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
||
| 臺灣用戶 |
|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
|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
|
share:
|
||||
|
新書推薦: ![]() 《 全彩速学低压电气电路 》 售價:HK$ 74.8 ![]() 《 布衣壶宗:顾景舟传 一位天匠,一把壶,一生清景,一代宗师。致敬顾景舟诞辰110周年 顾景舟WEI一正 》 售價:HK$ 118.8 ![]() 《 非虚构写作课:每个人物都栩栩如生 》 售價:HK$ 53.9 ![]() 《 治城与治国:组织研究视角下的中国城市治理 》 售價:HK$ 118.8 ![]() 《 张爱玲 我的后半生 纪念张爱玲逝世30周年 》 售價:HK$ 75.9 ![]() 《 大局观:真实世界中的经济学思维 何帆 》 售價:HK$ 97.9 ![]() 《 鸟类图典 》 售價:HK$ 43.8 ![]() 《 古典与文明·《周官》之制与大一统 》 售價:HK$ 86.9 |
| 編輯推薦: |
|
人生来并非政治动物,但人总生活在由政治决定的生存空间。因而,对一个尊重人类尊严的社会来说,人的政治判断力是其存在的先决条件。
那么,每个人作出政治判断的能力又受哪些因素影响?究竟是什么逻辑,使希特勒攫取了德国**权力?在当今世界,一个“政治的人”该是什么样子,需要具备哪些关键素质,其判断力又当如何训练得到? 在《政治的人》一书中,奥斯卡内格特对上述一系列问题作出了鞭辟入里的深刻剖析,全方位呈现了他对思想教育和知识社会的研究成果,从当前地域政治的发展状况出发,全面构思了一个变革时代的政治思想教育纲要。 |
| 內容簡介: |
| 本书是德国社会学家奥斯卡内格特的集大成之作,旨在通过思想教育和实践培养具有“独立评判能力”的“政治的人”。作者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考察,分析了品格、理论知识、经历察知对构建政治的人的作用,指出了一个政治的人需具备的关键素质和判断力,以及这些素质和能力如何通过训练获得。作者从当前地域政治状况出发,为读者构思了一个变革时代的政治思想教育纲要。书中提出的问题和展示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 關於作者: |
|
作者简介:
奥斯卡内格特Oskar Negt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法兰克福学派重要代表人物之一。1934年出生于一个农工家庭,1955年高中毕业后,起先遵从父愿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法律,后转到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大学,学习社会学与哲学,直接从师于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先驱、社会哲学家霍克海默与阿多诺。1962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担任哈贝马斯助教长达八年。在阿多诺(1969年离世)和霍克海默(1973年离世)相继去世后,哈贝马斯与内格特成为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内格特1970—2002年任汉诺威大学社会学教授。著有《变革时代的童年与学校》《劳动与人类尊严》《工会有何用?》《康德和马克思》《浮士德的事业与龙的现代化》《政治的人:作为生活方式的民主》等。 译者简介: 郭力 1960年生于北京,1985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曾任中国科学院《兽类学报》编辑。1991年自费留学德国。现为德国弗赖堡大学汉语教师,自由作者、翻译。著有《日常德语阅读》《德国名诗精译精析》,散文集《莱茵北流去》《成长在德国》,译著有《阿连德家族》《阻击石头军》《德国人会死绝》《完美朋友》《法兰克福学派史》等。 |
| 目錄: |
|
第一章 地球——以政治势力重新划分为标志
1.定位定向:寻找安全保障 2.世界图像构想的演变 3.“无着无落的世界”:关联中断问题 4.四个历史标志,自三分世界战略之终结说起 不同的世界概念 5.恐惧混乱,呼唤帝国秩序 6.关于战争理由的丰富想象 7. 争夺“地域主权”:地域政治的回归 8.地球新秩序:美国影响 9.重新给敌人下定义 10.大棋盘 第二章 欧洲的认知过程:欧洲的世界构想——为保障世界内部和平作贡献 1.两次战争——两次认知挑战 第一次认知挑战:三十年战争 第二次认知挑战:纳粹统治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奥斯威辛集中营意味着什么?它为什么能出现? 2.作为文化区的欧洲 3.精心养护近环境——欧洲经济区 4.寻找欧洲自身性 欧洲边界在哪里? 欧洲问题——俄罗斯 记忆与认知之间的密切关系 关于集体关系下自身性的辩证思维 5.