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一寸灰(全新增订版)
			》 
			 售價:HK$ 
			75.9
			 
			 
	
			  
			《 
			东方美学口袋书 华夏青铜
			》 
			 售價:HK$ 
			43.8
			 
			 
	
			  
			《 
			初识密码学
			》 
			 售價:HK$ 
			140.8
			 
			 
	
			  
			《 
			政策与对策 宋代政治史探索 大沨丛书009
			》 
			 售價:HK$ 
			94.6
			 
			 
	
			  
			《 
			美国货币与财政史(1961-2021)
			》 
			 售價:HK$ 
			118.8
			 
			 
	
			  
			《 
			中华后土文化·万荣后土祠卷
			》 
			 售價:HK$ 
			184.8
			 
			 
	
			  
			《 
			植梦花园:从游走世界到回归故乡的园艺旅程
			》 
			 售價:HK$ 
			96.8
			 
			 
	
			  
			《 
			鲍鹏山新批水浒传(全三册)
			》 
			 售價:HK$ 
			327.8
			 
			 
	
 
       | 
     
      
      
         
          | 編輯推薦: | 
         
         
           
            中国国家安全战略大调整!中国海军未来的航母战略!中美货币战争成败得失!
 书中以我们日常生活比较关心的时政大事为主,如中国与印度、日本等国的关系走向,同时又涉及了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币缘战争和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从而为中家发展航母建设来维护海洋权益、实施海陆并举的国家安全战略提供了大量依据。
           | 
         
       
      
      
      
      
         
          | 內容簡介: | 
         
         
          |  
            本书从地缘、经济、国家安全政策、外交等各个层面论述了东亚地缘政治、中东乱局、币缘战争、金融危机和中国未来的发展战略等当前世界性热点话题。书中几乎细数了近代的所有世界战争、局部战争甚至国家内部冲突,并将每次战争各方的利益关系和结果赤裸裸地暴露出来。那些在国内政治刊物上不太会看到的、当时不能说、后来不想说的各国外交摩擦与台面下的事,首次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我们在深入浅出的说理中找到影响世界格局变迁的历史规律!
           | 
         
       
      
      
      
         
          | 關於作者: | 
         
         
          |  
            王伟,鬼谷工作室主笔。工科出身,自由撰稿人、时评人,曾做过金融公司的投资顾问。机缘巧合,站在了几个领域的交叉点上,故善以历史、地缘和经济等多个视角,对国内外战略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曾出版有系列畅销书《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累积销量突破50万册。在《世界军事》杂志刊有系列连载《秦汉帝国》,此外在《中国国防报》等媒体亦常有时评刊载。
           | 
         
       
      
      
      
      
         
          | 目錄: 
           | 
         
         
           
            第一部分山河抗战
 
 大国之殇
 南北二元/002
 稳自西北/005
 贯穿数百年的死结/008 
 数百年积弊的总爆发/011
 东北亚之谋
 形胜之地/014
 蚕食东北/017
 918事变/019
 既是起点,也是终点/022
 东北亚的三角格局/024
 开辟北方抗战的根据地
 北方堡垒群/026
 沦陷之后/028
 持久战的精髓/030
 坐守关中,东出三晋/034
 附章/038
 中智取势,上智得人
 以势论抗战/040
 挺进华北/045
 以心夺势/047
 鱼盐之利化作战场之强/050
 自古以来的富庶之地/051
 北方战场的中枢/054
 货币战争/057
 以全局视角来看抗战
 苏联远东战略的延续/062
 美国养虎噬人,反被虎伤/069
 
 第二部分 地缘政治
 
 漫谈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的基本面/076
 钓鱼岛中日外交的阻断器/086
 日本311史上最强的地震/091
 南海之局
 聊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101
 关于东南亚的几个问题/109
 印度对外战略
 印度的大国之梦/120
 佛陀的微笑/128
 棋局、棋手、棋子/131
 印度工业的两个困局
 有合无统导致工业化滞后/136
 种姓制度导致无人可用/139
 1962年综合症导致心浮气躁/133
 中国航母
 (第一)岛链与韩日台铁三角/146
 航母的意义/149
 航母大型化是未来方向/158
 依旧重要的近海/160
 
 第三部分 国际时政与世界经济
 
 币缘战争
 货币霸权的演变/164
 战争背后的经济账/176
 抗美援朝与机会成本/181
 海陆双重思维
 大炮、黄油并不矛盾/188
 东西兼顾、海陆并举/189
 高铁的价值/191
 国富与国强/194
 
 第四部分 中国的未来
 
 闲谈大国复兴(一)
 两次世界大战后的格局/200
 美国的金融霸权与双赤字经济/203
 世界工厂与奇异的中美经济共生体/211
 从战略对话到战略性接近 216
 新战略格局下的东亚地缘/225
 闲谈大国复兴(二)
 从中国经济的两次转型谈起/237
 中国对外战略重心的转移/244
 历史没有如果,但未来有/252
           | 
         
       
      
      
      
         
          | 內容試閱: 
           | 
         
         
           
