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暗黑历史书系·古代战争史
			》
 售價:HK$ 
			107.8
 
  《 
			索恩丛书·马克斯·韦伯:跨越时代的人生
			》
 售價:HK$ 
			108.9
 
  《 
			无路之路
			》
 售價:HK$ 
			65.8
 
  《 
			棒针编织阿兰花样背心马甲
			》
 售價:HK$ 
			65.8
 
  《 
			大明300年 推演关键性事件 锁定冲突 重构大明300年棋局 剖析帝国兴亡的核心规则
			》
 售價:HK$ 
			74.8
 
  《 
			时刻人文·西汉官吏的选任与迁转(郡县起,三公终,揭示西汉两百年官吏迁转的制度逻辑)
			》
 售價:HK$ 
			129.8
 
  《 
			陵迟:鲁国的困境与抗争 精装
			》
 售價:HK$ 
			96.8
 
  《 
			梁启超:维新1873—1898
			》
 售價:HK$ 
			96.8
 
 
 | 
         
          | 編輯推薦: |   
          | ▲ 本书内容为独家开发,首次与世人见面,选取民国时期上海、天津、北京三地*典型的一百二十多种时尚画报,依据翔实史料遴选撰写文稿18万余字,配发各种鲜为人知的画报图片近300幅,多视角地反映了民国时期的岁时风土、饮食游乐、文人雅趣和世相风物。 ▲ 作者徐凤文是知名民国史学家,先后在天津历史博物馆、中共天津市委党史研究室等单位任职。十几年往来于全国各地图书馆、档案馆,扫描复制数百种画报并潜心研究,为国内民国老画报研究领域标志性人物;
 |  
         
          | 內容簡介: |   
          | 《民国风物志》全方位、多视角地反映了民国时期的岁时风土、饮食游乐、文人雅趣和世相风物。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文章多为老画报、档案编辑研究专家搜集散落民间的老画报资料。在这些凝练细腻而丰富的叙述文字中,那些旧时光与老物件恍然昨日重现,这些东西原本都有其价值并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演变为艺术品,又在今日之繁华世界渐渐被人忽略而隐去。除了优美典雅的文字外,本书另配有几十幅精美图片,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当时的美好,在优美的文字与生动的图片中领略民国人文风情的独特魅力。
 |  
         
          | 關於作者: |   
          | 《民国风物志》全方位、多视角地反映了民国时期的岁时风土、饮食游乐、文人雅趣和世相风物。 文章多为老画报、档案编辑研究专家搜集散落民间的老画报资料。在这些凝练细腻而丰富的叙述文字中,那些旧时光与老物件恍然昨日重现,这些东西原本都有其价值并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演变为艺术品,又在今日之繁华世界渐渐被人忽略而隐去。除了优美典雅的文字外,本书另配有几十幅精美图片,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当时的美好,在优美的文字与生动的图片中领略民国人文风情的独特魅力。
 |  
         
          | 目錄: |   
          | 目录 第一篇 |春 事|
 放风筝
 过家家
 耍耗子
 耍猴儿
 河豚鱼
 北京鸭
 放鱼鹰
 第二篇 |夏 令|
 端阳节
 消夏记
 荷兰水
 西瓜摊
 竹帘子
 修伞匠
 搓衣板
 推草鞋
 编柳货
 做竹货
 第三篇 |秋 时|
 三秋记
 秋三果
 吃螃蟹
 蒲包儿
 炒栗子
 喝罐儿
 嘎嘣脆
 大白菜
 津冬菜
 酱园铺
 第四篇 |冬 景|
 玩鹰的
 铁匠铺
 拉大锯
 卖水的
 担头冰
 澡堂子
 驼铃声
 取暖记
 锔大缸
 打小鼓
 补牙摊
 剃头匠
 |  
         
          | 內容試閱: |   
          | 秋三果 我们用长竹竿打枣时,红嫩的枣子雨一样落下来,落在头上,脸上,使人很开心。最好玩的是枣正掉进
 嘴里。我们要是看到枣掉进谁嘴里,就会笑个没完没了。后花园还有一大架葡萄,嫩绿色和紫色的葡萄宛若仙女们的眼睛。抬头望去,令人心醉。甚至许多年后,当
 我想起那可口的酸味,都直流口水。
 凌淑华《古韵》
 这是凌淑华的自传体小说《古韵》中,关于小时候在北京家的后花园中打
 枣和摘葡萄吃的一段温馨回忆。凌淑华之所以将葡萄和枣一并提起,并非巧合。在北方,葡萄和枣儿同时上市,时序正是夏末初秋的八月节前。此时,西瓜季已渐入
 尾声,当令的水果又到了换季的时候了,果局子会应季推出这两样秋令的鲜货。穿行在那个年代的北京胡同里,一准能听到这样爽口诱人的吆喝声:约甜葡萄来!
 脆枣儿来!
 ◆ 枣儿一声,花子一惊
 北方季节性明显,立秋一过,虽然白天还有些热,但一早一晚已微微有凉意,天
 色也日趋爽朗了。过了漫长的炎炎夏日之后,到了秋收时令,漫山遍野的枣子便俯拾皆是了。北京旧有枣儿一声,花子一惊的俗谚,意思是街上听到叫卖枣儿
 的,即知秋之将至,那些乞讨要饭的花子(即乞丐)难过的日子就要来了。夏末初秋,跟枣一起上市的,还有甜葡萄,这就跟五月节前的樱桃、桑葚一样,搭伴
 儿来,应时应景,货卖当时,如同报秋。
 说一个段子,20世纪50年代初,北京人艺排练老舍的话剧《北京人》。按剧本规定的情境,应是1930
 年左右的北京大宅门,时值中秋。设计舞台音效时,负责音效的老师对剧本中规定的鸽哨和冰盏的敲打声,提出了一点小小的质疑,指出冰盏虽是北京的特色之一,
 但一般只在最热和最冷的季节才下街,很少有在中秋时出现的,为此增加了几个秋令的市声,一是栽桂花来,一是约甜葡萄脆枣,还有一个是闻香果。
 这几种吆喝,都是入秋后北京的吆喝,而在天棚鱼缸石榴树的胡同院落,加上中秋应节当令的桂花,又烘托出剧中曾家大户人家的身份属性,也算恰当了。
 这部戏里没有对吆喝甜葡萄脆枣水果挑子的详细描写,如果稍微还原一下当时的一个水果挑子,大致应该是这样的一番景象。
 夏末初秋
 北京胡同
 浓荫下,路边支着一个鲜货挑子。一头是个大方木头盘子,上边罩着一块用水浸透的干净蓝布,四边放着一片片翠绿的大叶子,这是包枣用的;犄角处放着一个小木盆,里边放着干净的凉水,卖枣的时不时要往枣上洒些凉水,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