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北境之王 白刃 奥斯瓦尔德与不列颠七国时代 魔戒 冰与火之歌 现实版  圣王 奥斯瓦尔德及其所处的不
			》
 售價:HK$ 
			118.8
 
  《 
			2025中国企业跨境并购年度报告
			》
 售價:HK$ 
			379.5
 
  《 
			中国折纸动画
			》
 售價:HK$ 
			74.8
 
  《 
			如何了解一个人
			》
 售價:HK$ 
			75.9
 
  《 
			木石交响:日本古都与欧陆遗产的千年对话
			》
 售價:HK$ 
			87.8
 
  《 
			中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自我评估问题研究
			》
 售價:HK$ 
			88.0
 
  《 
			蝉鸣震耳欲聋
			》
 售價:HK$ 
			75.9
 
  《 
			刘心武谈《三言》(冯梦龙文学经典“三言”原著的替代性通俗读本)
			》
 售價:HK$ 
			74.8
 
 
 | 
         
          | 編輯推薦: |   
          | 领略诗词之美,提升人生境界。 近代中国久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注释译文详解,清扫阅读障碍, 弥缺补遗。
 《人间词话》观点新颖、立论精辟、自成体系,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本书提出了以境界说为核心的词学理论,在中西文艺思想交流融合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中国二十世纪著名的诗词美学经典,深受鲁迅、胡适、梁启超、陈寅恪、朱光潜推崇的国学大师。
 同题材推荐《在最美宋词里邂逅最美的爱情》
 |  
         
          | 內容簡介: |   
          | 本书精心汇集了王国维《人间词话》现存于世的珍稀手稿,将王国维本人亲手删改后的64则《人间词话》原本及剔除掉的49则删稿完整呈现。并增加了补遗眉批、跋语,精心收录了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尤其增加了详尽介绍诗词出处的两则附录,让读者轻松愉悦地读懂王国维的著作。 |  
         
          | 關於作者: |   
          |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文学家、美学家、哲学家、古文字学家。曾赴日本留学,并担任清政府学部总务司行走、图书馆编译、名词馆协韵等职,著有《人间词话》等3部著作。1911年辛亥革命后,王国维避居日本。1922年受聘北京大学担任教授。1927年6月,王国维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 |  
         
          | 目錄: |   
          | 卷上人间词话001 卷下未刊手稿与补录稿093
 补遗眉批、跋语153
 词作人间词163
 人间词甲稿164
 人间词乙稿183
 附录甲引用的诗词原文203
 附录乙其他诗词家评论267
 |  
         
          | 內容試閱: |   
          | 【叁】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原文】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译文】
 从创作的主体关系上看,意境又可以分为有我的意境和无我的意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是有我的意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是无我的意境。
 有我的意境是从我的角度来观察事物,带有自我情思,所以外界事物都会显现出我的色彩。
 无我的意境事从事物的角度来观察认识事物,物我两相忘,最后分不清哪个是我,哪个是事物。
 古人作词,写有我之境的占多数,但是他们未必不能写无我之境,这在于豪迈杰出之人能够自我培养。
 【评析】
 在这则词话,王国维进一步阐释意境说。他认为,词人在观察事物,表达感情时有两种方法,一是有我之境,二是无我之境。有我之境就是诗人在描写自然景物时,偏重于主观情思的直接流露。在所创造的诗境中,作者移情入景,景物非完全客观的景物所呈现,而是带有作者的浓厚色彩,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比较具体明确和强烈。
 以我观物这个我是一个现实的有意志的人,王国维曾把它称作欲之我。这个我在对自然的审美过程中,他本身的意志,往往以一种情绪,一种具有鲜明倾向与色彩的心境投射到自然物中,但自然物本身的自在性同那个欲之我是相对立的。
 在这当中,主体的思欲与意志使其对自然的审美本身可能也是反自然的,但自然的怡然和宁静又会吸引主体暂时与欲之我分离,如同叔本华在论及西方诗时所说的:欲望(以个人利害为目的)和眼前环境的纯粹观照是奇妙地交织在一起的。这或许就是王国维所说由动之静时得之的有我之境。
 【肆】无我之境优美,有我之境宏壮
 【原文】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译文】
 要想写无我之境,词人只有在超脱世俗、散淡静谧的心境中才能得到。要想写有我之境,词人必须在强烈情感的动态作用下,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去抒发才能得到。因此,前者显得优美,后者显得宏壮。
 【评析】
 这则词话从动静关系中来区别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并将其纳入到西方优美、宏壮的风格类型之中,王国维中西融合的美学思想在此则词话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词话中的动、静,是就观物时的感情状态而言的,静是指感情平和,没有很大起伏,此时词人的心境平静宛如一物;动是指感情激烈,不仅指引着作者的审美倾向,而且将物性也淹没在这种激越的情感之中。
 在静的观物状态下,我与物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利害冲突,故物与我之间等闲相待,呈现出优美的风格;在动的观物状态下,我与物之间则具有强烈的利害关系,故物与我之间彼此不对等,我的强势障蔽了物的本性,就形成了宏壮的风格,这是王国维的基本思路。
 不过王国维并不是简单地处理两种观物方式。因为,无论作者表达怎样的境界,都必须先让自己处于一种静思状态,这样才有可能清晰的构思出想要表达的内容,从而予以准确表达。所以,在表现无我之境时,固然是静中得之;不过在表现有我之境时,也同样要在静中得之。
 所以,王国维特别说明有我之境是由动之静时得之,就在于强调虽然表达内容、形成境界各有不同,而在创作的虚静心理机制上,其实是相似的。有我之境也同样要在动荡的心理渐趋安静时,才能再度审视情感的特性,才能将以我观物的过程和心理完整地描述出来。
 由此可见,心情平淡,物我两忘,行之于笔端的,一定是纡徐平缓,清雅淡宕,表现出世的超脱。精神贯注,感情冲荡,行之于笔端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