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写作革命2.0:在所有学科和年级中通过写作提升思维的指南(美国亚马逊高分畅销教育类图书)
			》
 售價:HK$ 
			65.9
 
  《 
			理想国译丛073——他们也是幸存者:纳粹大屠杀亲历儿童的人生与记忆
			》
 售價:HK$ 
			107.8
 
  《 
			蝴蝶的世界:它们的自然史与多样性
			》
 售價:HK$ 
			140.8
 
  《 
			礼记训纂  全2册 十三经清人注疏
			》
 售價:HK$ 
			162.8
 
  《 
			可持续盈利 可再生战略变革释放企业发展潜力(剖析当下环境挑战,探讨企业应对策略,推动企业可持续盈利)
			》
 售價:HK$ 
			74.8
 
  《 
			拒斥死亡(文明本质上是一场抵御死亡恐惧的集体英雄主义骗局)
			》
 售價:HK$ 
			76.8
 
  《 
			牛津通识读本·世相I(中英双语 全五册)收录《全球化面面观》《后殖民主义与世界格局》《国际移民》《人
			》
 售價:HK$ 
			214.5
 
  《 
			什么是教育 “轴心时代”提出者雅斯贝尔斯毕生教育思想精华
			》
 售價:HK$ 
			74.8
 
 
 | 
         
          | 編輯推薦: |   
          | 在一个关于精神乡愁的研究作品中,我们意外地发现了苏非哲学在中国的生长史。 这一清泉般的思想源流,在明清时代就与儒家的心学两海相聚而建立了友好的界面。
 它像一条文化暗脉,在中国的乡土社会中,朴素建构并坚强地生长了实践了几百年,盛花而果。
 在今天互联网传播的大时代,学者王正鹏文化关怀的西北乡村里我们发现了这些散落的精神种子和它结出的道统果实,它们是沉默高贵的修心静士,它们是内向从容的花果物种,它们是干净朴素的传统社会。
 在艺术与哲学跨界比较中作者收放自如,语言古静而又锐利,是一本珍贵的文化随笔。
 |  
         
          | 內容簡介: |   
          | 精神家园的乡愁,是这个时代最后的防守。从乡村建设到精神乡愁,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暗脉犹如清泉一样滋润着道统的传承。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本书是传播学者王正鹏历时十年的人类学随笔,也是一部珍贵的乡土社会思想传记。
 他用传播学切开了一个村庄的文化流通与社会建构,也意外地为我们打开了一个苏非哲学在中国本土化生长的百年道统。
 收录《午后时光》、《枣园静士》《心中的鼓》《自由人》《没有痕迹的调谢》等五十篇随笔。
 青年导演吴明晓为本书绘制21幅珍贵的油画作为插图。
 |  
         
          | 關於作者: |   
          | 王正鹏 传播学者,毕业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并获英国贝德福德大学传媒硕士。本书是作者对传播人类学研究的首次尝试。曾出版《数字时代传统媒体变身记》(2010)、《狂飙年代的碎片:中国经济黄金十年》(2012)。
 
 吴明晓(插图作者)
 青年导演,生于宁夏银川,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编剧的电影作品有《不如跳舞》(2003)、《像他一样活着》(2004)、《鸟岛》(2008)、《幸福马拉松》(2011)等。
 。
 |  
         