欧洲公民社会的主要危机 第一个危机:全球化 第二个危机:工作岗位与失业 第三个危机:教育及学习场所的转型 第四个危机:科技发展与伦理道德 第五个危机:缓行中的“去政治化”进程 终身学习:成人教育为寻找欧洲自身性作贡献 6.病史,或:我们如何将历史带入当代? 第三章 当今世界动荡不定,定位定向时须知道些什么? 1. 他们明知不做:对知识社会意识形态的评判 语言及符号谱系的改变 关于将认知运用到公众反思域的能力 简要哲学回顾:知识与良知 认知过剩导致责任归属的不确定性 2. 政治教育的最高目标:建立关联! 3. 何为社会能力——它们应如何与关键素质相结合 通过认知定位定向:事例察知学习法的六种特殊能力 (1)自身性能力:为“我”而战的战场——“我”作为检验现实的主体仲裁处 (2)科技能力:了解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发展辨别能力 (3)公正能力:对剥夺经历的敏感,对正当与不正当、公正与不公正的敏感 (4)生态能力:注重保护与人、自然、环境的关系 (5)经济能力:慎重对待思想源泉及物质资源,慎重对待自己的劳动力及社会原材料 (6)历史能力:回忆能力和乌托邦能力 4. 一个新学习周期的开始 第四章 评判性社会理论及事例学习法——关于政治教育教学法 1. 察知之重要性:以亲身经历作说明 (1)法兰克福学派 (2)德国社会主义学生联盟及马克思主义小组 (3)工会政治教育工作 (4)社会主义办事局 (5)戈洛克湖学校 2. 政治教育过程中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3. 教育学的乐观主义:社会学想象力与事例学习法 第五章 民主的无价宝:公众察知场所,集体经历时光 1. 公众域的文化意义 2. 没有公众域便没有个体解放,辩证论证人类的社会化 (1)解明运动的自我解明 (2)人类的古老性 (3)自下开始的社会化 (4)不堪重负的设想力 (5)我应该做什么? 3. 结构转型中的公众域 4. 城市作为文化风景线 (1)欧洲文化是城市文化 (2)永远的巴比伦 (3)政治城:雅典 (4)政治生物——神秘的城市动物 5. 一个人作评判时,是一个共同体成员的评判。汉娜阿伦特的共同体观 (1)政治哲学:起点可靠,终点未知 (2)政治是公众行动 (3)特殊性的历史特权 6. 家乡及媒体世界对感官感性的剥夺问题 近与远的辩证关系 7. 感官感性与理解力:我们不同才能的发展差异 客观世界的分化 第六章 判断力的政治程度,关于公众域中的理性运用 1. 作为社会化重要才干的判断力 2. 汉娜阿伦特的努力:借助康德的《评判判断力》重建政治哲学 3. 政治的人破碎的中间世界(柏拉图的地洞) 4. 谈论场所的变化:从古希腊集市、古罗马论坛到酒馆、固定聚会桌 5. 偏见的危害:“击碎偏见比击碎原子还困难” (1)宾客权的破坏及其处罚 (2)社会暖流与寒潮 6. 意识形态盘根错节,真相与谎言交织混淆 7. 即兴演说,及为演说学复兴的辩护 (1)真理解译家的不解难题 (2)“背后捣鬼术”:演说学的去政治化倾向 (3)演说学的传统范本:亚里士多德和西塞罗 (4)出色演说者的质朴个性:德摩斯梯尼和西塞罗 (5)图宾根大学当代演说学 (6)《联邦党人文集》 的公开实验 (7)政治演说学必须重建 第七章 政治的人与他的共同体:政治品格问题 1. 关于自由及个体责任 (1)哲学性政治辅导的长期困境 (2)职业政治家缓慢去政治化的问题 2. 民主及公民道德的重要性 3. 没有经济民主便没有持久的公民社会:关于可期待性及责任感 4. 社会主义真的过时了吗? (1)社会主义乌托邦及资本主义的历史环境 (2)市场神话、平等表象及规划效益性 (3)人权、劳工与民主 5. 政治的人与他的道德 参考文献与注释 附录 |
| 內容試閱: |
|
译 者 序
记得二十年前我曾问过一位德国生物学博士,政治(Politik)是什么意思。他想了想说,是管理国家的艺术。他的回答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一来政治在我的大脑里,大概是关于指导思想、政策的执行贯彻、统治管理一类……铁血的感觉,从我的角度,绝然想不到艺术上去;二来他是生物学博士,却可以对此问题作出此等简练准确的回答,说明这种政治概念属于他们的基础教育范围,是一种普遍认知。 二十年后,当我用了近两年时间翻译了这部《政治的人:作为生活方式的民主》,上述感觉更得到了确认。并且以前的——不论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认为西方人不关心政治的偏见,也有所改变。我很庆幸,通过译书能了解到,德国人所以有今日这样很强很清醒的政治意识,要感谢他们有许多激情满怀,富有判断力、责任感的社会学家,大众政治辅导员(如果允许我这样称呼的话),比如本书作者奥斯卡内格特先生。 当人们赞赏德国二战后认真反思的认罪态度,对他们诚恳认错,对战争罪行表示悔悟,向各国道歉、向所有死难者致哀的行为表示敬重之时,恐怕很少会有人想到,这些在公众舆论域发生的一切是怎样产生的。这一切不会理所当然地不请自来!正如内格特先生在本书中所述:“在德国,对历史的反思已成为一个集体成就,一个集体认知过程。”可想而知,位于这个集体中心的,就是像法兰克福学派成员这样的社会学家们,是他们如阿多诺一样提出了这样的警醒:要尽一切努力,让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悲剧不再重演。