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部落:文化本能如何塑造我们的世界
			》
 售價:HK$ 
			86.9
 
  《 
			匹配
			》
 售價:HK$ 
			86.9
 
  《 
			ETF投资 低利率时代财富进阶必修课(普通人躺赢的投资方法,领先一步学会ETF投资,早日赢得财富自由
			》
 售價:HK$ 
			75.9
 
  《 
			肩部康复训练 损伤预防 评估与恢复(修订版)
			》
 售價:HK$ 
			107.8
 
  《 
			速写随手画 临摹训练素材集
			》
 售價:HK$ 
			61.4
 
  《 
			女性的奥秘
			》
 售價:HK$ 
			85.8
 
  《 
			理解人性:成熟不是看懂事情 而是看透人性 任何事件中 都别低估人性的影响
			》
 售價:HK$ 
			61.6
 
  《 
			看见情绪价值2(做个情绪自由的成年人 不要和别人一起欺负自己,你的情绪比全世界的期待都重要)
			》
 售價:HK$ 
			54.8
 
 
 | 
         
          | 編輯推薦: |   
          | 书中通过大量的文本细读,发现赵树理在讨论新启蒙和革命等堪称重大的问题的同时,还集中思考了农民的情感、语言、娱乐以及权利、欲望、性格等问题,并希望通过创造农民喜闻乐见的新形式来唤醒农民自我言说的能力,进而主动参与构建中国农村社会的新秩序,并在经济、政治、文学文化、道德伦理诸层面实现自我确立。 |  
         
          | 內容簡介: |   
          | 本书以形式为中介,通过讨论赵树理小说与政治之间的关系,给予赵树理小说的文学性和文学史地位一个新的阐释。本书发现赵树理主要思考的是农民的情感、语言、娱乐以及权利、欲望、性格,并希望通过创造一些农民能够接受的新形式来唤醒农民自我表述的能力和行为,以内在的、而非外在的逻辑,构建社会新秩序,在经济、政治、文化、文学、道德伦理诸层面自我树立。 |  
         
          | 關於作者: |   
          | 李国华,同济大学中文系讲师,同济大学鲁迅研究中心兼职研究人员,1980年出生,江西省于都县人。201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师从吴晓东教授。专业研究领域为现代小说研究及鲁迅研究,有数篇论文散见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鲁迅研究月刊》、《文艺争鸣》、《东吴学术》等。目前除从事鲁迅杂文研究外,悉心于研究旧体诗与新文学之关系。 |  
         
          | 目錄: |   
          | 导论 赵树理小说的形式与社会主义政治 1 一 赵树理研究的问题性 1
 二 农村认识与文学农村 6
 三 农村小说形式的文学政治 11
 四 研究思路及论述策略 17
 第一章 世界及其再现 21
 一 世界的意义与功能 22
 二 再现的阶级结构和政权结构 31
 三 政治情感的疾病隐喻 40
 第二章 理的辩证法 48
 一 老直理与真理:民意及其变异 49
 二 势力就是理:理与势的结构关系 58
 三 理的分裂:人文地理、家庭伦理及个人心理 69
 四 救赎理的暴力:事理、情理及私情 80
 第三章 说的欲望、能力及形式 90
 一 寻找能说话的人 91
 二 学会说 99
 三 官腔与老百姓的话 106
 四 说的乌托邦 115
 第四章 农民的主体性 125
 一 农民的主体形象 126
 二 农民主体性的觉醒与确立 135
 三 暧昧的叙述主体 142
 四 农民主体的可能 150
 第五章 赵树理小说写作的困境 159
 一 真实与社会主义政治 159
 二 世界的消失 172
 结语 182
 参考文献 186
 后记 196
 |  
         
          | 內容試閱: |   
          | 一 赵树理研究的问题性 1966年末,赵树理做了自己在文化大革命初期的第三次检查。他在检查的末尾要求党在数年之内把他放到个应放的地方:
 我不要求过早地加以区别,此次文化大革命是触及每个人灵魂的事,文化界、文艺界的人们更应该是一无例外的。待到把和我共过事的人都接触到,把问题都摆出来,我本人的全部情况也便随之而出,搜集起来,便是总结。我以为这过程可能与打扑克有点相像。在起牌时候,搭子上插错了牌也是常有的事,但是打过几圈来就都倒正了。我愿意等到最后洗牌时候,再被检点。
 这一要求在他逝世后第八年兑现了。1978年10月17日,北京八宝山公墓举行了赵树理骨灰安放仪式,致悼词的是刘白羽。在这番政治上的洗牌之后,文学研究者也开始全面地重新检点赵树理的创作,寻找赵树理的创作应放的地方。在去政治化的政治 形成的过程中,赵树理这张牌被不停地在搭子中插来插去,以至于文学史对于他的叙述都专设一个议题赵树理的评价史 ,2009年更有博士论文专门讨论赵树理的阐释史 。似乎是苦于无法将赵树理放到应放的地方,研究者不得不刻意检讨研究本身,文学上的判断似乎比政治洗牌还难以完成。而在有人表示告别革命 的今天,似乎尚未到最后洗牌时候,故而仍然难以确定赵树理的创作应放的地方。
 的确,赵树理的创作应放的地方是难以确定的。早在1946年,郭沫若高度评价赵树理及其作品时就强调:看惯亭园花木的人,毫无疑问,对于这样的作家和作品也会感觉生疏或厌恶的。这不单纯是文艺的问题,也不单纯是意识的问题,这要关涉到民族解放斗争的整个发展。 要将赵树理的创作放到应放的地方,必须在反思自己是否看惯亭园花木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对于文艺、意识及民族解放斗争的整体理解。但情感的转变与整体理解的构建谈何容易?同为解放区作家,看到赵树理成为解放区除毛泽东、朱德之外的最出名的人 ,丁玲却在1948年6月26日的日记中语带暗讽地写道,这个正在走红运的人,然后强调他跟所有的作家一样爱说话爱说自己,但却容易偏狭。 丁玲日记的字里行间的意思虽然可以归于文人相轻,但也透露出丁玲不太能够理解赵树理的信息。丁玲对赵树理的态度是典型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