,而是出于缺乏方法论体系的指导。
|
| 內容簡介: |
|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动力问题是学界长期关注的学术问题。本书以规范和制约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关税、币制和货币等经济要素为切入点,从中美比较的角度论证近代中国经济的动力和阻力问题。本书首先介绍中国近代的关税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然后对中美的币制与经济的关系进行对比,考证中国近代的白银情况及与美国的对比,对中美1929~1935年的通货供给结构性差异和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经济危机悖论现象进行解析。
|
| 關於作者: |
|
蒋清宏,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学硕士、博士,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后,挪威卑尔根大学(University of Bergen)访问学者。现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在《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江海学刊》《人文杂志》等学术杂志发表论文十多篇,出版译著一部。
|
| 目錄:
|
导论
一、中国经济史学的方法论问题
二、近代中国宏观经济史学述评
三、近代中国货币问题研究
四、近代中国金融制度研究
第一章关税与经济
一、近代中国海关主权的丧失
二、中国海关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
三、 中国近代海关内部管理机制
四、关税政策与对外贸易
五、海关行政力量的加强
六、自主关税税则的实施
七、关税政策的宏观经济效果
第二章币制与经济:中美比较研究
一、美国币制的历史演变
二、金本位制与美国国内银价调整
三、美国确立世界金融地位
四、美国白银政策与中国银本位终结
第三章近代中国白银通货存量考论
一、罗斯基货币供给序列存量的认定与修正
二、耿爱德白银通货存量考论
三、中国白银与美国黄金存量价值比较
第四章近代中美白银购买力比较
一、白银购买力理论
二、汇率技术分析
三、中美货币化水平比较
四、中美货币流通速度比较
第五章1929~1935年中美通货供给结构性差异
一、通货存量的影响因素
二、货币需求概念和理论
三、农产品购买力长期低下导致中国农民货币需求不足
四、金融资本财政化和财政资本军事化、债务化
五、中美银行存款通货比率结构性差异
六、经济危机期间中国高能货币增加基本原因分析
七、中资银行存款增加基本原因分析
第六章20世纪30年代中国经济危机悖论现象论析
一、实体经济并不太坏现象
二、银行存款增加是社会财富增加吗
三、贸易入超减少是经济良好表现
四、埠际贸易增加还是萎缩
附表
参考文献
|
| 內容試閱:
|
|
由于受各种约束机制的制约,中国经济史学处于失范与规范的动态变化之中。这既有理论层面的约束,也有管理层面的约束,更有学者自身认识水平层面的约束。这些约束制约了经济史方法论体系的更新。西方经济学与经济史学的发展路径表明,中国经济史学应该突破既有的方法论体系,建立更为科学、更为规范的方法论体系。边缘学科是以两种或多种学科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学科,交叉学科则是两个或多个学科的内容、理论和方法互相交叉、互相渗透的学科。从语义学的角度考察,经济史更侧重于经济学与历史学的交叉。交叉学科的规范来源于既有学科间理论、方法和手段的相互渗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