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梵蒂冈图书馆藏中国传统古籍善本总目提要
			》
 售價:HK$ 
			82.5
 
  《 
			外国考古学研究译丛——国家与文明的起源:文化演进的过程(精装版)
			》
 售價:HK$ 
			140.8
 
  《 
			身体,图像与艺术史
			》
 售價:HK$ 
			96.8
 
  《 
			金石万象 梅庵书学    李瑞清   吴守峰
			》
 售價:HK$ 
			327.8
 
  《 
			脑结构MRI连续层次解剖学
			》
 售價:HK$ 
			162.8
 
  《 
			古琴之美·2026(可读、可听、可学、可赏的“立体化”文化日历;专注于古琴文化的鉴赏日历)
			》
 售價:HK$ 
			107.8
 
  《 
			财之道丛书·贪婪的游戏:金融投机100年
			》
 售價:HK$ 
			74.8
 
  《 
			算力崛起:重塑未来经济与社会
			》
 售價:HK$ 
			76.8
 
 
 | 
         
          | 編輯推薦: |   
          | 本书由著名的中国文化书院组织编写,内容涵盖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和层级,涉及文学、历史、艺术、科学、民俗等多个领域,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用较少的篇幅,使广大读者对中国历史文化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对中国精神和中国风格有较为深切的感受。 
 丛书的作者均为国内知名专家,有的是学界泰斗,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他们的思想视野、学术底蕴和大家手笔,保证了丛书的学术品质和精神品格。
 |  
         
          | 內容簡介: |   
          | 本书通过统一的纪传体裁,完整、系统地记录了中国上起黄帝下至明朝崇祯年间的历史流程,全面展现了各个历史时期王朝家族、官僚体制、农业科学、手工经济、文化律法、税收制度等方方面面的情况,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文明百科全书。 |  
         
          | 關於作者: |   
          | 徐梓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有中国传统教育启蒙教育、家庭教育、古代书院、科举制度,历史文献学目录学、学术史、传统训诲劝诫文献,历史教学,史学理论。 |  
         
          | 目錄: |   
          | 总序 一、《二十四史》的形成
 二、《二十四史》的体例
 三、《二十四史》各史简介
 《史记》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晋书》
 《宋书》
 《南齐书》
 《梁书》、《陈书》
 《魏书》
 《北齐书》
 《周书》
 《隋书》
 《南史》、《北史》
 《旧唐书》
 《新唐书》
 《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
 《宋史》、《辽史》、《金史》
 《元史》
 《明史》
 四、《二十四史》的意义与价值
 五、《二十四史》的版本
 出版后记
 |  
         
          | 內容試閱: |   
          | 《二十四史》的撰著,从汉武帝太初时到清乾隆之初,整个编纂过程长达一千八百多年。其间,我国一代又一代优秀的史学家,乃至整个知识界,甚至可以说全社会,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那道长城的修筑事业。 
 的确,《二十四史》的署名者是屈指可数的,除《新唐书》的署名是欧阳修、宋祁两人之外,其他二十三史都仅署有一人而已。但这并不意味着仅是这二十多人的功绩。恰恰相反,自唐以后,大多数的署名者都不及一些未署名者的作用大。如《旧唐书》独署刘昫,实际上他不仅没有执笔撰写,而且也未做监修综理之事,被人们认为是“由不虞之誉而得尸名千古”。又如《明史》署名张廷玉,实际上,他对《明史》的贡献,并不及徐元文和王鸿绪,更不及万斯同。正史在唐以前由私人撰著,也并不是成于一人之手。如《汉书》,除了班固之外,班彪、班昭和马续也有一份功劳。即使鼎鼎大名的《史记》,固然是司马迁天才的创造,但也有司马谈授命在前,又有褚少孙续补在后。这也就是说,几乎我国所有最杰出的史学家都参与了《二十四史》的工作。
 
 在唐以前私人撰述正史的时代,大多数的正史都非只一家,所谓“十家《后汉书》”、“十八家《晋书》”的说法尚且不能包罗殆尽。某一家最后得以列为正史,无一例外地都是因为吸取了众家优点和长处的结果。唐以后正史官修,这套史书的修撰更是集中了整个史学界乃至全部知识界的力量。元修宋、辽、金史,如何处理这三史的关系问题,当时知识界就有过一场持续甚久的大讨论。清修《明史》,作为清初三大家的黄宗羲和顾炎武虽没有参与其事,但黄宗羲支持自己的学生万斯同北上,并将自己所收集的史料送给了他。顾炎武则通过作为监修和总裁的两位外甥徐乾学和徐元文及自己的学生潘耒对《明史》的修纂发生着影响。
 
 如果放宽考查的视界,那么我们还可以说《二十四史》的修纂并不只是几十位史学家乃至知识界的事,而关系到全社会。“人君观史,宰相监修。”为了把修史工作纳入为政权服务的轨道,朝廷往往是这项工作最热心的倡导者和组织者。修史之初,大规模的征集史料的工作,也往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甚至具体的修纂事宜,除了总裁和修纂官之外,上则有监理,下更有提调、收掌、缮写、校对和监造人等。另外,正史的修撰备受人们的关心,如宋祁带着《新唐书》到成都知府任刊修时,每晚宴罢盥毕,便垂帘燃烛,从事撰著,“远近观者皆知尚书修《唐书》矣”。宋祁一盏灯下的写作,之所以具有某种神圣的意义,就在于他所写的不是一般的史书,而是正史。在士子学人中,更是以参与写作为荣,至于官僚阶层,则留意着已写定的史书对自己祖先的评议,更关心着后来的正史对于自身的记载。因而,《二十四史》倾注了全社会的关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