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中国折纸动画
			》
 售價:HK$ 
			74.8
 
  《 
			如何了解一个人
			》
 售價:HK$ 
			75.9
 
  《 
			木石交响:日本古都与欧陆遗产的千年对话
			》
 售價:HK$ 
			87.8
 
  《 
			中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自我评估问题研究
			》
 售價:HK$ 
			88.0
 
  《 
			蝉鸣震耳欲聋
			》
 售價:HK$ 
			75.9
 
  《 
			刘心武谈《三言》(冯梦龙文学经典“三言”原著的替代性通俗读本)
			》
 售價:HK$ 
			74.8
 
  《 
			边际利润
			》
 售價:HK$ 
			75.9
 
  《 
			红帆船
			》
 售價:HK$ 
			62.5
 
 
 | 
         
          | 編輯推薦: |   
          | 梳理时代脉络,萃取思考精华,共飨思想盛宴 用思想记录中国,用观点解析时代,在这里发现中国、读懂中国,与中国一起成长
 |  
         
          | 內容簡介: |   
          | “大时代书系时论中国丛书”,由艾丰经济发展研究院策划编辑,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丛书从经济、社会、文化、国际四个方面选取了中国知识分子和百姓共同关注的当下热点问题和事物,以专家学者的学识与素养,梳理来龙去脉,剖析背景原因,指点趋势走向,提供应对策略。同时为广大读者提供一种解剖事物、辨析事理的方法,提供了一扇观察当今中国的窗口,留下一份与中国共同成长和思考的文字印记,为转型中国再出发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奉上一份思想的盛宴。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时论中国》选取文章的标准是,新鲜,独到,深刻。丛书的风格是,清新,朴实,简洁。这套丛书所选取的话题和评论对象,是每个公民经常关心、随时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林林总总的新鲜事物,目的是要为广大读者提供一扇观察当今中国的窗口。读者通过这些文章,可以看到作者是怎样以专家学者的学识与素养,梳理来龙去脉,剖析背景原因,指点趋势走向,提供应对策略。定期出版的《时论中国》丛书,将为广大读者留下了一份与彼时中国共同成长和思考的文字印记。
 |  
         
          | 關於作者: |   
          | 厉以宁,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经济学家。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艾丰,高级记者,教授。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曾任经济日报总编辑。现任品牌中国产业联盟主席,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副会长,中国质量协会副会长。
 石军,法学博士。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曾任甘肃省委常委、副省长。兼任北京理工大学等8所高校的教授或研究员。
 |  
         
          | 目錄: |   
          | 【经济篇】 “互联网+”,加什么
 
 003雷军
 小米:与“互联网+”一起飞
 
 010赵廷超
 “互联网+”:为什么加,加什么,怎么加
 
 015于佳宁
 “互联网+”的三个重要发展方向
 
 020刘
 英 “互联网+”将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新常态,新机遇,新亮点
 
 026胡鞍钢
 新常态: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升级版”
 
 029王保安
 新常态的四个特征和四个制约因素
 
 036巴曙松
 新常态下金融改革的新趋势
 
 中国制造:从大国走向强国
 
 042李毅中
 肩扛“两个百年”,制造业挺直脊梁
 
 047柳百成
 五管齐下,实现制造强国之梦
 
 051吴晓波
 “马桶盖”踩到“中国制造”痛点
 
 055常少观
 积极应对发达国家“再工业化”
 
 一带一路:让中国梦连通世界梦
 
 061张燕生
 “一带一路”:打造新的全球影响力
 
 070高虎城
 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076任天佑
 “一带一路”:连通中国梦与世界梦的大战略
 
 
 【社会篇】
 
 中产阶层的成长与彷徨
 
 085厉以宁
 蓝领亦可跻身中产阶级
 
 088石
 勇 市场乳汁哺育了中产阶层
 
 092梁晓声
 中产阶层:先天不足后天失调
 
 096孙骁骥
 从“中式旅游”看中产阶层
 
 社会不公吞噬民众希望
 
 104朱力 朱志玲 为什么产生普遍的不公平感
 
 109李
 实 解决社会不公,政府责无旁贷
 
 113李
 强 收入分配与社会不公
 
 116吴忠民
 应当区分两种类型的贫富差距
 
 且说“人人腐败”
 
 123柯珠军 岳磊 人情与腐败仅一步之遥
 
 128廖保平
 从“圈子文化”着手反腐败
 
 132赵云喜
 贪官无法出演独角戏
 
 
 【映像】
 
 刘丰
 张兆增 我们为什么回忆1980年代?
 
