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绑架游戏(东野圭吾相当出色的设定系推理)
			》
 售價:HK$ 
			65.8
 
  《 
			逆战:日本失去的三十年之警示(日本财政学会理事经济学教授金子胜深刻解读日本经济 敲响中国警钟)
			》
 售價:HK$ 
			74.8
 
  《 
			不要担心2小时和8公里以外的事情(一本鼓励你用“微小的锚点”稳住“巨大的不确定”的心理指南!)
			》
 售價:HK$ 
			54.8
 
  《 
			叫卖伦敦:街头商贩与英国都市生活
			》
 售價:HK$ 
			85.8
 
  《 
			写给不同体型健身者的力量训练指南
			》
 售價:HK$ 
			107.8
 
  《 
			隐秘的翅膀
			》
 售價:HK$ 
			79.2
 
  《 
			B先生:梅兰妮·克莱因的成人分析故事
			》
 售價:HK$ 
			86.9
 
  《 
			能量!
			》
 售價:HK$ 
			97.9
 
 
 | 
         
          | 編輯推薦: |   
          | 散文大家王鼎钧与邵燕祥联袂推荐 著名旅美华人作家刘荒田作品精选
 海外华文作家杰出代表
 旅美四大家之一刘荒田
 作品精选
 呈现
 中西文化碰撞的多元景观
 普通生命观照的独特言说
 |  
         
          | 目錄: |   
          | 第一辑 落日楼头 
 落日楼头/2
 
 有 待/4
 
 梦里的“山”/6
 
 斜立的海/8
 
 美的奇袭/10
 
 抄袭人生/12
 
 今天“庄严”过没有/14
 
 三句话就是一生/16
 
 读书处/18
 
 城市的气味/20
 
 倒下的花旗松/22
 
 鸟儿和我/26
 
 黎明前的咖啡店/28
 
 春 夜/30
 
 持杖而舞/32
 
 追 日/34
 
 一地黄花/36
 
 “纵剖面”/38
 
 给一个理由/40
 
 陌生人送的甜甜圈/42
 
 旧金山一角/44
 
 北美洲的天空/47
 
 咖啡时间/49
 
 全世界的祖父/52
 
 坐一趟通勤地铁/55
 
 巴士上的“道德中坚”/58
 
 惯性人生/61
 
 独  坐/64
 
 两个断指/66
 
 落花的坐姿/68
 
 秋之三色/69
 
 明黄色之舞/71
 
 一场拥抱/74
 
 月台上/76
 
 巴士社交/79
 
 旧金山的雾/81
 
 
 
 第二辑 菜市之恋
 
 花 雨/84
 
 老屋的小板凳/87
 
 死前剩下二十六元/90
 
 一只形迹可疑的小母鸡/92
 
 联想过敏症/94
 
 对城市的温情起于何处/97
 
 礼赞世俗/100
 
 且随“诗”走一段/102
 
 雨天的城市/104
 
 多余的电话号码/106
 
 鱼快乐不快乐/108
 
 至 乐/110
 
 两个修鞋匠/112
 
 舌尖上的债/114
 
 车上,拿书的男孩/117
 
 怀才者/119
 
 等候木棉/122
 
 肮脏的泥土/124
 
 卑微者诗意的心灵/126
 
 老在巴士/129
 
 老年的“添加剂”/131
 
 1976年的X氏运筹学/133
 
 老天下的/135
 
 人不约的黄昏后/137
 
 此刻,心何其安恬/139
 
 这双平底鞋/141
 
 雨中香港/143
 
 异乡人/145
 
 番石榴的滋味/147
 
 两根小小棉花棒/149
 
 
 
