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纸上博物馆·达达主义:艺术的反抗(艺术简史,讽刺超前,社会政治矛盾,16开图文全彩,伽利玛原版引进)
			》
 售價:HK$ 
			85.8
 
  《 
			名画里的中国 (共7册) 汉宫春晓图/韩熙载夜宴图/唐宫仕女图/洛神赋图/西湖十景图/千里江山图/清
			》
 售價:HK$ 
			294.8
 
  《 
			江山胜迹:人文风景的建构与传承
			》
 售價:HK$ 
			162.8
 
  《 
			雅贼(偷天大盗斯特凡·布雷特维泽的双面人生)
			》
 售價:HK$ 
			60.5
 
  《 
			天下一统: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再诠释
			》
 售價:HK$ 
			85.8
 
  《 
			探古论金--曾侯乙青铜器工艺图解
			》
 售價:HK$ 
			437.8
 
  《 
			死亡与右手(修订译本)
			》
 售價:HK$ 
			63.8
 
  《 
			东方美学口袋书 华夏青铜
			》
 售價:HK$ 
			43.8
 
 
 | 
         
          | 內容簡介: |   
          | 在中国疆域近代体用形势变迁的视阈下,本书认为黑格尔“陪伴着历史”命题在东方中国的运用要特别强调边疆与民族的合一特色,这样世界历史的“主辅线范式”就具体表现为中国历史的“双边疆范式”,基于此,本书初步探讨了蒙古范例、新疆特例、海疆体制等问题,分别从清代新疆边疆层级的形成、蒙古边疆形态的典型性、边疆形态的近代变迁、港台边疆形态的当代超越等方面论述了拉铁摩尔“双边疆范式”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  
         
          | 關於作者: |   
          | 宋培军,1971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副编审,主持中国边疆研究所重点课题“唯物史观与中国边疆理论研究”。2003年北京大学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硕士毕业。2015年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博士毕业。 |  
         
          | 目錄: |   
          | 导 言 唯物史观与中国边疆学:一个被一再延宕的课题/1 一 本书主题:世界历史的“主辅线现代化范式”与边疆研究/1
 二 “边徼地理学”的满洲东北崛起主题与清帝国的世界历史性/13
 三 拉铁摩尔、赵敏求、曹聚仁:“边疆史地学”向“边疆学”动力论探讨的转向/17
 四 “中国边疆学”的理论特质与“民族生产力”的认知要求/25
 五 被汉译、英译甚至德译遮蔽的唯物史观“原理”/29
 六 黑格尔“陪伴着历史”命题的含义/74
 七 中西对应的概念困境以及边疆民族陪伴关系的实质/76
 八 历史学的范式之争与“生产力”概念问题/83
 九 “双边疆范式”:“主辅线现代化范式”的中国形式/93
 **章 乾隆君臣底定新疆及其“双边界框架”/97
 一 “边疆”还是“边陲”:应先正名/99
 二 “内外之界”:刘统勋因言获罪/105
 三 伊犁如何从“边陲”变为“内地”“边疆”/108
 四 “哈萨克边界”如何成为“外地”“边疆”/117
 五 伊犁如何从“新疆都会”变为近代“边疆”/122
 六 新疆的边界形态对于蒙藏的认知意义/124
 七 龚自珍“天地东西南北之学”与魏源“居国”、“行国”、“海国”之学对于
 中国海陆疆格局的认知意义/136
 八 “双边界框架”与“西北—东南论”是中国边疆学的两大基轴/145
 第二章 拉铁摩尔的边疆行走及其“双边疆范式”/152
 一 蒙古范例:预见力与世界史眼光1/54
 二 拉铁摩尔“双边疆范式”的内涵/159
 三 对巴菲尔德批评的反思及“亚”字形大西北边疆模式的建构/166
 四 “双边疆”的区分标准以及“双边疆范式”的适用性问题/170
 五 “一元多线现代化范式”与拉铁摩尔擦肩而过/180
 六 中国边疆学“双边疆范式”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185
 七 拉铁摩尔的边疆行走对认识蒙藏地位的优长与局限/188
 八 边疆动力论是中国边疆学的核心/208
 第三章 中国边疆的体用观、层级论及其近代转型/211
 一 中国边疆的层级论/212
 二 中国疆域“形胜”概念与中国边疆的体用观/224
 三 中国古代边疆的类型/229
 四 历史中国作为“世界历史民族”的形塑/235
 五 蒙古、回疆“羊论”下的“人论”变奏/246
 六 “马政”变迁下的体用易位:“弱体之道”与“无用之道”的对立/249
 七 清代中国外边疆的近代转型/255
 八 建立游牧与农耕互为体用的边疆观/262
 第四章 “一带一路”核心区建设中的现代化新社会参照/272
 一 近代香港的海疆特质/274
 二 “居者有其屋”:香港与新加坡共同的现代化动力源泉/282
 三 港英政府社会治理的特殊孔道:住房问题政治化/296
 四 香港的回归过渡及其法治挑战/302
 五 异点之一:“补贴投资”的新加坡政府投资理念/304
 六 异点之二:新加坡社区各民族设限居住政策的由来/309
 七 新疆作为丝路“核心区”的建设与各民族相互“嵌入式”发展的途径选择/322
 八 “一带一路”新时代的“他乡”与“故乡”观/326
 第五章 战后台湾的现代化与边疆地位的超越/328
 一 国民政府对台湾的“边疆”定位/328
 二 台湾“政治边疆”地位的初步确立/329
 三 “领海线”的主权伸张与台湾“政治边疆”地位的确立/331
 四 台湾县市“地方自治”与“耕者有其田”互为“边疆生存之道”的表里/334
 五 台湾“地方自治纲要”与“新县制”的异同比较/336
 六 台湾地方治理制度运作的诸种趋向/341
 七 台湾地方选举制度本身的诸项改进/350
 八 “耕者有其田”政策与“牛车”拉来的“边疆”地位超越/352
 终 章 世界历史的“主辅线现代化范式”视阈下的中国边疆治道变革/363
 一 魏光奇教授的“大山论”开启本源思考之门/366
 二 中国传统体用范畴的本源思考/378
 三 马克思生产范畴以及中国传统身心范畴的本源思考/384
 四 生生哲学:中国边疆民族的陪伴性与中国历史疆域形塑的动力论/392
 五 “危险的边疆”与中国边疆的现代化治道变革/402
 参考文献/406
 后 记/42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