如今,他们仍活跃在大中小学、业大,各种政治培训、报告讨论会等公众域中,为保持民众普遍的政治觉悟进行着不懈努力。本书正可使读者对此类努力窥见一斑。 关于翻译 评论、评判、批评、批判这些汉语词汇,在德文中都可以是一个词:Kritik! 这是我在Kritik的家乡德国生活多年后,在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求证、翻译的过程中的发现。特别是2013年笔者有幸翻译了《法兰克福学派史》(该书2014年初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一书,才有机会将Kritik通常的翻译“批判”改为“评判”。 本译著中还将沿用大部分上述译著中的改译,比如将“批判”改为“评判”,“启蒙”(Aufklrung)改为“解明”,“唯心主义”改为“理念主义”等(详见《法兰克福学派史》译者序)。 因本书作者内格特也是当代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本书中Kritik又属于最常出现的词汇,笔者还想对此话题作些说明。 Kritik的意思,内格特先生这样对笔者解释道:“其希腊文是‘评定、评价的艺术’。它是要对事物及理论进行分析、考核、论证、研究。它可得出正面结论,也可提出批评、建议,尽管会具有考查、批评倾向,其目的却是为了人类社会的改进与完善。” 翻译过程也是学习过程;通过日复一日的艰辛翻译,通过同德国友人进行的广泛求教讨论,笔者对Kritik(评判)的理解越来越清楚,并渐渐悟出一个“评判”的大体历程:康德最先举起“评判”大旗, 1804年康德去世,14年后出生的马克思再次将它举起;而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霍克海默,出生于马克思去世12年后的1895年,他在20世纪30年代重新发现马克思,将他的“评判”方法在自己学派中广泛推行;阿多诺等人接过这个旗帜后,哈贝马斯、内格特等后人,在学派创建八十多年后的今天,还在继续将它高举。 原来马克思高举的是评判,而非批判大旗! 令笔者庆幸的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共产党和政府没有再举“批判”大旗,显然人们没有忘记这杆大旗曾造成了怎样深重的灾难,也不希望让“批判”再次搞乱人们的头脑。笔者真诚希望,评判(Kritik)能早日得到正名,作为Kritik的译文取代批判。 其间我在德国也同两位年轻大学生谈过“批判”与“启蒙”的翻译问题。两位都是留学德国的八零后女大学生,德语能力都很强。来自浙江的那位同学说:“是啊,Kritik不是批判,我爷爷那时候就是受了批判的……Aufklrung也不光是教育问题。”我想了解在台湾是怎样介绍启蒙运动的,我问:“什么是启蒙?”来自台湾的女同学告诉我:“启蒙就是……就是要独立思考,运用自己的理智……其实叫启蒙也是挺矛盾的。” 八零后女大学生对这些哲学词汇的敏感令我感动感慨,本身又感到是对自己改动努力的鼓励。 本译著中笔者还将ffentlichkeit一词译为“公众域”,没有采用“公共领域”及译者曾经的“公共域”的译法。因这样的构词法相当于“公共电话”“公共场所”,但“公共域”令人无法想象。当我问德国友人,他们读到ffentlichkeit,会有哪些想象时,他们会说:可以是学校,是公众聚会、讨论,这个词的主体是公众。ffentlichkeit在德语中,包括公众性及公共性两个方面,在社会学方面涉及的主要是公众性,是关于关心公共体生活,为它议、为它争的公民、公众。例如本书作者对公众域有如下论述: “……为公众域而战,表达的是人类——不论个人还是群体——真诚的独立解放的诉求,它是社会生活人性化的斗争焦点,是保卫群体自由团结的焦点。” “公众域应有足够的规模及结构,它所能提供的应远超出市场商品交易的私人交流,而要让拥有公民权的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加入到政治化关联中。” 翻译的过程也是接受挑战的过程。本书作者学识渊博,善于谈古论今,引经据典,这为翻译工作带来很大难度。如果没有当今的计算机技术,要找寻许多文字的出处、背景资料,是难以想象的。但仅靠这些技术手段、词典书籍,要完成这本专著的翻译仍然困难重重。本书中给出的“译者注”有三百多个,这些译注如果不是通过计算机搜寻找到,便是通过同友人、专家的求教讨论得出。在此,译者要特别感谢对我的翻译工作始终给予大力支持的各位友人,他们是译者的先生Richard Wilkinson、德国文理中学退休德语教师 Rolf Müller 先生、Kay Mestern 先生、Claus Czeranski先生、Wolfgang Bammert先生等。 孔子曰:“志于道。”即,以(人)道为目标立身。译为德文成了:Der Weg ist das Ziel——路即目标。阴差阳错,面目皆非,不过产生的新意却也不赖,更乐为人们所接受。在此,译者愿以“志于求索”与读者共勉。 郭力 2014年6月24日于德国弗莱堡 |
|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
| megBook.com.hk | |
|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