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掌心物语:玩转棉花娃娃一本通
			》
 售價:HK$ 
			86.9
 
  《 
			永恒的时光之旅
			》
 售價:HK$ 
			96.8
 
  《 
			教育人类学田野研究十二讲(教育人类学研究丛书)
			》
 售價:HK$ 
			42.9
 
  《 
			古代以色列人及其宗教的兴起
			》
 售價:HK$ 
			74.8
 
  《 
			动物社会的生存哲学 : 探索冲突、背叛、合作和繁荣的奥秘
			》
 售價:HK$ 
			97.9
 
  《 
			猫和花草的刺绣
			》
 售價:HK$ 
			53.9
 
  《 
			《史记·货殖列传新诠》 一篇学问世故、治身治国的文章;一个经济、教育大学者的经世解读;奇伟文章在乱世
			》
 售價:HK$ 
			41.8
 
  《 
			博物馆里的中国 故宫
			》
 售價:HK$ 
			85.8
 
 
 | 
         
          | 編輯推薦: |   
          | 打破旧的思维模式,摆脱困扰你的负面情绪;重建新的生命秩序,找到与自我和解的密码。 澳大利亚著名临床心理学家萨拉埃德尔曼博士经典之作。
 心理治疗师奉为圭臬的CBT,帮助你改变思维方式,让你拥有全新的生活!
 |  
         
          | 內容簡介: |   
          | 《总有一天,你要和自己握手言和(上下)》是一本心理自助书籍,可以帮助我们调节自身情绪,反思自己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征服那些挫败自己的想法和行为。书中介绍了如何应用认知行为疗法来帮助我们积极有效地克服压力,处理愤怒、忧郁、恐惧、焦虑、挫败感等负面情绪,使我们能够保持快乐、平衡的心态,从容地面对当下的生活,从而拥有幸福的人生。本书内容丰富、充实,既有理论基础认知行为疗法,又有可操作的实际方法和大量生活中的案例,是一本实用的指导书。 |  
         
          | 關於作者: |   
          | 萨拉埃德尔曼博士,临床心理学家、作家、培训师。在悉尼技术大学的心理卫生部门从事研究,并在悉尼大学的继续教育中心讲授改变思维的课程。她主要教成年人用认知行为疗法来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以及心理问题。萨拉埃德尔曼博士已经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了有关应用认知行为疗法的很多论文,还录制了一系列帮助人们放松身心的磁带和CD。她的著作深受读者欢迎,出版以来多次重印。 |  
         
          | 目錄: |   
          | 第1章 认知行为疗法(CBT)  001 发展历史  002
 CBT的治疗方法  004
 认知  004
 情绪  005
 行为  009
 为什么我们要思考自己的行为方式  012
 恰当的情绪和不恰当的情绪  016
 ABC模型  017
 引入D:驳斥  018
 小结  019
 第2章 识别错误思维  021
 非理性信念  022
 发现错误的思维  031
 小结  049
 第3章 驳斥负面认知  051
 逻辑驳斥  052
 行为驳斥  068
 目标明确的思维方式  072
 小结  077
 第4章
 战胜挫折  079
 造成耐挫力低的思维方式  082
 对耐挫力低的反应  083
 但我不想任由它去  091
 耐挫力低下与拖延行为  091
 针对耐挫力低的行为驳斥  093
 这本不该发生  096
 但我应该难过这是我的错  098
 小结  100
 第5章
 控制愤怒  101
 适当的愤怒VS不当的愤怒  102
 搏斗或逃避反应  103
 愤怒的益处  104
 愤怒的坏处  105
 短暂愤怒VS长期愤怒  107
 压力的效果  107
 易感因素  108
 转嫁愤怒  109
 易怒人格  109
 抑制愤怒  110
 是憋在心里还是发泄出来  111
 控制愤怒的策略  112
 应对持续愤怒  119
 改变想法  124
 识别并改变引起愤怒的认知  130
 小结  143
 第6章
 应对焦虑  145
 常见的威胁  147
 进化的促进  147
 对焦虑的倾向  148
 每个人焦虑的事不尽相同  149
 焦虑障碍  149
 焦虑的影响  150
 引起焦虑的思维习惯  154
 解决问题  170
 应对担忧的苏格拉底式诘问  175
 识别焦虑  180
 游离性焦虑  181
 暴露  183
 放松的技巧  193
 冥想  195
 呼吸练习  196
 引导训练  198
 小结  198
 第7章
 维护自尊  199
 影响自尊的因素  201
 伤害自尊的思维模式  204
 无条件接纳自己  220
 认知灵活性  222
 承认强项和优点  224
 强化自尊的行为策略  224
 小结  231
 第8章
 摆脱抑郁  233
 抑郁的不同类型  235
 抑郁的原因  238
 引起抑郁的生物因素  240
 抑郁症的影响  243
 应对抑郁的认知策略  248
 应对挫折  253
 元认知信念的作用  254
 控制抑郁的行为策略  258
 防止抑郁复发的策略  272
 小结  280
 第9章
 掌控自我  283
 解决问题  285
 认清障碍  291
 应对障碍  296
 行动计划  301
 自信  306
 坚持下去强化  315
 小结  319
 第10章
 有效沟通  321
 不良的沟通习惯  323
 良好的沟通习惯  327
 传达和解信息  329
 沟通的要和不要  343
 小结  357
 第11章
 享受幸福  359
 与幸福相关的因素  361
 幸福的人有何个人品质  362
 生活方式  363
 生活要有目标设定生活目标  373
 有条件的幸福等待正确的时机  379
 我们所关注的  380
 小结  382
 第12章
 保持正念  385
 关于本章内容  386
 西方哲学中正念的出现  386
 什么是正念  388
 为什么要练习正念  390
 日常生活中的正念  392
 练习正念禅修  393
 正念与放松  396
 对思想的正念  397
 对情绪的正念  399
 对身体感受的正念  402
 暴露  404
 正念VS认知行为疗法  405
 解决问题仍很重要  407
 小结  409
 参考答案  411
 推荐阅读  428
 |  
         
