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世界文明史(上)
			》
 售價:HK$ 
			209.0
 
  《 
			东亚朱子学研究:日本朱子学研究
			》
 售價:HK$ 
			85.8
 
  《 
			长沙走马楼西汉简牍 文字编
			》
 售價:HK$ 
			424.8
 
  《 
			涅瓦河畔的遐思——列宾艺术特展(汉英对照)(国家博物馆“国际交流系列”丛书)
			》
 售價:HK$ 
			587.6
 
  《 
			世界在前进
			》
 售價:HK$ 
			81.4
 
  《 
			文以载道:唐宋四大家的道论与文学
			》
 售價:HK$ 
			88.5
 
  《 
			高句丽史
			》
 售價:HK$ 
			184.1
 
  《 
			随他们去:别把精力浪费在无法掌控的事情上
			》
 售價:HK$ 
			81.4
 
 
 | 
         
          | 編輯推薦: |   
          | 本书以课程为研究对象,用七章的篇幅介绍了课程开发方面的知识。从课程构建历史,开发模型、学校、教师、大数据、国家课程与校本化、学科等角度进行全面的阐释。在分析过程中,注意案例与分析结合,使得文章可读性强,贴近读者的实际,让读者有了亲切感,因而参考性更强、实用价值更高。可有效促进学校课程的开发与改革。具有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价值。 |  
         
          | 內容簡介: |   
          | 本书是“影响力学校研究”书系中的第四本。图书以课程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阐述。全书用七章的篇幅对课程构建历史、理性开发——“理解与改进”模型、学校开发——“过程价值”范式、教师对课程的开发模式、学生开发—— “大数据原生”范式,教学开发——“国家课程校本化”范式,学科开发——“标准衍生”范式进行了全面细致的阐述,并借用案例进行说明。这些内容可有效帮助学校和教师建构自己个性化的课程,有利于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  
         
          | 關於作者: |   
          | 李秀伟,男,(1973—)齐鲁名师,曾在中小学任教,现为山东省潍坊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研究,兼及语文、道德教育的课程与教材研究。 专著3部:
 《唤醒情感:情境体验教学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
 《教师成长:寻求自我超越》(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
 《新课程教学设计》(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合著1部:
 《活动建构:创新教育的教学革新》(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主编4部:
 《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新华出版社,2004)
 《新课程课堂教学方略》(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5)
 《和谐之美:教师师德修养案例评析》(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小学教学典型课示例》(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
 主编和参编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生命教育》等新课标教材。探索的“生态教学理论”得到广泛的关注,教学研究成果在《人民教育》等报刊报道,多项教学成果获奖。
 |  
         
          | 目錄: |   
          | 目录 引论  不忘其真 1
 第一章  课程的“发生” 7
 一、“三代”与“轴心时代”课程  9
 二、“千年经学”课程  14
 三、“1922年学制”课程  15
 四、断裂后的“三级管理”课程  17
 五、学校课程开发的理性  23
 示例:“引桥课程”的学科与教师属性  26
 第二章  理性开发:“理解与改进”模型 37
 一、“理解与改进”的课程开发模型  39
 二、产生:专业视角的课程开发  43
 三、实施:趣向视角的课程选用  46
 四、评价:内省视角的课程反思  49
 五、重建:变易视角的课程改进  52
 示例:“剪纸探微”课程的理解与改进  54
 第三章  学校开发:“过程价值”范式 65
 一、校本开发有谜题  67
 二、从概念理解到过程重建  76
 三、从主体判断到内生性表达  80
 四、从结构归属到整体性建构  83
 示例:课程重整与校本化  85
 第四章  教师开发:“第二课程”范式 93
 一、何谓教师“第二课程”? 95
 二、形成“课程目标”  103
 三、选择“课程内容”  108
 四、规划“课程实施”  117
 五、基于“评价改进”  123
 六、嵌入“自我成长”  128
 示例:一所学校的教师“第二课程”群  133
 第五章  学生开发:“大数据原生”范式 139
 一、大数据带来课程相关性  141
 二、云计算具象课程理解性  144
 三、可汗学院还原课程需求说  147
 四、慕课、翻转课堂的课程支持性  150
 五、大数据原生课程教学五大走向  153
 示例:卢炳兵“高效课堂”评价系统  166
 第六章  教学开发:“国家课程主体化”范式 189
 一、教学运作出的产品  191
 二、教学中的课程归属  196
 三、深度变得可能  201
 四、教材的教学面对  204
 五、“导学案”的意义  208
 示例:学科课程整合教学的例与析  217
 第七章  学科开发:“标准衍生”范式 225
 一、深度建构学科课程观  227
 二、谁是作文课的主体? 229
 三、“作文选”有用吗? 231
 四、何去何从“评与改”  235
 五、文章个性何来? 239
 六、笔墨文章  244
 示例:一个单元的语文整合过程  248
 余论  先知于学生的发展 26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