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跑外卖:一个女骑手的世界
			》 
			 售價:HK$ 
			68.4
			 
			 
	
			  
			《 
			封关运作背景下的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丛书)
			》 
			 售價:HK$ 
			85.8
			 
			 
	
			  
			《 
			滞后情书
			》 
			 售價:HK$ 
			47.1
			 
			 
	
			  
			《 
			日本新中产阶级:东京近郊的工薪职员及他们的家庭(看日本系列)
			》 
			 售價:HK$ 
			96.8
			 
			 
	
			  
			《 
			图说航天科学与技术
			》 
			 售價:HK$ 
			107.8
			 
			 
	
			  
			《 
			北派2:西夏梵音(网络原名《北派盗墓笔记》)
			》 
			 售價:HK$ 
			52.8
			 
			 
	
			  
			《 
			当代中国经济讲义
			》 
			 售價:HK$ 
			151.8
			 
			 
	
			  
			《 
			40堂生死课
			》 
			 售價:HK$ 
			63.8
			 
			 
	
 
       | 
     
      
      
      
      
         
          | 內容簡介: | 
         
         
          |  
            本书以民法典的发展历程中呈现的三种不同样态:理性化的常态、法典的解构态、法典的重构态为立论的初始基础,重点探讨法典解构的根源以及域外诸国或地区在重构法典层面所做的不懈努力。通过对世纪之交最新编纂或正在修订中的诸民法典的对比分析研究,大体厘定法典重构运动所不约而同地遵循的编纂理念和编纂技术。这些承载某种特定社会价值和利益诉求的崭新的编纂理念和编纂技术恰在很大程度上预示甚或塑造着民法典的未来。
           | 
         
       
      
      
      
         
          | 關於作者: | 
         
         
          |  
            魏磊杰,法学博士,厦门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荷兰蒂尔堡大学(2009~2010)、比利时根特大学(2015~2016)访问学者,西南政法大学俄罗斯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民商法典研究所兼职研究员,研究兴趣为转型中国的法律与国家治理、比较私法。迄今在法学、政治学刊物上发表文章约四十篇,出版译著十部,代表性作品五部:《新的欧洲法律文化》《转型时期的法律变革与法律文化:后苏联国家法律移植的审视》 《比较法的认识论与方法论》 《法窗夜话》以及《法律东方主义》。
           | 
         
       
      
      
      
      
         
          | 目錄: 
           | 
         
         
           
            导论 
 第一章民法法典化的预设理念与基本属性 
 第一节法典概念之限定 
 第二节民法典的价值预设 
 第三节民法典的本质属性 
 一、法典保守性之体现 
 二、法典保守性之成因 
 第二章民法典的解构 
 第一节引论 
 第二节法典分解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一、伊尔蒂的解法典化理论之内容 
 二、对解法典化理论的充实与批判 
 三、伊尔蒂解法典化理论的发展 
 四、小结 
 第三节法典解构的表征 
 一、异质单行法的体外循环 
 二、法官法的大行其道 
 三、公法在私法关系上效力的扩充 
 四、超国家性立法与司法对私法关系的介入 
 五、小结:法典编纂思想的危机? 
 第三章民法典重构化进程 
 第一节法典重构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法典重构的目标与动因 
 一、基本目标 
 二、基本动因 
 第三节各国和地区的法典重构 
 一、德国债法的现代化 
 二、法国债法的改革 
 三、荷兰民法典的重构 
 四、日本债法的更新 
 五、巴西民法典的重构 
 六、魁北克民法典的重构 
 七、前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典重构 
 第四章民法典重构呈现的基本特点与最新趋势 
 第一节法典重构的基本语境 
 一、民法(典)的近代模式:理性人模式的统一调整 
 二、民法(典)的现代模式:与近代模式的共生 
 第二节民法典重构的基本特点与趋势 
 一、一元人格与多元人格之平衡 
 二、规范的确定性与开放性之平衡 
 三、民族性与国际性之平衡 
 四、保守性与创新性之平衡 
 五、社会化与意思自治之平衡 
 结语中国民法典编纂前景之展望 
 参考文献
           | 
         
       
      
      
      
         
          | 內容試閱: 
           | 
         
         
          |  
            学术的提升需要传承积淀、厚置根基,深厚的历史底蕴是一个学科发展的重要因素。从1926年起,厦门大学有了法科,厦门大学的校园里开始有了法律人的足迹。作为厦门大学的学子,厦门大学法律人始终秉承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精神,坚持学术建院、民主建院的治院方针,发扬严谨治学、求实创新的传统学风,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春华秋实,厦门大学法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各个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今天的厦门大学法学院,已汇集了一批优秀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并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实力雄厚、后劲充足的学术梯队,拥有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硕士学位授予权、法律专业硕士(JM)学位点,形成了从本科到博士后的完整的法律专业人才培养格局,为国家的法制建设、法学昌盛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2012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进行了第三轮法学学科评估,在全国650余所法律院校中,厦门大学法学学科办学实力排名第十。学院坚持加强优势学科、培育特色学科、支持基础学科的发展思路,努力优化学科结构布局和资源配置,提升学科的核心竞争力。近五年来,学院建设了应用型、复合型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涉外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国家知识产权培训福建基地三个国家级基地,以及教育部法学教育实践基地、福建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国际经济法研究中心等省部级基地。学院积极引导开展跨学科研究,组建了优势学术团队,建立了中国崛起与国际法发展研究团队、社会治理与软法研究团队、国际税法与比较税制研究团队、公证法律与自动化研究团队、经济犯罪研究团队、法律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团队,以及福建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创新平台:厦门大学财税金融法治研究中心、立法研究中心,促进了学科研究交叉,推动了学院学科平台创新。厦门大学国际法学科属于国家重点学科。2012年,厦门大学法学学科同时入选福建省特色重点学科和福建省省级重点学科。厦门大学法学院现正朝着建设国内知名、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高水平研究型法学院的宏伟目标努力奋进。成绩属于昨天,未来仍需开拓。厦门大学法学院的使命与价值,在于培养人才、传承文明、创新知识、探求真理、服务社会、引领未来。只有不断推动法学学科发展,实现新的跨越,我们才能真正担当起法学教育的使命。2016年10月,厦门大学法学院将迎来90岁的生日。值此之际,我们将本着回眸历史轨迹,继承优良传统,展示办学成就,凝聚发展动力,再谱辉煌篇章的宗旨,隆重举行系列庆祝活动,并以此为契机,出版系列专著作为90周年院庆的献礼,再续南强华章。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本系列专著都是厦门大学法学院专任教师的研究成果,他们各有专攻,有着良好的法学教育背景,我们希望这套专著能够从一个侧面展示厦门大学法律人的风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