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现代战略家军事史:1861年以来美国的主要战争
			》
 售價:HK$ 
			107.8
 
  《 
			智能工业机器人技术(刘永奎)
			》
 售價:HK$ 
			64.9
 
  《 
			中国世界遗产全书·大美中国篇+最美非遗篇(全2册 精装典藏版)
			》
 售價:HK$ 
			798.0
 
  《 
			“欧洲之心”人文视角下的捷克国别研究
			》
 售價:HK$ 
			107.8
 
  《 
			书立方 中国文化常识口袋文库 礼盒装共30册
			》
 售價:HK$ 
			330.0
 
  《 
			突破平面Photoshop 2025设计与制作剖析
			》
 售價:HK$ 
			75.9
 
  《 
			如果未来可以被编辑 关于基因编辑的技术、哲学和艺术悖论
			》
 售價:HK$ 
			64.9
 
  《 
			数字芯片后端设计基础与实践(微课版)
			》
 售價:HK$ 
			65.8
 
 
 | 
         
          | 內容簡介: |   
          | 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的整体 社会—知识制度发生了断裂性转型。而中国的现代建 筑学科,正是在这个过程中随着中国社会和建筑的现 代化过程而发生的。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讨论建筑的 话语以及关于建筑的观念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王凯编著的这本《现代中国建筑话语的发生》将 建筑话语的转变放入宏观社会文化背景中,通过引入 的语言史、社会史、观念史结合的“话语研究”的方 法,注重具体的文本分析与宏观社会背景的分析相结 合、外来影响与本土建筑文化内在转变的结合,并将 结构性转变作为关注的焦点,从建筑话语的社会性发 生机制、话题内容的演变、话语主体的文化转型和话 语现象分析等几个方面,对公共期刊和专业文献中建 筑话语的演变进行描述和分析。
 本书试图论证,现代建筑话语的发生与一系列的 社会转变密切相关。在社会的剧烈变迁背景下,中国 社会知识制度中的建筑知识逐渐由传统社会下层工匠 的工作转变成社会改革和国家建设的中心任务之一, 进而得到主流知识阶层的关心和参与;现代学科制度 体系的建立,使得建筑学知识得以从传统的与礼仪制 度相关的制造知识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知识分类,近 代的工程和建筑学教育的出现,更使之成为新的教育 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晚清公共媒体的出现和现代 出版业的逐步发展,为建筑话语建构了新的传播交流 平台,为建筑学知识和观念的普及化和大众化提供了 舞台;从西方留学归来的几代工程师—建筑师,实现 了建筑业和建筑学科的“自立”,新的职业社会身份 与新主体建构运作互为因果,为建筑话语的丰富性提 供了历史性的动力和机会。
 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国近代的新建筑话语,通过 话语形式上和建筑观念上的嬗变,在20世纪30年代形 成了与中国传统营造话语完全不同的现代话语形态, 初步完成了建筑话语的现代转型,为建筑学科的建立 和进一步发展确立了知识和话语基础,为建筑学的发 展和更新提供了最初的话语平台和学科知识结构,开 始了中国的现代的建筑学发展的历程。
 |  
         
          | 關於作者: |   
          | 王凯,2010年获同济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所,主要从事近现代中国建筑观念史和现代西方建筑历史与理论的研究工作,同时参与建筑历史理论与评论的教学与研究。2012年与本书向题的博士论文获“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奖。 |  
         