            以全局视角来看抗战
 
 美国养虎噬人,反被虎伤
 从世界的角度来看,在中国抗战的同时,这个世界在发生着什么呢?当时美国在国力上已经远远地超过了日本,如果从工业规模来讲,甚至比同时期的英国和法国都要强大。当时美国拥有的工业规模跟现在的中国一样,同样被人们称为世界工厂。但是,就国际地位而言,在整个世界的金字塔结构当中,处于顶端的是号称日不落帝国的大英帝国,美国与同时代的日本、德国、苏联处于同一层级,都在世界的第二阵营,是当时英国主导的世界格局的挑战者。
 与高踞顶端的英国相比,美国的差距在在两点:首先是货币。虽然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能力,可是当时世界各国通行的货币是英镑,也就是说世界金融体系依然掌握在英国人手里。
 第二个差距在地缘。美国地处北美大陆,从海权的角度讲,它可以同时控制大西洋与太平洋。但是,如果没有陆地上相应的着力点,没有一个立足点的话,再强大的海军也无法影响到欧亚大陆。在欧洲地区,美国显然没有任何可以立足之处。在亚洲,美国真正掌握的就是菲律宾,这是美国在与西班牙的战争中夺下来的。因为有了这个立足点,美国在东亚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但是,这个影响力远远不及那个时候控制着南亚和东南亚的英国以及法国,日本由于自身地处东亚地区,它对这一地区的影响力可能都要比美国人高一些。
 由于这种情况,美国人在东亚地区的战略,初期是一种更倾向于多极化的考虑,尽量与其他力量保持合作关系,让他们壮大,以这种方式削弱英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势力。基于这样的思路,在日本侵华问题上,美国事实上在大部分时间是抱一种支持的态度。这和现在人们宣传的美国在抗战当中起到了很强的作用的说法是完全不同的,至少在抗战前期是这样。
 一直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那一年,当时美国对日出口超过28亿美元,其中60%是石油和钢材,这些都是在战争时期最基础的战略物资。在那个年代,日本的钢铁来源一共是两个。一个就是来自于918之后占领的东北三省。1931年以后,日本人在东北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为整个侵华战争提供了一半的钢材来源。另一半则是来自于从美国进口的废钢铁。那个时候日本几乎成了美国钢铁最大的买家。在当时,美国厂商为了保证日本客户的需求,连纽约各地拆下来的废电梯都来不及拆解,就直接运到日本了。在侵华战争的前三年,日本军队所消耗的燃油,70%来自于美国。某种程度来说,在那段日子,美国是日本侵华过程中最大的帮凶。
 不仅仅是在经济上,在政治上也是如此。全面抗战爆发之后,汪精卫的伪政权在南京建立,美国在外交上完全站在日本人一边,逼迫蒋介石承认南京的汪精卫政权。
 为什么会这样呢?日本人的实力在迅速扩张的时候,起到的作用是美国人自己达不到的,因为日本人当时打着反殖民的旗号,把远东地区英国、法国的势力收拾得干干净净,这是美国人非常乐于见到的。美国人在这件事上做的考虑远远比日本要深远得多。
 现在回过头去看,一直到珍珠港事件爆发之前,美日关系更像是现在的恶意商业收购游戏。先通过某种方式诱导你不断地扩大投资,把大量的资金沉淀在项目当中,让你手中的现金量急剧减少。当达到一个临界状态的时候,突然断掉你的贷款,制造危机。这种时候这个大庄家就会来收购你的公司。综合当时的情况,美国人玩儿的就是这样一个游戏。
 由于美国的资源源源不断地供给到日本,导致日本在侵华战争的时候,一直在肆无忌惮地扩大战场。从东北的局部,一直蔓延到华北,一路的由北向南推进。淞沪抗战以后,还有一路就是由东向西。最后整个战线一直推进到了中国大陆东部一线,全数被日本占领。在1940年前后,日军的扩张力已经达到了极限,而中国国内也进入了艰苦的相持阶段。
 在珍珠港事件爆发前夕,中国战场上,日本正好把整个中国东部完全占领。日本侵华的大本营在东北三省,向南的兵力已经达到海南岛。在这么漫长的战线上,日本的兵力和控制力都已经到了临界的状态。美国人恰恰选在这个时间点宣布对日本实施贸易禁运,禁运的商品就是钢铁、橡胶、石油。这些战略物资掐断以后,就像商业收购当中突然断掉了目标公司的贷款。这样一来,整个日本的战争机器就面临一种难以为继的状态。钢铁和煤炭还好一些,从东北三省可以解决。可是,石油和橡胶这两个战略物资,如果美国人不供应的话,日本人眼下找不着新的来源。放眼日本势力可以到达的范围,只有东南亚,那个时候被称为南洋地区。
 对于当时的日本军部来讲,他们有两个选择。第一是停止侵华战争,从众多的占领区域撤出。很显然,当时国民党政权一时半会是填不回来的,英国人的势力已经被清除干净了。等于日本人把菜做好上桌,自己一筷子没动,就交给美国人享用了。这是日本政府,尤其是好战的军部,无论如何也不愿意接受的。
 第二种选择,硬着头皮,跟美国人打一仗,彻底拿下东南亚。这恰恰也就是真实历史当中所发生的事情。在1941年的12月,日本人袭击了珍珠港,企图以一种赌博式的方式,在短时期之内逼美国人就范。可是日本人还是低估了对手,即便是能够一时得手,但是双方在整体实力上、在资源上的差距是无法弥合的。而美国人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它对日本的收购计划也就跟着进入到了收尾阶段。
 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开始给予中国国民政府大量的军事援助。这些军事援助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日本陆军对中国大陆地区的压力进一步增加,呈现战略胶着状态。这就保证在东南亚、太平洋地区的岛屿争夺战上,日本人抽不出多少兵力,使得美国在当地的作战变得相对轻松。打垮日本人,美国就可以顺势接手此前英国、荷兰、法国在东南亚所有的势力范围。
 说到底,还是应了那一句话: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