          | 內容試閱: |   
          | 第1章 认知行为疗法(CBT)万法唯心造,诸相由心生,境由心造。        佛语 发展历史在20世纪上半叶,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理论和疗法控制着西方精神病学。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强调,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决定了我们的感受和行为。他理论的中心观点是心理疾病起源于我们早期孩童时代的经历和无意识的心理矛盾。他的疗法被称为精神分析学,他认为如果要分解心理压力,就需要追溯到他们早期孩童时代的经历,及这些经历给他们带来的心理冲突,通过这种分析来释放患者的压力,使其摆脱心理困扰。20世纪50年代,其他的心理治疗方法开始陆续出现。其中有来自弗洛伊德的理论(包括精神动力存在和人文心理疗法),也有其他不同方法的出现。其中最有意义的当属后来被广泛使用的认知行为疗法(CBT)。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和精神病学家艾伦贝克是行为认知治疗研究领域的两位最有影响的先驱。艾利斯和贝克从业之初都是精神分析治疗师,他们试图通过关注病人的既往经历来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然而,他们最终都抛弃了弗洛伊德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回忆和分析既往经历是康复的关键)。在20世纪60年代早期,艾利斯开始关注思维方式和观念对心理问题的作用。他认为,人们常常因为不合理的想法而自寻烦恼,所以通过引导人们用一种更合理的方式来思考可以解决很多心理问题。他的疗法最初被称为理性疗法,后来被改为理论情绪疗法(RET),顾名思义,该疗法的目的就是通过理性的思考来改变情绪反应。在20世纪90年代,该疗法被更名为理性情绪行为疗法(REBT),目的是为了突出行为在此疗法中的重要作用。艾伦贝克起初在治疗抑郁领域的贡献对认知行为疗法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他发现错误和扭曲的思维方式会导致人们抑郁。这个结论源于他称为图式的信条我们在感知和解释自己经历时发生偏差的核心观念,多是由儿童时期发生的某些大事带来的影响所致。贝克认为,在我们感知自己的经历时,常常会套用图式样板,例如我低人一等人是不可信的我会被抛弃或者世界真危险,从而引发错误的思维,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天天加深,最终导致抑郁、焦虑和其他的心理问题。贝克用不利于适应的思维来形容导致不必要忧郁的认知。跟艾利斯一样,贝克也认为治疗的目的应该是帮助人们认识并改变错误的思维方式和自我挫败的行为。艾利斯用非理性的观念来形容那些造成情绪不安的认知活动,其他专家用的则是消极思维无益的认知不现实的想法错误的思维或者自己打败自己的认知,意思都差不多。这本书里,在表示那些让我们感到难受的想法和观念时,上述不同的术语可以被交替使用,虽然CBT不同流派在某些技术或术语上有所差异,但根本目的都是帮助个体通过修复无益的认知和行为来减轻压力。对于某些特定的问题,自阿尔伯特艾利斯和艾伦贝克提出自己的方法后,CBT也与时俱进,被修改过多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还会有更多的新发现,还会研究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法。CBT的治疗方法CBT包含以下方面:学会识别那些使我们感到难受的想法和信条,并把它们改变成更现实、更健康的思维方式。去做那些让我们在各种场合都能反应恰当、感觉良好的事情。这些好的行为包括勇敢面对我们害怕的情境、果敢地交流、练习深度放松的技术、解决问题、设定目标、利用社会支持,以及对自己的活动做出安排。近年来,第三种方法被提出:把个体的全部注意力用积极和好奇的心境集中于当下,包括呼吸、思维、情感和身体感觉。通过日常的冥想和对正念的专注使思维集中于思维本身,而不是现实,不用去做判断(见第12章)。认知认知这一心理过程包括思维、观念、态度这些我们每天都在进行的活动。