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金钱的艺术
			》
 售價:HK$ 
			63.8
 
  《 
			部落:文化本能如何塑造我们的世界
			》
 售價:HK$ 
			86.9
 
  《 
			匹配
			》
 售價:HK$ 
			86.9
 
  《 
			ETF投资 低利率时代财富进阶必修课(普通人躺赢的投资方法,领先一步学会ETF投资,早日赢得财富自由
			》
 售價:HK$ 
			75.9
 
  《 
			肩部康复训练 损伤预防 评估与恢复(修订版)
			》
 售價:HK$ 
			107.8
 
  《 
			速写随手画 临摹训练素材集
			》
 售價:HK$ 
			61.4
 
  《 
			女性的奥秘
			》
 售價:HK$ 
			85.8
 
  《 
			理解人性:成熟不是看懂事情 而是看透人性 任何事件中 都别低估人性的影响
			》
 售價:HK$ 
			61.6
 
 
 | 
         
          | 編輯推薦: |   
          | 本书将学术目光对准现代到当代的转型以及当代历史的每一次转型,历史转型与中国当代文学思想理论的发生、发展与演变、动态与流向有密切联系,注重求根溯源。 开掘历史转型与当代文学思想的主旋律、创作原则运用、作家创作思想、生存哲学、创作体式与人物塑造等方面的研究,统观其规律和特点,在追踪求解中揭示其历史根据与时代根据。
 历史转型对文学发生作用,同样文学参与历史的建构。文学思想理论是历史的一部分,它参与当代中国民族国家形象的建构。从前沿的角度、从理论、批评、文学史、作家、读者等方面发掘历史转型与当代文学思想理论的互为性意义,尤其体现在民族国家形象的塑造与文化大国、文化强国发展战略方面。
 |  
         
          | 內容簡介: |   
          | 本书将学术目光对准历史转型与文学思想,在对文学思想主旋律、文学现象、文学思潮、文本呈现以及作家生存哲学、创作理念、创作体式、形象塑造等进行理性观照中探求当代文学思想理论发展与历史转型的内在关联。一方面,聚焦影响表现,另一方面注重求根溯源,即开掘中国当代文学思想理论的发展与演变、动态与流向和历史转型的密切联系,在追踪求解中揭示其历史根据与时代根据。 |  
         
          | 關於作者: |   
          | 吴玉杰,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辽宁特聘教授,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名师。1991年毕业于辽宁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1994年毕业于辽宁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2000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2006年8月至2007年8月,受韩国高等教育财团资助到韩国首尔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工作。2008年4月至2009年4月,到美国爱荷华大学做访问学者。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与文艺美学研究。 |  
         
          | 目錄: |   
          | 第一章 历史转型与人民主体性的话语表征/001 一 人民主体性的创造之维/001
 二 人民主体性的表现之维/005
 三 人民主体性的接受之维/008
 四 人民主体性的精神向度/014
 第二章 历史转型与当代作家生存哲学/020
 一 新文化的生命指证: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020
 二 新启蒙的内涵诉求:人要有点东西,才叫活着/026
 三 后新时期的目的能指:为活着而活着/033
 四 后现代的意义解构: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040
 第三章 历史转型与当代作家创作理念/050
 一 民族文化与文学寻根/051
 二 朦胧美与形式美追求/071
 三 底层文学与作为老百姓的文学/083
 第四章 历史转型与1980年代真实观的嬗变/092
 一 20世纪中国文学真实观发展的背景/095
 二 1980年代初期现实主义小说真实观的复归/098
 三 从本质真实向文化真实突转的寻根之路/113
 四 从文化真实向精神真实穿透的虚构之刀/129
 五 从精神真实向生活真实还原的自然之在/142
 六 真实的蜕变:从生活到生存的缘发与转换/154
 第五章 历史转型与当代文学创作体式/171
 一 颂歌体:意识形态的迎合/171
 二 战歌体:战争记忆的回响/180
 三 私语化:私密空间的自赏/187
 四 闲聊体:日常生活的还原/197
 五 对话体:主体间性的互动/201
 第六章 历史转型与人物形象塑造的主体性/208
 一 人物形象主体性的历史演进/209
 二 创造主体、接受主体对对象主体的影响与生成/226
 三 人物形象主体性嬗变的外部制约与内在动因/240
 四 主体性与人物形象塑造的反思/252
 参考书目/258
 后 记/26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