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木石交响:日本古都与欧陆遗产的千年对话
			》
 售價:HK$ 
			87.8
 
  《 
			中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自我评估问题研究
			》
 售價:HK$ 
			88.0
 
  《 
			蝉鸣震耳欲聋
			》
 售價:HK$ 
			75.9
 
  《 
			刘心武谈《三言》(冯梦龙文学经典“三言”原著的替代性通俗读本)
			》
 售價:HK$ 
			74.8
 
  《 
			边际利润
			》
 售價:HK$ 
			75.9
 
  《 
			红帆船
			》
 售價:HK$ 
			62.5
 
  《 
			无用知识的有用性(科学的进步,在于人类不断探寻“山的另一侧”的风景)
			》
 售價:HK$ 
			41.8
 
  《 
			量价狙击:精准捕捉股市机会(新时代·投资新趋势)
			》
 售價:HK$ 
			86.9
 
 
 | 
         
          | 編輯推薦: |   
          | 我一直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阅读的形式,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调整改变,从当初的竹简到后来的纸张,如今的观赏影像从其本质来说也是一种阅读。电影以其独特的视觉魅力给人以直观、感性的力量,与经典著作相辅相成,更加完整地塑造着我们的精神世界。由电影走向书本,本身也是培养阅读兴趣,加深对于经典作品理解的重要途径。让教师从电影中汲取教育的力量,是一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办法,值得我们更多地尝试与推广。 
 ——朱永新(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
 |  
         
          | 內容簡介: |   
          | 本书精选60部中外教育电影,如《孔子》《自由作家》《铁腕校长》《草房子》等,分教育理想、教育激情、教育智慧、教育良知四类,分别进行评析,阐释其中折射出的教育原理与人格追求,形式活泼,有助于读者在放松的阅读中了解教育之真义。 |  
         
          | 關於作者: |   
          | 张荣伟(1969.10— ),安徽固镇人,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教育学系主任,全国少工委委员。1988年7月—2000年8月,当初级中学、高级中学英语教师,任班主任、教研组长等职务。2000年9月—2003年6月,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育学原理专业全日制硕士研究生。2003年9月—2006年6月,在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攻读哲学专业博士学位。2008年8月—12月,受福建师范大学双语教学项目资助,在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教育学院访学。2013年9月—2014年8月,受福建省高等学校优秀学科(专业)带头人赴海外访学研修项目资助,在英国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教育系访学。自2003年以来,主要承担《教育哲学》《教育学原理》《当代教育理论专题》《基础教育改革研究》《中外教育电影赏析》等本科生、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工作。 |  
         
          | 目錄: |   
          | 一、教育理想是教师职业的内在动力 
 《孔子》:有梦最美
 
 《黑板》:为教育招魂
 
 《录取通知》:乌托邦式的大学
 
 《凤凰琴》:大山沟里洋溢着不灭的教育理想
 
 《美丽的大脚》:追寻理想燃烧岁月
 
 《考试》:教育理想的最美诠释
 
 《包裹》:理想撑起未来
 
 《心灵渡口》:心灵的守望者
 
 《城市广场》:爱情诚可贵真理价更高
 
 《自由作家》:打开心扉拥抱希望
 
 《叫我第一名》:相信种子相信岁月
 
 《天那边》:小理想大境界
 
 《中国合伙人》:教育“新梦想”的起航
 
 《铁腕校长》:爱而有度严而有格
 
 《蒙娜丽莎的微笑》:微笑背后的力量
 
 
 二、教育激情是教师职业的精神风貌
 
 《热血教师》:释放激情成就自我
 
 《洋妞到我家》:教育的冲突与和解
 
 《女教师与女学生》:重燃激情走出职业倦怠
 
 《麻辣教师》:有智慧更有激情
 
 《地球上的星星》:未来的尼康老师
 
 《弦动我心》:用激情点燃激情
 
 《伟大辩手》:为理想与希望而辩
 
 《摇滚校园》:激情的燃烧生命的唤醒
 
 《霍兰先生的乐章》:启迪生命的声音
 
 《春天不是读书天》:重塑魅力课堂
 
 《非常教师》:心随生动情系教育
 
 《我的教师生涯》:一个都不能少一课都不能落
 
 《光辉岁月》:“独裁者”的冠军梦
 
 《乡村女教师》:一切为了教育
 
 《浪潮》:教育激情与教育智慧的力量
 
 
 三、教育智慧是教师职业的创新之本
 
 《高三》:风雨同舟破茧成蝶
 
 《全城高考》:教育拯救心灵教师拯救人生
 
 《心灵捕手》:卸下心灵的枷锁
 
 《国王的演讲》:定生慧慧纳百川
 
 《音乐之声》:教育奏响幸福之歌
 
 《心灵访客》:窗内的世界很精彩窗外的世界很无奈
 
 《相约星期二》:一门最后的课程一位终生的教师
 
 《女生向前翻》:魔鬼教练演绎教师权威的柔与刚
 
 《孩子王》:农人型教师的教育艺术
 
 《新来的李老师》:智慧照亮未来
 
 《三傻大闹宝莱坞》:做敢于创新的智慧型教师
 
 《小猪教室》:没有标准答案的选择
 
 《放牛班的春天》:音乐感化心灵
 
 《草房子》:老师,请摘下您的“有色眼镜”
 