 
 【文化篇】
 
 何处安放“乡愁”
 
 155韩福国 “乡愁”未解脱,“城愁”已凸显
 
 159张天潘 刘 婧
 “乡愁”背后隐藏着农村发展难题
 
 165耿
 波 张士闪
 村落民俗搭桥守望“乡愁”
 
 169维
 舟 “故乡”,不可触碰的心灵圣地
 
 草根诗人摇晃中国诗坛
 
 175吴思敬
 草根诗人的悄然崛起
 
 179霍俊明
 余秀华是靠“标签”走红的吗?
 
 183张
 莉 微信时代,余秀华和她的诗句恰逢其时
 
 189曾于里
 “打工诗人”,在流水线旁绝望倒下
 
 【国际】
 
 亚投行背后的博弈
 
 197陶景洲
 亚投行将重塑国际金融秩序
 
 200邓聿文
 亚投行背后的中美博弈大棋
 
 203赵
 磊 要避免亚投行被过度政治化
 
 208关
 哲 不想“政治化”亚投行已不可能
 
 李光耀的政治遗产
 
 214马国川
 李光耀:一个政治强人的背影
 
 222严
 苍 新加坡模式的形成与持续
 
 230李光耀的七大政治遗产
 
 235李光耀论中国
 |  
         
          | 內容試閱: |   
          | 【执行主编手记】 “互联网+”本质是什么
 詹国枢
 每一辑《时论中国》,都会有一篇分量较重的“封面专题。”
 本辑“封面专题”是互联网+。
 为何选择互联网+?不仅因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到互联网+,并把它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还因为,滚滚而来的互联网大潮,已显示出远远超乎人们想象的威力,以摧枯拉朽、吞噬一切之气势,在人类发展史上树起了又一块里程碑!
 是的,大家都在议论互联网+。那么请问,互联网+的本质是什么?传统产业一旦“加”上互联网,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的本质又是什么呢?
 作为执行主编,我想就此谈点体会,与各位分享。
 先说说什么是互联网+吧。
 所谓互联网+,简单点说就是,互联网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和。明白点说就是,但凡可以连上互联网的,都连上互联网,但凡互联网能够做的,就让互联网去做。
 这个道理,不难明白。所以,互联网大潮涌来,谁也不甘落后,谁都没有拉下,不管哪个单位,哪家企业,都风风火火地在很短时间内“互联网+”了。
 然而,效果如何呢?
 好像不见得好。
 为什么?原因比较复杂。但据我观察,一个普遍原因是,只注意做加法,没认真做减法。
 举个例子。互联网+推进了,企业办起了网站,开始了网上销售。这就意味着,企业的信息传播和产品推广销售那一套体系,已经开始用互联网替代了。
 既然如此,过去那么多的公关、传播和推广、销售人员,以及为此而支付的那么一笔不菲的费用,是不是应该逐步减少直至取消呢?
 理论上应该如此,实际操作往往并非如此。结果是,为了实现互联网+,企业又是招兵买马,又是加大投资,花了不少血本,但是,老一套体系因为种种原因而触动不大,甚至根本就没有触动。
 也就是说,增量虽然扩大了,存量并没有减少。
 一算总账,互联网+怎么可能给企业带来良好效益!
 有人或许会说,互联网是个新事物吗,等新一套慢慢成熟了,再将老一套砍去不迟。否则,接不上气怎么办?销售滑坡怎么办?企业垮台怎么办?
 减,还是不减,这确实是个问题。
