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算法政治
》
售價:HK$
71.5

《
人论:人类文化哲学导论
》
售價:HK$
96.8

《
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东方编译所译丛)
》
售價:HK$
82.5

《
全球基础研究人才指数报告(2025)
》
售價:HK$
327.8

《
投资的心法:从传统文化视角看清投资中的规律
》
售價:HK$
75.9

《
如何使孩子爱上阅读:家长和教师能做些什么(基于科学原理,培养孩子阅读水平与内在动机)
》
售價:HK$
54.9

《
博物馆学辞典 博物馆学核心工具书,权威专家联合编纂,理论与实践的指南!
》
售價:HK$
270.6

《
战时的博弈:教宗庇护十二世、墨索里尼与希特勒的秘史(理想国译丛075)
》
售價:HK$
162.8
|
| 內容簡介: |
|
20 世纪中后期的美国马克思思想研究界,出现了经济马克思主义思潮。该思潮的理论贡献者力图以跨学科的视角、经济 史 学的叙事和他们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立场与方法,致力于探索社会发展的历史情境、特别是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当代发展。美国经济史学家罗伯特布伦纳就是该思潮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马克思发展理论新解》收录了罗伯特布伦纳在《新左派评论》、《过去和现在》等西方知名新左派杂志上发表的系列关于马克思过渡理论的探讨性文章,包括:《马克思论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第一种模式》、《资本主义发展的起源:对新斯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欧洲前工业化时代的农业阶级结构与经济发展》等。该书作者立足于社会财产关系来解释和说明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探讨了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问题,重新开启了探讨历史唯物主义的经济学维度,在英语世界引发了令人瞩目的布伦纳之争,并被认为是20 世纪40-50 年代著名的多布斯威齐之争的重要延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 關於作者: |
|
罗伯特布伦纳(1943- ),美国当代著名马克思主义经济史学家,现任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历史系教授、社会理论与历史比较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著作有《商人与革命》、《繁荣与泡沫:全球视角中的美国经济》、《全球动荡的经济学》、《财产与进步》等。20世纪70-80年代以来,这位在英语世界引发布伦纳之争的资深教授,被学界冠之以政治的马克思主义者 因其强调经济背后的超经济因素特别是政治共同体的作用、经济的马克思主义者 因其从经济学的视角来探索马克思的社会与历史理论 或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者 因其坚持用阶级分析方法和社会财产关系作为总的框架性原则来考察人类社会与历史的变迁等诸多头衔。
|
| 目錄:
|
第一章 马克思论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第一种模式
一一般理论
二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
三结论
第二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起源:对新斯密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
一引论
二亚当斯密和经济发展的阶级基础
三斯威齐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
四沃勒斯坦和现代世界经济
五经济发展和欠发展的阶级结构
六资本主义的起源
七欠发展的发展
八结论
第三章 财产权及其进程:亚当斯密错在哪里?
一非历史的唯物主义
二斯密的决定性贡献及其批评
三走向一种关于经济发展的历史理论
四欧洲中世纪的封建主义演变
五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的过渡
六结论:比较视野下的经济发展模式
第四章 世界体系理论与资本主义过渡:历史和理论的视角
一引论
二中世纪的前资本主义世界经济
三现代世界体系
四从历史角度看16、17世纪的世界经济
第五章 从理论到历史:欧洲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
一简介:曼恩的后现代启蒙观
二从反整体论到欧洲奇迹?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新解目录三社会权力网络或社会财产关系?
四结论
第六章 欧洲前工业化时代的农业阶级结构与经济发展
一人口论模式
二商业化模式
三阶级冲突和经济发展
第七章 欧洲资本主义的农业根源
一导论
二人口论模式和阶级关系
三阶级结构、阶级组织以及中世纪欧洲封建主义的发展
四封建危机的后果及其后的发展模式
第八章 资产阶级革命和向资本主义过渡
第九章 15501650年英国商业扩张的社会基础
|
| 內容試閱:
|
|
关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问题,马克思先后提供了两种解释模式。长期以来,人们总是习惯于将它们混淆在一起、不加以区分。但它们之间却有着本质性区别,即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历史唯物主义。第一种模式出现在马克思早期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The German Ideology, 18451846)和《哲学的贫困》(The Poverty of Philosophy, 1847)中,并在《共产党宣言》(The Communist Manifesto, 1848)中得到了重要的纲领性呈现。这一解释模式的核心就是自我发展的分工概念。以此为出发点,该模式认为,分工直接代表的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它应市场的扩张而变,并继而决定了社会财产这里说的财产即property,中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的相关内容大多翻译成所有制(参见下文相关引文内容),本书中则多翻译成财产(有时为行文方便也译成财产权或所有制),鉴于本书作者布伦纳教授所提出的社会财产关系理论在其整个理论体系中的重要性,这里特作说明。译者注和阶级关系。根据该模式的基本描述,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指的是一个发展中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成熟:它发源于旧封建社会内部,并从不断发展的世界贸易中汲取营养。该模式的最终落脚点是资产阶级革命,即认为通过这一革命进程,新兴资产阶级社会打破了旧社会的束缚,从而为其持久的自我发展打下了基础。第二种模式出现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The Grundrisse, 18571858)、《资本论》(Capital, 18671883)及其他一些晚期著作中,但却从未得到马克思的充分完善。其指导原则是生产方式论,即认为生产方式是一种社会财产关系系统,该系统形成并建构了社会再生产尤其是个体家庭的延续和阶级的构成。基于这种生产方式论所提出的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模式,是从具有冲突性的再生产开始的,即一方面是农民生产者阶级直接通过非市场化渠道拥有其自身再生产资料;另一方面则是地主统治阶级和剥削阶级借助于超经济强制性手段从农民生产者身上榨取剩余以进行其自身再生产。该模式的最终目的旨在解释所谓的原始积累,从这一视角来看,后者指的是构成封建生产方式的基本财产关系被封建社会本身的行为所打破和改造的系列社会进程。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新解第一章马克思论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第一种模式本文旨在澄清马克思的这两种过渡模式及其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