          | 目錄: |   
          | ◎ 序 ◎ 午后时光
 100 年前的午后时光
 丘陵之梦
 神圣碎裂
 有预谋的风景
 一纸精神家园
 ◎ 自耕农的毛驴
 ◎ 粟
 ◎ 四月
 ◎ 小红鞋
 ◎ 墙上的影子
 ◎ 杏花独自开且落
 ◎ 心中的鼓
 高处
 低处
 集体的律诗
 召唤的剪影
 ◎ 西里西来的绳索
 道号
 讨白
 清梦
 ◎ 经典
 名词集
 坚硬的神圣
 仪式化敬重
 元知识与道德承诺
 知识量产
 ◎ 寺师傅
 夏天
 吃油香
 ◎ 古今
 第一类
 第二类
 第三类与第四类
 ◎ 光阴
 穆萨爷爷
 阿里爷爷
 谷白爷爷
 ◎ 枣园静士
 一介布衣
 《益济人的嘱托》
 知识封印的光阴
 ◎ 河岸静士一
 ◎ 河岸静士二
 最后一个清朝人
 命名者
 送逝者
 养心
 显迹
 ◎教导
 ◎ 空气漂流的星空
 ◎ 谒访
 ◎ 海原行
 ◎黎明的心律
 ◎ 动物一
 大青头
 小青头
 揪耳子
 黄狗
 偏肚的驴子
 ◎ 动物二
 ◎ 一个人的大光阴
 1930 年
 1940 年
 1947 年
 1948 年
 1949 年
 1949 年
 1968 年
 1969 年
 1980 年
 2002 年
 2012 年
 ◎ 紫原义士
 ◎ 地名词典
 学坊岗子
 野狐断头
 南店
 糖坊
 榆树林
 桃树园
 四档子
 四分台子
 水没湾
 十分河畔
 马莲滩
 宝洼子
 下山坡
 苜蓿地
 ◎ 火炕与电视的对峙
 作为审美坚守的客厅壁炉
 火炕与电视的对峙
 又一道防线
 电话
 伊不利斯
 ◎ 盖德尔夜
 ◎ 社交关系中的糖份子
 ◎ 公共领域的阿舒拉粥
 ◎ 时间的果园
 ◎ 传统社会的窑洞
 ◎ 小满拉
 ◎ 载体油香
 ◎ 两个仆人
 ◎ 守株待兔
 第一件事情
 第二件事情
 ◎ 苫单
 ◎ 谁人夜静而醒
 ◎ 风烟客晚餐
 ◎ 秋水
 ◎ 近代幽居
 ◎ 西望草场
 ◎ 湾里的光阴
 ◎ 花儿
 作为文化物种的花儿
 神秘的叙事诗疆界
 艺术的白地图
 ◎ 没有痕迹的凋谢
 官亭村
 贤者的花园
 夜晚的光阴
 ◎ 自由人
 穿衣
 学粮
 遵守
 ◎ 夜行记
 ◎ 通感
 部落人、儿童、互联网人都是通感高手
 样本
 ◎ 蓝色胡麻花
 那年
 真境
 时间与空间十字架下的乡愁
 |  
         
          | 內容試閱: |   
          | 阿舒拉粥是阿舒拉日的一个纪念仪式,阿舒拉在阿拉伯语中为第十日之意,传先知努哈圣人在诺亚方舟上带领众人逃离洪水,第十天在朱迪也山上落脚,人们把随身所带的豆子拿出来种植在大地上。为了庆祝这一天,人们用杂豆做成粥分享并命名为阿舒拉粥。阿舒拉粥又叫阿舒拉豆豆,是要熬制一天一夜的杂豆大米牛肉粥。 
 王家团庄清真寺在20 世纪以来一直有吃阿舒拉粥的风俗。几个老太太和虔诚的年轻媳妇儿到清真寺里当义工, 把谁家舍散的牛肉、大米、豆子与当地的红葱,熬得香香的一大锅。到时,做礼拜的男女老少都来吃粥。
 
 吃阿舒拉粥是一年的重要宗教风俗之一。1993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 中国在加入全球化的飞速10 年中, 清真寺里的礼拜者渐次减少,
 阿舒拉粥一度中断。像我父母这样一代讲究宗教修心的人, 在阿舒拉节这一天, 仍会在家里做这样的牛肉粥。
 
