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元首政治与帝国治理——以赫洛迪安《罗马帝国史》为考察对象
》
售價:HK$
74.8

《
镜观中国 1930年代的中国人、中国事和中国景 “走近中国”译丛系列
》
售價:HK$
85.8

《
地中海十城:西方文明的古典基因
》
售價:HK$
97.9

《
国学的天空(国学导师、“百家讲坛”主讲人傅佩荣经典之作)
》
售價:HK$
74.8

《
超人类进化:从仿生到人工智能
》
售價:HK$
86.9

《
九型人格:人人都应该学习的自我认知课
》
售價:HK$
71.5

《
中年面相
》
售價:HK$
63.8

《
疑案里的中国史3艾公子著(中国史里扑朔迷离的40个疑案,惊奇好玩又脑洞大开受益匪浅)
》
售價:HK$
76.8
|
內容簡介: |
中医内科学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分二章,第一章导言介绍中医学科理论的起源和发展,中医内科疾病分类、命名及特点;第二章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要,分别介绍中医内科疾病辨治原则及外感六淫、内生五气、脏腑病证及气血津液的辨治概要。各论分七章,按肺系、心系、脾胃系、肝胆、肾系、气血津液、肢体经络病证顺序排列,各个病证分设概述、病因病机、诊查要点、辨证论治、预防调护、结语、临证备要、医案选读、文献摘要等栏目。书末附常用方剂、参考书目,以备查阅。本教材供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医及相关专业学习中医内科学课程使用。
|
關於作者: |
宋一同,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国家人事部中国人才研究会骨伤人才分会会长、主持编写全国高等中医院校骨伤专业本科、研究生教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授予有特殊贡献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
目錄:
|
第一章 中医内科学术发展源流
第一节 中医内科学的萌芽阶段
第二节 中医内科学的奠基阶段
第三节 中医内科学的充实阶段
一、病因学、症状学、治疗
二、学术理论的创新
第四节 中医内科学的成熟阶段
第二章 中医内科学的定义和范围
第三章 中医内科学的治则、治法
第一节 治则
一、治病求本
二、调整阴阳
三、扶正祛邪
四、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五、三因制宜
第二节 治法
一、汗法
二、吐法
三、下法
四、和法
第四章 中医内科疾病的命名和分类方法
第一节 中医内科疾病的命名方法
第二节 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方法
第五章 中医内科治则、治法与护理
第一节 治疗原则
一、治病宜早
二、标本缓急
三、扶正祛邪
四、脏腑补泻
五、异法方宜
第二节 常用治法
一、解表法
二、清热法
三、攻下法
四、和解法
五、温里法
六、补益法
七、消导(消散)法
八、理气法
九、理血法
十、固涩法
十一、开窍法
十二、镇痉法
第三节 调摄护理
第一章 肺病证
第一节 感冒
第二节 咳嗽
第三节 哮证
第四节 喘证
第五节 肺痈
第六节 肺痨
第七节 肺胀
第八节 肺痿
第二章 心脑病证
第一节 心悸
第二节 胸痹
第三节 不寐(
第四节 癫狂
第五节 痫证
第六节 眩晕
第七节 中风
第八节 痴呆
第九节 头痛
第三章 脾胃病证
第一节 胃痛
第二节 痞满
第三节 噎膈
第四节 呕吐
第五节 呃逆
第六节 泄泻
第七节 痢疾
第八节 腹痛
第九节 便秘
第四章 肝胆病证
第一节 胁痛
第二节 黄疸
第三节 鼓胀
第五章 肾膀胱病证
第一节 水肿
第二节 淋证
第三节 癃闭
第四节 遗精
第五节 阳痿
第六章 气血津液病
第一节 自汗、
第二节 血证
第三节 厥证
第四节 郁证
第五节 瘿病
第六节 痰饮
第七节 内伤发
第八节 虚劳
第九节 肥胖
第十节 积聚
第十一节 消渴
第七章 肢体经络病证
第一节 痹证
第二节 痿证
第三节 腰痛
第四节 痉证
第五节 颤证
|
內容試閱:
|
中医内科学是用中医理论阐述内科所属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它既是一门临床学科,又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其它临床学科的基础,在中医专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中医内科古代称为疾医杂医大方脉,可见中医内科学研究的范围很广,一般将其研究的疾病分为外感病和内伤病两大类。外感病主要指《伤寒论》及《温病学》所说的伤寒、温病等外感热性病,由于外感六淫及疫疠之气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六经辨证、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为指导。内伤病主要指《金匮要略》及后世内科专著所述的脏腑经络病、气血津液病等病变,由于七情、饮食、劳倦等内伤因素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随着学术的发展,学科的分化,原来属于中医内科学范畴的外感病如伤寒、温病等外感热性病已另设专门的学科。中医内科学中的部分急症则编入《中医急诊学》。本版教材所讨论的内容以内伤杂病为主,包括部分外感热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