某些认知是有意识的,或者我们可以通过观念反馈出清醒的意识。而有些认知是无意识的,或者需要某些特定的过程才能使其清醒,所以往往呈现出一种无意识的状态。想法和观念有联系但却不是一回事。想法是短暂并且有意识的。据统计每天每人会有4000~7000个想法。通常我们不清楚自己在思考,但是一旦我们停止思考,并加以回忆,我们就能知道刚才在想什么。我们的想法影响着我们的感受和行为。观念是我们对自己、他人和这个世界做出的相当稳定和无意识的假设。尽管有时候我们会有意识地思考我们的观念,甚至质疑它们是否合理,但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不会这么去做。观念影响着我们的思考内容,从而影响了我们的情感和行为。
 鲍勃刚刚和一场车祸擦肩而过,起因是另一位司机不给他让路。鲍勃对那个司机比出愤怒的手势,并且在心里骂道:笨蛋!
 鲍勃的想法我们很容易明白你是个笨蛋!但是,是什么观念导致了这种想法呢?同很多人一样,鲍勃认为人们的所作所为应该总是正确的,尤其是应该遵守交通法规。其实真正使鲍勃感到愤怒的正是他的这种观念,而不是另一位司机糟糕的驾驶技术。如果鲍勃只是认为人们应该遵守交通法规,而不是强烈地认为人们必须永远遵守交通法规,他就会只是短暂地生气,而不是勃然大怒了。同样地,假如你认为人们必须永远做正确的事情,他们一旦做出了错误行为你就会气恼。情绪我们都知道什么是高兴、悲伤、害怕、愤怒、厌恶、惊喜,但什么是情绪呢?的确很难做出准确的定义。一般地说,情绪就是我们的大脑和身体对某事的感受。通常有一个触发点,可能是:外部事件(例如隔壁的噪声、朋友的评论),或内部事件如身体感受(例如胸闷、燥热),或一个想法(例如我说了一句傻话或我今天要孤独一人了或我今天做得真不错)。情绪是认知评价和生理反应的组合产物。认知评价(即我们考虑问题的方式)是基于我们自己对事物的理解。所以,举例来说,如果你的朋友没回你电话,你可能会觉得气恼(她总是要帮忙的时候才打给我),或者担心(我希望她没什么事),或者无所谓(她这会儿可能在忙,我等会儿再打给她),或者受伤(她不关心我)。有时候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认知评价,但有时候我们也无法确定我们在某一刻感受到了什么(比如,有时候我们会无端地觉得沮丧、害怕或者生气)。生理反应(如心跳加速、胸胀胸闷、燥热、兴奋、沉重等)情绪总是影响着身体感觉,为了更好地感受自己的情绪,人们常常需要关注身体的变化。情绪影响行为情绪会转化为信号,进而刺激行为,影响人的行为。愉悦(如幸福、爱慕、激动)或者不愉悦(如焦虑、内疚、受伤、绝望)的情绪会引导我们,使我们关注那些我们在意的事情,并在行为上有所回应。我们都想去享受愉悦的情绪,同时逃避不愉悦的情绪,这两种愿望都会起到影响作用,即使是对不愉悦情绪的逃避欲望也是强大的影响力。不愉悦的情绪会提醒我们需要关注的某些问题,并促使我们去解决这些问题,进而有助于我们的健康。例如:
 ● 克里斯汀的担忧促使她在周末努力写论文。● 尼尔的愤怒促使他果断地与上司进行沟通。● 科瑞的孤独促使他加入了一个单打组。● 斯德的内疚使他关掉电视,带孩子去公园玩。
 尽管有时候,我们对不愉悦的情绪只是麻木回应,而不是去解决问题,但是这些情绪在提醒我们,我们的麻木回应只能带来短时间的缓解,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此,不愉悦的情绪最终会促使我们去解决问题。例如:
 ● 谢丽尔因为觉得缴税很烦琐,一直拖着。● 劳拉因不敢面对健康问题,没有去医院进行体检。● 罗尼通过玩扑克机来控制愤怒和恐惧。● 克里斯觉得外人会使他难受和窘迫,所以避免去社交场合。● 吉姆通过过度饮酒来遏制罪恶感。
 愉悦的情绪有时候就像嘴边的胡萝卜,会让我们现在做出牺牲。长时间专注工作、打扫房间、健身或者和孩子们共度一整天都会让你感觉良好。愉悦的情绪比如快乐、个人的满足、安全感或者自我价值感会促使我们把当前的欲望保持下去,从而获得长期的满足感。然而就像难免会有不愉悦的情绪一样,也许我们在追求的过程中会有自我挫败感。在我们放弃长期利益来获得短期回报时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比如寅吃卯粮,聚会太频繁,或者去狂热地追求一份我们明知会失败的感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