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时刻人文·西汉官吏的选任与迁转(郡县起,三公终,揭示西汉两百年官吏迁转的制度逻辑)
			》
 售價:HK$ 
			129.8
 
  《 
			陵迟:鲁国的困境与抗争 精装
			》
 售價:HK$ 
			96.8
 
  《 
			梁启超:维新1873—1898
			》
 售價:HK$ 
			96.8
 
  《 
			黑格尔世界史哲学疏证:自由诸形态论(刘小枫主编;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
			》
 售價:HK$ 
			96.8
 
  《 
			广雅·法史万象: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撷英(通过礼与法、情与法的关系,展现法律史背后的文化史。)
			》
 售價:HK$ 
			86.9
 
  《 
			要有光
			》
 售價:HK$ 
			75.9
 
  《 
			岁月的泡沫(波伏瓦、加缪的密友,法国文坛鬼才书写爱情霍乱!)
			》
 售價:HK$ 
			46.2
 
  《 
			索恩丛书·帝国计划:英国世界体系的兴衰(1830~1970)
			》
 售價:HK$ 
			185.9
 
 
 | 
         
          | 內容簡介: |   
          | 《复兴的文明:新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归来与重生》系统阐明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精神及核心价值,概述了中国古代社会变演的规律及人文思想的精华。内容涉及中国文化的地域特征、传统的政治形态、古代社会的周期性震荡、各种习俗礼仪的构成、农民与士人的意识心态、传统的审美情态、传统宗教文化的功能、‘传统思维的方式方法、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中华文明的和谐观、传统文化的剥离与振兴,等等。 |  
         
          | 目錄: |   
          | 出版说明 第1章 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1.1文化与传统文化
 1.2走向文化协调的时代
 1.3讨论传统文化应当注意的问题
 第2章 中国文化的地域特征
 2.1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2.2中国文化的生存环境
 2.3中国传统文化的经济特征
 第3章 传统的政治形态
 3.1古代的三种政体形式
 3.2古代官制
 3.3官员铨选方式
 3.4君主专制
 3.5清官问题
 第4章 古代的周期性社会震荡
 4.1周期性震荡
 4.2古人对周期性震荡的阐释
 4.3结构性腐败
 4.4周期性震荡成因分析
 第5章 传统的习俗礼仪
 5.1节日习俗
 5.2几种礼俗
 5.3传统习俗评议
 第6章 传统社会农民与士人的心态
 6.1农民阶层与士人阶层的地位
 6.2农民阶层的心态
 6.3士人阶层的心态
 6.4官僚阶层
 第7章 传统的审美情态
 7.1传统审美文化的发展
 7.2审美活动中的主、客体合媾
 7.3传统艺术表现的方式
 7.4艺术生发、运演的条件
 第8章 传统宗教文化的功能
 8.1宗教的概念与性质
 8.2宗教产生的原因
 8.3宗教与其他文化的关系
 8.4关于儒家是不是宗教的问题
 8.5宗教的异化
 8.6中国的宗教前景
 第9章 传统思维的特点
 9.1思维能力与文化发展相辅相成
 9.2传统的思维方式
 9.3传统的思维形式
 9.4传统思维的几点明显特征
 第10章 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10.1文化的价值追求
 10.2价值的类别
 10.3儒道墨法的价值观
 10.4传统价值观中的倾向
 第11章 中华文明的和谐观
 11.1和谐造就合力
 11.2传统和谐思想的价值内涵
 11.3传统和谐思想中的前瞻性发现
 11.4传统和谐思想的缺陷
 第12章 传统文化的剥离与振兴
 12.1价值衡度与剥离组合
 12.2分清相似而其实不同的问题
 12.3新儒家的文化主张及其启示
 12.4传统文化的剥离与振新
 参考文献
 后记
 |  
         
          | 內容試閱: |   
          | 地主中有官僚地主和耕农地主,二者的背景不同。官僚地主的土地是通过政治地位获得的。这些地主脱离了生产劳动,进入了统治集团。耕农地主的土地是通过兼并其他破产农民的土地形成的。这些地主是暴发的、富起来的农民,一般并未脱离生产劳动。秦朝的军功授田制,是官僚地主形成的开端。地主土地制约影响着封建经济结构的运行。在封建经济生产过程中,地主土地不断由兼并自耕农土地,自耕农土地不断买卖流动和分化组合,于是社会矛盾、危机出现了,经过一场战乱的调节,自耕农又重新获得土地,下一轮的分化重新开始。 古代社会的工商业很不发达。仅有的工商业也分官方工商业和私人工商业两部分。工商业中最主要的经营成分是冶金和食盐(农民不能自给自足的两种东西),但自汉代起,朝廷就开始实行盐铁官营。私人工商业中,主要有纺织业、食品作坊、各种小型手工业之类。直至1840年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时,中国的手工业基本上还停留在行会制度阶段。“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地主和贵族对于从农民剥削来的地租,也主要是自己享用,而不是用于交换。那时虽有交换的发展,但是在整个经济中并不起决定作用。
 古代的生产形式一般比较分散。自然形态的农业经济以家庭为基本的生产单位,官府征税也以户籍为根据。家庭成为社会经济结构中的最小单位。男耕女织是家庭内部习以为常的劳动分工;工商业阶层的作坊也是家庭化的。家庭作业的这种单调的流线型生产,其规模自然很小,处于一种零星的、任其自然发展的状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