 第三辑 倒过来的鸟瞰
 
 倒过来的鸟瞰/152
 
 中国式人情/155
 
 浅论中国人的“人性”(四题)/158
 
 倒逼“三境界”/167
 
 看见,看不见/169
 
 故事,事故/172
 
 时间是等人的/174
 
 如何避免辉煌/177
 
 太太属何种“体裁”/179
 
 履历表之外/181
 
 马蹄铁/183
 
 目迎,目送/185
 
 视线之内/187
 
 身体是灵魂的“囚窗”/189
 
 说说而已/191
 
 贫穷是一种浪漫/193
 
 “底线”谈/196
 
 一种中国式幽默/199
 
 “拒绝”之为技术/201
 
 “晒”的新解/203
 
 冷比热好/205
 
 “倾诉”与“解决”/207
 
 选择即赞美/209
 
 空空如也/212
 
 人是路走出来的/214
 
 提着鸟遛鸟笼/217
 
 对己乐/219
 
 “三乐”式思维/222
 
 如果“厌倦了伦敦”/224
 
 人生困局/226
 
 八十八岁的懊悔/230
 
 裤链问题/233
 
 一个不小心/236
 
 鲜花把“钱”困成野兽/239
 
 去了一趟“斯卡布罗集市”/241
 
 舍汝其谁/243
 
 失败人生/245
 
 “老”和“死”/248
 
 “天文学家”与“哲学家”/250
 
 哪把剑经得十年磨/252
 
 鱼尾纹颂/254
 
 播种善意/256
 
 不知道“不知道”/258
 |  
         
          | 內容試閱: |   
          | 精彩文摘 死前剩下二十六元
 一位在街道办事处管灭蚊子和老鼠的的朋友告诉我,她的一位同事,58岁那年,在一个寒冷的夜晚,上床睡觉,从此没有起来。直到两天以后,单位的领导见他没来上班,打电话去他家又没人接,派人上门,才知道出了事。这个男人打了一辈子光棍,没有直系亲属。在公安局确定是自然死亡以后,没人追究死因。人死如灯灭,这盏灯被风吹熄,不曾拖累、惊扰任何人。朋友说,他之所以被人记得,不时当笑话提及,是因为他死后,刑警来调查,发现他没有存折和股票,没有任何贵重物品,钱包里和抽屉里的钱加起来,是26块钱。他一辈子清风两袖,是贪杯的缘故。他颇具自知之明,每个月工资到手,马上托同事买足一个月的饭票,给公交车卡和手机充值,剩下的,全部献给酒吧、酒庄。
 此公的人生平淡如水,但死法堪称精彩,且符合潮流。这些年,国人中不是流行从赵本山小品批发的说法:一辈子的失败,莫如“人在天堂,钱在银行”吗?10多年前,在家乡,朋友带我去看一个在建的别墅区,充当向导的是在房地产公司当推销员的青年人,他看准我是潜力股,一开始就备极殷勤。指着示意图讲解之前,说了一个笑话:一个中国老太太,临死时最为得意的,是终于付清了按揭贷款,名下有了货真价实的房子。一个美国老太太,去世前最感欣慰的,是刚好把卖房子得来的钱花光。这故事,该是地产行业培训卖房经纪人时,老师的“必讲内容”。它不是明目张胆地宣扬“有花堪折直须折”主义,而是提供了选择:为儿孙造福的中国式和“行乐须及时”的美国式。我听完,感动了一阵,但没有挑选房子,更没有付出定金。因为即使有意仿效幸福的中国老太太,也无法资格向国内银行借钱。这个故事妙就妙在左右逢源——无论中国老婆婆美国密西斯,老来都要把钱花在买房子上头。
 “生怕人死了,钱没花完”的心理,拿来开涮犹可,但要付诸实践谈何容易?无论哪个理财专家、生涯规划专家、风水师、命理师,都无法确切预测谁的死期,只有已被判决的死囚、晚期绝症病人、自杀者这有限的几种是例外。撤掉“何时死”的前提,你如何分配手头的钱财?一般地说,聪明人总力求多备一些,死后“钱在银行”好歹胜于生前不名一文。
 既然难以算准死前有多少钱可花,那么,要么不够要么过剩,是绝对的。在这方面,接近完胜的,要算这位鳏夫,生前所有,刚够对付一顿麦当奴快餐店含汉堡包和炸薯条却不包括汽水的午餐。当然,他不曾预测到死期,“一个不小心,撞个正着”而已。仿效他当然不容易。如果非要借鉴他的生平行谊,从而来个“妙手偶得”的死,我只想出一条,那就是酗酒。每天尽可能酩酊一次以上。李煜词云:“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酒徒从醉乡再往前几步,就抵达“酒精中毒”,于是昏迷,乃至翘辫子。魏晋名士刘伶,一路喝酒,请一个人扛着锄头当跟班,吩咐他:“死便埋我”,这位醉界先贤生前身后的财政状况我不得而知,但他的洒脱是没有疑问的,而况肯定省下殡葬费。还有李白,据说他喝大了,跳进水里捞月亮,从此没浮上水面,也足够浪漫,如果他为最后一次大醉,把全副身家,包括诗中提到的五花马、千金裘统统拿去沽酒,死便算恰到好处。不过,这属于自杀,一如当今为逃避巨额债务而寻死的企业家一般,在银行的不是自家存款,而是厚厚的欠条,算不得数。
 要之,这种颇能获得舞台效应的“及时行乐”主义,并无用世的意义。哪怕一点点的明达,悲悯、自嘲,均付阙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