 《死亡诗社》:让每朵生命之花自由绽放
 
 
 四、教育良知是教师职业的道德底线
 
 《鲁冰花》:慧眼才能识天才
 
 《我的老师》:爱心即教育
 
 《高考1977》:转折年代的良知坚守
 
 《入殓师》:生如夏花死若秋叶
 
 《天堂的颜色》:重燃生命之光的教育
 
 《一个都不能少》:都是贫穷惹的祸
 
 《烛光里的微笑》:好教师唤醒一代人
 
 《小孩不笨》:给我阳光我就灿烂
 
 《超越》:教师内心深处那一抹瑰丽
 
 《苗苗》:你的坚持点亮希望
 
 《吾爱吾师》:为人师表身正为范
 
 《老师你好》:真善美的回归
 
 《看上去很美》:其实是假、丑、恶的教育
 
 《十三棵泡桐》:光鲜外表下的腐朽
 
 《赵氏孤儿》:教之善教之恶
 
 
 后记
 |  
         
          | 內容試閱: |   
          | 序:从电影中汲取教育力量 
 
 
 张荣伟教授寄来《电影教你当老师——60部中外电影的教育意蕴》书稿,希望我能够写点文字。
 
 荣伟是我的学生。在苏州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就非常勤奋,撰写过多篇有关基础教育改革的论文,为新教育事业的早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担任了新教育研究中心的第一任主任。那个时候,他就对影视作品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有独到见解,也希望研发新教育的电影课程。他告诉我,自己一直注重影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早在中学工作时,无论是担任班主任工作还是课堂教学,都会有计划地组织同学们一起观赏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
 
 2006年博士毕业后,荣伟回福建师大教育学院工作,电影又成了他承担的本科生、研究生课程必不可少的教学辅助。不仅如此,他还专门开设了一门“中外教育电影赏析”公选课。这门课程围绕“教育理想”“教育激情”“教育智慧”和“教育良知”四大主题,精选了60部中外电影为教学资源,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育的基本问题,全面认识教师职业的主要特点,全面提升教育理解力和教师职业素养。据说这门选修课非常受学生欢迎,不仅教育学院的学生选修,全校其他学院的学生也纷纷选修这门课程。
 
 大家看到的这本书,就是荣伟以这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为基础编写的。全书精心选择了60部中外教育电影,分为四大主题,各15部。以“教育理想”为主题的电影有《孔子》《自由作家》《中国合伙人》《凤凰琴》《蒙娜丽莎的微笑》等。以“教育激情”为主题的电影有《弦动我心》《麻辣教师》《地球上的星星》《伟大辩手》《浪潮》等。以“教育智慧”为主题的电影有《音乐之声》《心灵捕手》《国王的演讲》《相约星期二》《三傻大闹宝莱坞》《放牛班的春天》等。以“教育良知”为主题的电影有《高考1977》《入殓师》《一个都不能少》《烛光里的微笑》《看上去很美》等。
 
 荣伟告诉我,他选择的这些电影是有其内在逻辑的:教育理想是教师职业的内在动力,教育激情是教师职业的精神风貌,教育智慧是教师职业的创新之本,教育良知是教师职业的道德底线。这四者是教师美好心灵的标志,也是其专业精神的四大支柱,更是成为一名好教师的重要前提。事实上,这60部电影本身就非常生动地演绎了一个好教师的方方面面。
 
 新教育非常重视电影在教育中的作用。许多新教育教师研发了适合不同教师与学生的“新教育电影课”,我们的新教育网络师范学院也曾经开办过“网师电影院”。现在,荣伟已经担纲起新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和新教育网络师范学院副院长的重任,并在网师开设了“中外教育电影赏析”这门课程,本书也将成为该课程的主要教材。不难发现,这本书对中外电影中所塑造的教师形象特别关注,所凸显的是“电影教你当老师”的教师教育意义,那些虽然没有直接触及教育基本问题,但具有比较广泛的人文教育意义的好电影,并没有被选进来,如《肖申克的救赎》《阿甘正传》《甘地传》等等。希望荣伟通过网师课程继续完善丰富书稿内容,争取收录100部优秀中外教育电影。
 
 电影课是新教育的重要课程门类,是综合课程。我一直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阅读的形式,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调整改变,从当初的竹简到后来的纸张,如今的观赏影像从其本质来说也是一种阅读。电影以其独特的视觉魅力给人以直观、感性的力量,与经典著作相辅相成,更加完整地塑造着我们的精神世界。由电影走向书本,本身也是培养阅读兴趣,加深对于经典作品理解的重要途径。让教师从电影中汲取教育的力量,是一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办法,值得我们更多地尝试与推广。
 
 
 
 朱永新
 
 2015年9月4日晨写于北京滴石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