 我最近一次重新发现阿舒拉粥返回到王家团庄是2009 年。我父亲成为清真寺的学东后, 重新恢复了这一古老的村落宗教公共生活仪式。
 
 清真寺买了新鲜的牛羊肉,还有年轻的家庭也送来了牛羊肉,寺里有一口大锅做粥,整个坊上(清真寺的注册用户)的人和过往的路人都可以来吃了。
 
 2009 年9 月的一天,当我在果园里冥想的时候, 突然听到院子里有人大声说话,阿舒拉粥已经做好了。
 
 说话的是一名戴的眼镜比脸还大的叔叔,他说完后就匆匆忙忙地骑上自行车,回清真寺去看粥去了。
 
 我这个叔叔快70 岁了,是清真寺学东会的一名乡佬, 专事阿舒拉粥这件事。这天,他从早上到晚上一直在清真寺,和义工们有说有笑,嘴里念念有词,一会儿还要往家里打一个电话问候自己的小孙子。
 
 那一天,全镇好多人骑着摩托车或者步行去清真寺吃粥。美国制度经济学家科斯的论文《论公司的本质》是一篇经典作品,过去几年,我一直在按同样的思路在想,为什么一个村落会存在,就像科斯在问,为什么会存在有公司这种形态作为经济单元。一个村落成其为村落的内在联系是什么?地理、宗族、行政区划、文化纽带、经济方式?王家团庄在地理上成为一个村落后可以被城镇化、城市化、全球化所解构,但其另一个凝聚力的核心则是看不到的,一个王姓的宗族体系与两个宗教场所。一个是清真寺,一个是南拱北圣徒墓。
 
 但1993
 年之后的中国融入全球化,对于王家团庄这样一个小村庄的解构是惊人的:宗教世俗化、农民工数量增加、到圣徒墓上偷苫单的人出现、宗亲关系裂纹生成、虚拟村落开始出现
 
 我说的虚拟村落是电子通信系统。2004 年我统计了有80 部家庭电话,结果后来一下变成100 多部;2008 年后电话已经不再是主要通信工具,手机很快取代了电话,所有的家庭和成人都是移动通信的用户。短信与通话的虚拟捆绑,在一定的程度上以信息社区的方式巩固了这个村落成为村落的合法性,比如开斋节发祝福短信,是一种口语文化环境下的第一次媒体传播自觉。不过,这样的技术工具毕竟是脆弱的,它还没有阿舒拉粥来得那样神圣与温情。
 
 我原来以为,阿舒拉粥永远不会再来了,就像永远不会再来的部落式仪式与伦理关系。骑着摩托车去清真寺吃粥,完全变成了一种充满审美的社交行为。阿舒拉粥帮助这个村庄清真寺强化了它的公共领域本质,它使一个村落的全体成员每年有一次沿袭传统的公共交流,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样本。
 
 哈贝马斯在看到咖啡店成为18 世纪的公共领域时,又看到了19 世纪早期的报纸的公共领域价值。每一个公共领域的价值都在流变。在我的研究样本中,多么希望有阿舒拉粥的清真寺公共生活能一直存在下去。
 
 清真寺是村庄成为一个村落的合法性基础,也是这里的公共领域。不过,确实受到这里每一个农民参与全球化外包式生产中的城镇式发展挑战。清真寺的公共领域在老年人比例增高后,其功用受到了挑战。自由清谈与自由生长的公共事务生活,在村庄这个100 年历史清真寺中生成的样本,是1949 年后我在中国任何一个地方都不能找到的。
 
 早前,我在这里发现了野生公共知识分子的概念,后来发现了修心的苏非主义精神源流,还有今天的公共领域的阿舒拉粥。食物与附着的文化意义会在基因中唤起人类的道德自修。阿舒拉粥在帮助清真寺在各阶层的人心中成为一个风俗与精神文化中心方面,走出了一小步。义工做粥,乡佬张罗,乡亲品尝,男女共同参与,清真寺的开放性与容纳力重获生命。
 
 2006 年圣诞节,我在英国中部的一个乡村教堂受邀请参观了平安夜的一次活动。抛去中国人对于西方意识形态的恐惧,我在那里深深感受到,公共的宗教风俗生活对于一个村落传承文化与对抗现代化冲击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人们在教堂里一起吃饭,观看孩子们自排自演的节目,祷告在完成现代化的过程中,对于旧有风俗的重新关照是破碎的村庄精神家园的基本建设路径。
 
 阿舒拉粥正是这样一个样本,也是一个路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