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乐道院潍县集中营资料编译·第一辑
			》
 售價:HK$ 
			107.8
 
  《 
			绝对历史主义何以可能?--黑格尔主义进路下的葛兰西绝对历史主义思想研究
			》
 售價:HK$ 
			96.8
 
  《 
			新民说·欧洲城市现代史:从 1815 年至今
			》
 售價:HK$ 
			96.8
 
  《 
			拍出绝世佳作 世界顶级摄影师私藏技法解密
			》
 售價:HK$ 
			140.8
 
  《 
			意大利读画记
			》
 售價:HK$ 
			74.8
 
  《 
			当代艺术的十九副面孔 大师与我们的时代 2025版 
			》
 售價:HK$ 
			118.8
 
  《 
			阅读苏河左岸
			》
 售價:HK$ 
			107.8
 
  《 
			纸上博物馆·达达主义:艺术的反抗(艺术简史,讽刺超前,社会政治矛盾,16开图文全彩,伽利玛原版引进)
			》
 售價:HK$ 
			85.8
 
 
 | 
         
          | 內容簡介: |   
          | 本选题立足于原著,对当代著名政治哲学家、英美批判理论的代表人物南希?弗雷泽的“一元三维”正义理论进行全面、深入地剖析,并将其放在当代哲学语境下,考察她与哈贝马斯、霍耐特、艾里斯?扬、查尔斯?泰勒的论争、与罗尔斯、诺齐克等人的观点异同,阐释她的思想渊源和发展脉络。弗雷泽的正义理论旨在指导当前的社会进步运动,整合经济、文化和政治领域的解放因素来推动社会变革。它是一种具有多元视角的理论,结合了批判理论、女性主义与解构主义等思潮,这在全球资本主义和文化多元主义时代为分析政治和道德困境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框架,也极大地推动了批判理论、女性主义理论和正义理论的发展。作者指出,弗雷泽的正义理论经历了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即从“再分配”和“承认”的二元正义观到再分配、承认和代表权的三维正义观,这三个维度分别代表了后期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领域中的正义诉求,参与平等原则把它们整合在一起,能够协调它们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因此它可以作为当代正义理论和批判理论的规范基础。 |  
         
          | 目錄: |   
          | 如何理解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代总序) 导论
 第一章弗雷泽正义理论的形成
 第一节哈贝马斯对弗雷泽正义理论的影响
 一、后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公共领域的建构因素
 二、民族国家与后民族国家
 三、跨国公共领域的基本构想
 第二节查尔斯·泰勒对弗雷泽正义理论的影响
 一、认同、身份与承认
 二、美好生活与本真性
 三、平等尊重政治与差异政治
 第三节艾里斯·扬对弗雷泽正义理论的影响
 一、正义的方法论
 二、压迫的五种形式
 三、差异与承认的悖论
 第二章弗雷泽正义理论的架构
 第一节弗雷泽正义理论的雏形
 一、弗雷泽的二元正义观
 二、代表权正义的建构
 第二节弗雷泽正义框架的完善
 一、三维正义范式
 二、参与平等原则
 第三章再分配正义:弗雷泽正义理论的经济维度
 第一节再分配政策的流变
 第二节再分配正义的规范取向
 一、平等主义分配取向
 二、权利本位取向
 三、需要原则与需要诠释政治
 第四章承认正义:弗雷泽正义理论的文化维度
 第一节弗雷泽与霍耐特关于承认问题的论争
 一、霍耐特的承认理论
 二、弗雷泽与霍耐特的规范分歧
 第二节再分配与承认的关系
 一、作为民间范式的再分配与承认
 二、作为哲学术语的再分配与承认
 三、再分配与承认在政治上的整合
 第五章代表权正义:弗雷泽正义理论的政治维度
 第一节错误架构:对元政治批判的反思
 一、弗雷泽对非常规正义理论的构建
 二、普通政治与架构政治的反思性
 第二节政治架构原则:作为实质规范批判的识别
 一、三种现有的政治架构原则
 二、弗雷泽的所有从属者原则
 第六章参与式民主正义构想
 第一节弗雷泽的参与式民主正义理论
 一、正义与民主的关系
 二、“反思能力”与“庶人反公共领域”
 第二节实现参与平等的其他理论路径
 一、参与民主理论
 二、阿伦特的协商系统
 三、哈贝马斯的协商民主
 四、扬的深层民主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  
         
          | 內容試閱: |   
          | 第一个假设是,公共领域中的对话者忽略地位差别,似乎以平等的身份进行协商;假设社会平等不是政治民主的必要条件。事实上,在没有任何正式排除的情况下,社会不平等也可以导致协商的不平等,弗雷泽引用了一个对男女共同参加的会议的观察:与男性相比,女性更容易被打断、发言更少、更容易被忽略或得不到回应。在这种情况下,协商变成了统治的面具。风尚和礼仪支配的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对话非正式地把女性和平民阶级边缘化、阻止她们作为平等伙伴进行参与,即使她们取得合法参与的资格,仍然会受到妨碍。对社会不平等存而不论不能促进参与平等,相反它会更有利于社会统治群体。 第二个假设是,竞争公共领域的多样性增长是背离而不是趋近更广泛的民主,单一的综合公共领域比多元公共领域更可取。事实上,分层社会的基础制度框架在“统治一从属”的结构关系中产生了不平等的社会群体。在这样的社会中,不可能完全实现公共辩论和协商中的参与平等。如前所述,社会不平等使公共领域中的对话过程向统治群体的利益倾斜,特别是只有一个单一综合公共领域时更是如此。这时,从属群体成员不会再有相互商讨其需求、目标和策略的场域,也将失去那些不受统治群体监管而进行交往的场所。在这种情况下,她们不太可能找到合适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只能保持沉默,不能表达、捍卫自己的利益,掩饰统治的协商模式就不可能被揭露出来,这种模式把弱者吸纳进虚假的“我们”中,是一种掩盖、压制策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