          | 目錄: |   
          | 丛书前言 序
 本书摘要
 一  绪论
 1.1 “话语”中的建筑:近代建筑思想研究的“话语”视角
 1.1.1 “话语”作为方法和视角
 1.1.2 建筑话语与近代建筑观念的演变
 1.2 作为历史过程的“发生”与“现代转型”
 1.2  1“中国现代性”问题与中国建筑话语转型
 1.2.2 “发生”:现代转型的开端
 1.3 研究背景、目标与本书内容结构
 二 “建筑”作为公共话语的出现
 2.1 “内”与“外”:西方技术一文化冲击与建筑体系剧变
 2.2 建筑在知识体系分类中地位的变迁
 2.2.1 传统中国知识体系中的“工程”与“建筑”
 2.2.2 从“经世致用”到“中体西用”:晚清新学兴起与“工程”地位的变迁
 2.2.3 学术分科与知识分类转变中的“工程”与“建筑”
 2.2.4 近代辞典/百科全书中的“建筑”
 2.3 “建筑”在公共话语中的出现
 2.3.1 公共报刊话语中“建筑”的出现
 2.3.2 建筑类专业期刊的出现和分化
 2.3.3 “建筑”话语的增长及其成因
 2.3.4 量变:从边缘到中心
 2.3.5 涵变:域外建筑话语的引介和建筑教育
 2.4 本章小结:现代“建筑”话语的出现
 三 公共话语中的“建筑”——话题演变与建筑观念的变迁
 3.1 公共建筑话题的演变与建筑观念的变迁
 3.1.1 1900以前:风水,卫生,新闻,猎奇
 3.1.2 20世纪初:技术,材料,进步,工程
 3.1.3 20世纪10年代:居室工业,城市计划,工程,技术,建筑历史
 3.1.4 20世纪20年代:建筑师,建筑艺术,建筑历史,中国建筑
 3.1.5 20世纪30年代:建筑学,民族性,科学,艺术,现代
 3.2 中西交流与现代性的孕育(1840~1900年):晚清公共媒体中的建筑话语
 3.2.1 描述、叙事与体验
 3.2.2 “水晶宫”和新闻、猎奇
 3.2.3 民间建造程式、“风水”与《鲁班经》
 3.3 “风水”、“卫生”与科学观念的建立(1870—1910年)
 3.3.1 晚清传教士“格致”期刊与科技启蒙
 3.3.2 “风水”与“卫生”:建筑科学观念的建立
 3.3.3 《建筑新法》与建筑科学新观念
 3.4 “建筑”成为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工程、建设话语的兴起(1870~1925年)
 3.4.1 “工程”和“建筑”成为大问题——从洋务运动到1910年
 3.4.2 都市计划与居室工业——1910~1925年
 3.4.3 从《建筑图案》和《实用建筑学》看“设计”内容的变化
 3.4.4 “图案”:早期“打样”师的工作内容
 3.4.5 工程图学在近代的兴起
 3.4.6 “图案”与结构计算
 3.5 “艺术性”、“民族性”到“建筑意”:建筑、工程的分离(1920~1937年)
 3.5.1 “建筑是美术”
 3.5.2 建筑作为“民族性”的表征
 3.5.3 “经典理论”的形成与“建筑意”:建筑学科独立性的端倪
 3.6 本章小结:话语演变与现代“建筑”观念的形成
 四 现代建筑话语主体的文化身份
 4.1 传统话语主体的二元结构与“写作者”的文化身份
 4.1.1 《营造法式》与官方营造文献
 4.1.2 《鲁班经》与民间营造文献
 4.1.3 《园冶》与造园类文献
 4.1.4 “写作者”的文化身份
 4.2 “建筑师”:一种现代社会身份在公共话语中的出现
 4.2.1 从工匠到建筑师:土木工程师与建筑师的出现
 4.2.2 从“鲁班殿”到“建筑学会”:工程—建筑现代专业团体的出现与“建筑话语共同体”
 4.2.3 公共话语中的“建筑师”:建筑师、工程师的分离与社会身份的确立
 4.3 古今—中西—士匠之间:近代中国建筑知识人的知识结构和身份认同
 4.3.1 从“士”、“工”到专业知识分子——近代专业知识分子的出现
 4.3.2 “建筑师”话语与“中西之间”的身份认同
 4.3.3 近代中国建筑师的个人话语与知识结构
 4.4 本章小结:建筑话语特征与话语主体的转型
 五 建筑话语“现代性”的建构——关于四种现代建筑话语现象的分析
 5.1 新术语与学科:术语引入、统一与传统术语的转化
 5.1.1 晚清新词语引入的文化意义
 5.1.2 “科学名词审查”与工程术语统一
 5.1.3 建筑术语的引入与传统营造术语的整理
 5.1.4 从“三份术语词表”看学科的现代分化
 5.2 “西方”与“新”:时空观念与典范转移
 5.2.1 “古今之辨”——作为价值的“进步”观念
 5.2.2 从“华夷”到“西方”——建筑话语中的“西方”
 5.2.3 “西方”=“新”?——“典范”的转移
 5.3 “中国建筑”的发明:传统重构与建筑史写作
 5.3.1 “中国建筑”观念的产生
 5.3.2 “中国建筑”的形象变迁
 5.3.3 “中国建筑史”:历史写作与设计实践
 5.4 被译介的“现代”:  “卫生”与“现代建筑”的中国论述
 5.4.1 “卫生”成为一种话语现象
 5.4.2 “现代”与“卫生”
 5.4.3 被译介的“现代建筑”:话语旅行与意涵转移
 5.4.4 “卫生”与“现代”的中国性
 5.5 本章小结:中国建筑话语的“现代性”
 六 结语:何谓“现代”的中国建筑话语?
 6.1 中国建筑话语的“现代转型”
 6.2 现代中国建筑话语的特征
 6.2.1 公共性
 6.2.2 学科性
 6.2.3 现代性
 6.3 起点:20世纪的建筑话语发展
 附录
 附录1 关键词研究:意涵与关联域的演变
 附1.1 建筑:居宅—营造—建筑
 附1.2 建筑师:打样—工程师—建筑师
 附1.3 式样:式样/样式—风格
 附1.4 设计:意匠—打样/图案-设计
 附录2 重要文献、事件对照年表(1857~1937年)
 附录3 近代公共报刊中重要建筑文献列表(1857~1937年)
 附录4 晚清以来近代百科全书、辞书中的建筑词条
 图片索引
 参考文献
 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