 为什么必须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尽快做减法呢?笔者以为,原因有三。
 其一,倘若老一套继续运行,企业必然产生路径依赖,大大延缓企业互联网+进程。
 其二,只有老一套果断停摆,新一套才会不得不硬着头皮顶上去。运行过程中肯定会发生脱节、无序乃至混乱,但是,出现问题,不正好为解决问题提供契机吗?况且,这是必须付出的代价。
 其三,互联网时代是极速时代,成败就在一瞬间。当下,竞争如此激烈,到处都是对手,行动稍一迟缓,很可能就会被行动迅速者和后来者淘汰。
 起眼看看我们周围,因为做减法做得不迅速、不彻底而陷于被动的例子,举不胜举。就说笔者所在的传统媒体吧,近些年,家家都办了网站,开了微博,设了公众号,好像都互联网+了,但有几家对于原有采编体系动了大手术呢?几乎没有。
 一份只十几个、几十个版面的报纸,哪要得了那么多人?若不是特殊国情下的特殊体制,可以肯定,大部分传统媒体是熬不到今天的!
 有没有正面例子呢?当然有,传统企业海尔就是一个。早在两年前,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就敏锐觉察到传统产业与互联网融和这个大趋势,深思熟虑后痛下决心,大刀阔斧调结构做减法,将企业中层和销售人员大幅裁减。2013年,员工总数8.6万人的海尔裁员1.6万人!去年又裁员1万人!虽然阻力很大,反对者甚多,但张首席不为所动,照裁不误!
 再举个新兴企业的例子,小米手机,一家刚入行的手机商。去年,销售手机已达6112万台,营业额743亿元,同比增长135%!今年,预计销售将达到8000万至1亿台!这个速度,在全球堪称奇迹!
 奇迹从何而来?老总雷军有句名言,“站在台风口,猪也能飞起来!”这个台风口,就是互联网。小米从一开始走的就是品牌商路子,除了品牌,别的都做减法,交由互联网和其他人去做。比如,销售,搞的是网上销售。推广,搞的是口碑营销,既不打广告,也不搞渠道,把这两笔不小的费用省下来,请的是全球顶尖研发团队,找的是全球一流制造厂家。结果必然是,生产出一流手机,却可以卖出比一流手机低得多的价格。
 这就是小米“飞起来”的奥秘。
 试想,传统企业倘若不做减法,如何同这样的企业竞争!
 走笔至此,言归正传。互联网+的本质是什么呢?我认为,本质就是三个字,“做减法”。
 道理明摆着的,作为一种新型工具,互联网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工作效率,进而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岂不是为人类发展做了一道大大的减法?
 既然互联网是用来做减法的,你却不主动去做减法甚至反其道而行去做加法,如此思路,不打败仗往哪里逃!
 您认为互联网的实质就是“做减法”?有人一听,嘿嘿一笑,这不太简单了吗?这个道理,还需要你在这里专门“论述”一番吗?
 是的,这个道理,确实简单。然而,生活中的一些道理,正因为非常简单而常常被人们所忽略,没当回事去认真对待。那些失败的企业、跌跟头的人,不往往正是在很简单的问题面前马失前蹄的吗?
 互联网时代,最吃香的是两种人,一是吃苦耐劳的体力劳动者,二是聪明能干的脑力劳动者。前者,在底端做基础工作;后者,在顶端做开发工作。中间呢,由互联网来做。
 那种既吃不了体力劳动的苦、脑子又说不上多么好使的所谓“两不沾”人物,终将成为互联网社会的冗余者,收入一定不会多,日子也一定不会好过。
 说句极端点的话,搞不了设计,就得当快递。
 互联网+的实质就是做减法。虽然,对某些人来说,这很残酷,但是,你别无选择。
 
