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丑的美学 一部跨越两个世纪的美学沉思录
			》
 售價:HK$ 
			140.8
 
  《 
			智圆行方――燕京医学名家处方手迹藏臻
			》
 售價:HK$ 
			437.8
 
  《 
			大设计师威廉·莫里斯
			》
 售價:HK$ 
			151.8
 
  《 
			新宏观经济学 来自后凯恩斯主义-老制度主义-马克思主义传统的第一本宏观经济学教科书
			》
 售價:HK$ 
			283.8
 
  《 
			《山海经》的博物世界:植物(刷边特装版)博物岛系列 探寻上古草木之美纵览山川博物大观
			》
 售價:HK$ 
			281.6
 
  《 
			中国芍药品种图志(精)
			》
 售價:HK$ 
			316.8
 
  《 
			现代战略家军事史:1861年以来美国的主要战争
			》
 售價:HK$ 
			107.8
 
  《 
			智能工业机器人技术(刘永奎)
			》
 售價:HK$ 
			64.9
 
 
 | 
         
          | 內容簡介: |   
          | 中国电影因其独特的建构与想象,成为国家形象建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丰富的影像话语和系统的媒介建构,沉淀为中国国家形象的影像记忆,并凝聚为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自我民族史志之一。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中国电影国家形象的想象与建构基于国家形象类地球圈层结构生态体系模式的建模。它以1978年新时期以来的35年(1978年2013年)作为时间区间,以11大国际电影节获奖为标准,表现为人像(艺术形象、明星形象、导演形象为主)、族像(藏族形象为典型)、空间形象(以村落形象、县镇形象和台湾形象为构成的区域形象,以及北京、上海为代表的城市形象为主干)、符号形象(以场景符号、语言符号和音乐符号为主)和产业像(由产品数量、票房、市场占有率和管理体制等构成)为内容的整体建构。
 中国电影对国家形象的影像建构凸显了影像化时代中国国家形象的特殊维度。其中,中国/世界、东方/西方、我者/他者、被凝视/凝视、女性/男性、少数/主流以及客体/主体是主要的关系模式,同时,权力、认同和传播是深层的动因所在,而想象和建构则是永恒的命题。
 |  
         
          | 關於作者: |   
          | 李晓灵,男,甘肃榆中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文学博士,复旦大学新闻与传播学博士后。先后主持教育部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兰州大学社科基金项目及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各一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项目和教育部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多项课题;分别在《兰州大学学报》《新闻大学》《河南大学学报》《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北京社会科学》《甘肃社会科学》《台湾研究集刊》《当代传播》《云南社会科学》《北京理工大学学报》和《科学经济社会》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出版学术专著《渊源与化变延安〈解放日报〉的传播体系及其当代价值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部。 
 王晓梅,女,甘肃榆中人,兰州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从事英国文学和文化传播研究,参与教育部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一项。先后以第一作者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延安大学学报》《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电影文学》《甘肃联合大学学报》和《唐山师范学院学报》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篇,以第二作者在《兰州大学学报》《北京社会科学》《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云南社会科学》《当代传播》和《延安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7余篇;以第二作者出版学术专著《渊源与化变延安〈解放日报〉的传播体系及其当代价值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部。
 |  
         
          | 目錄: |   
          | 序言 引言  电影与国家形象:想象与建构
 一  国家形象:历史与现实之间
 二  国家形象体系的建构
 三  电影:中国国家形象的想象与建构
 四  研究现状
 五  研究体系的建构
 第一章  中国电影:中国国家形象的自我建构与想象
 第一节  中国电影:中国的自我镜像
 一  80年代:三代同堂的改化中国
 二  90年代:第六代的边缘中国
 三  21世纪:商业电影的全球化中国
 第二节  中国形象跨文化交构路径:国际电影节获奖
 一  研究区间与文本选取
 二  国际电影节获奖特征
 三  获奖效应与国家形象
 第二章  人像
 第一节  艺术形象
 一  女人:压抑扭曲的东方想象
 二  男人:阴性萎缩的传统中国
 第二节  明星形象
 一  明星:华语电影明星、中国形象
 二  中国:明星、女明星、国际获奖
 三  东方化的谋女郎:巩俐与章子怡
 第三节  导演形象
 一  导演谱系与中国形象
 二  谢晋与第四代:启蒙、反思与变革
 三  张艺谋、陈凯歌与第五代:东方浪漫和民俗中国
 四  张元、王小帅和贾樟柯与第六代:地下独立与边缘体验
 第三章  族像
 第一节  族像与国家形象
 一  族像:民族共同体、民族国家、少数民族
 二  少数民族电影与国际电影节获奖:少数与主流
 第二节  典型文本:西藏电影
 一  边缘化与他者文化身份
 二  民族化的定势显现
 三  后殖民语境的妖魔化
 四  世俗与宗教、民族与现代的纠结
 第四章  空间像
 第一节  乡村形象
 一  与文学共生的乡村迷恋
 二  第五代之前的乡村空间
 三  第五代的乡村呈现和国家形象建构
 第二节  县镇形象
 一  第四代县镇:政治话语和人性道德的缝合
 二  第五代:人性幽禁和历史审视的并现
 三  第六代:山西汾阳县城与贾樟柯式现实中国
 第三节  城市形象
 一  历史性建构和全球化想象
 二  空间生产和身体言说
 第四节  台湾形象
 一  悲情弃子
 二  现代游子:中国大陆一中国台湾一美国模式文化中突和东西和解
 第五章  符号像
 第一节  场景符号
 一  自然符号
 二  建筑符号
 三  器物符号
 四  身体符号
 五  服饰符号
 六  色彩符号
 第二节  语言符号
 一  独语
 二  对白
 第三节  音乐符号
 一  民族器乐
 二  民歌
 三  戏曲(京剧)
 四  现代音乐
 第六章  产业像
 第一节  电影产业
 一  产品数量
 二  受众、影院和票房
 三  国际市场占有率
 第二节  电影管理
 一  电影审查:行政干涉和政治过敏
 二  缺乏电影的合理分级
 结语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博士后在站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