 【经济篇】
 小米: 与 “ 互联网 + ”一起飞
 雷军
 核心提示
 “互联网+”就是利用互联网最新信息技术,把商业模式和实体经济相结合,帮助实体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小米是如何做“互联网+”的:1.不惜代价做好产品;2.注重人才,保持资金充足;3.重视品质服务;4.构建生态链。
 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吹响了“互联网+”的号角如何利用互联网最新信息技术把商业模式和实体经济相结合,帮助实体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怎么把“互联网+”讲清楚呢?最好的方法就是结合过去五年小米的创业经验来讲
 先看一下过去三年小米的营业表现小米在2014年做了743亿元的营业额,同比增长135%,这个增长速度,在全球来看都是一个奇迹,手机销量在2014年做到了6112万台,预计今年会做到8000万至1亿台作为一个企业家,对于这些数字我并不是很激动,我更愿意跟大家分享让我更激动的三个数字:
 第一个数字是综合口碑,这个数字是国家统计局中国信息服务中心发布的,在安卓手机中远远领先了其他同行;
 第二个数字是质量认可度,也远远地领先了其他品牌同行;
 第三个数字叫留存率第一,就是用了小米其他产品的人再换小米手机的人。这个报告是新浪微博报告的,微博的用户主要是一线和二线城市,有了这个数字之后我们做了内部大数据统计,小米手机的留存率超过了40%
 小米是如何做“互联网+”的?在当今世界这样一个充满竞争的市场里面,小米是怎么做到的呢?
 不惜代价做好产品
 要想做好产品,首先要找对人,要找到中国乃至是世界最好的人来做这件事情。
 小米的创办团队由8个人组成,我给他们的评价是“最好的团队”,平均年龄45岁,平均超过20年的工作经验。5位从国外回来,他们在美国生活工作时间平均都超过了15年;3位是中关村的本地创业者,这就是土洋结合,跨行业创业初期,我们创业的几百人主要来自于跨国公司,如微软、谷歌、摩托,还有一部分老金山的同事。当时我们规模不大,人也不多,但人才密度和强度非常高。我们从跨国公司挖人,引进了先进的思想、技术和人才队伍。我们初期的200位同事,大部分人都来自于跨国公司
 小米在中关村创办的时候,融资从来没有离开过中关村小米在过去几年里至少融资超过20亿美元,2014年四季度在亚太29家银行最大规模贷款10亿美元有了人才和资金,还有一点就是要专注,在互联网创业里面尤其强调专注,单点极致,把力量用在一点上
 以前,手机都是三四个数字的代码加字母,老百姓记不住,也不知道自己用的是什么机型。我们的观点是不惜代价,坚持技术创新、坚持使用最新技术、工艺和材料把一款手机做好。
 我们研发一款机型的成本其实不止1亿元。花很少的钱也可以做,但想做好、做精致甚至做到极致的话,它的成本是非常高的传统手机研发会有三五千人,分散到几十款产品我们的人数只有他们的110,但全部投在一两款机型上,单款产品上的投入是同行的10倍以上,研发周期也是同行的两到三倍。所以,要想获得真正的成功,在研发上的投入是要不惜代价的。
 对于供应商,小米只选世界顶级加工厂。德国的螺丝钉都做到了第四代,螺丝钉上有一个口,说拧3圈半就是3圈半,绝对不会是4圈,这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人家的工业比我们先进,就是因为对待每一个细节都非常认真。
 首先,做好产品,需要顶尖的工艺合作伙伴。
 我认为,要想走出一条新的路就必须不惜成本。比如,初期选择供应商,我只选全是世界顶级的。找加工厂,我的思路是从全球第一名找到全球第十名,结果找下来没有一家理我。为什么呢?他们说,优秀的工厂资源都是有限的,你一个小公司,产品没量,为什么帮你做?所以,我又亲自出马谈了第二批,好不容易说服了一家加工厂。当我们选新店的时候,我们也是选最贵最高档的地方,只有这样的地方才有机会真正做好一个产品。我就通过这样的方式选择与顶尖品牌同样的供应商、旗舰店,找最优秀的人才去完成。
 其次,产品做好之后,要真心真意和用户交朋友。
 其实,和用户交朋友挺难的。我的观点是把用户放在最重要的位置,首先让用户满意,再考虑企业的利润,只有这样,才有机会和用户交朋友。在和用户交朋友的时候,最重要的是倾听用户的声音,根据用户的意见改进产品。过去几年,用户提交了15亿条意见,我们邀请他们加入手机的研发,他们帮助我们做了全球的几十种语言,帮助我们把系统移植到上百款手机上。
 我们和用户走得非常近,近到什么程度呢?用户跟我提一个意见,如果我觉得这个意见重要,在当周星期五下午你的手机就会有升级提示。有一次,我跟一位朋友聊天,他说他的手机需要24小时开机,夜里3点钟骚扰电话打进来会被吵醒,他问有没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我说,这个功能其实很简单,只要设计一个VIP电话,晚上睡觉时你进入睡眠方式,只有VIP电话才能打进来。后来,我们很快做到手机上,用户就觉得这样的手机好用。
 几年前,我在一个聚会上见到韩寒,他说有些粉丝知道他的电话以后经常打过来,有时候在开会,接也不是,不接也不是,他很痛苦,问有没有一种方法只接通讯录电话。我受他的启发,就做了一个功能,手机只接通讯录的电话,甚至还可以拒绝任何陌生电话,但是可以接收短信。用户有什么建议,我们马上会接受。小米每个星期出一个新版本,过去五年时间,已经出了两三百个新版本。这样,用户就觉得他参与进来了,甚至会和同学、朋友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