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财之道丛书·贪婪的游戏:金融投机100年
			》 
			 售價:HK$ 
			74.8
			 
			 
	
			  
			《 
			算力崛起:重塑未来经济与社会
			》 
			 售價:HK$ 
			76.8
			 
			 
	
			  
			《 
			敦煌壁画?纹样
			》 
			 售價:HK$ 
			151.8
			 
			 
	
			  
			《 
			丑的美学:一部跨越两个世纪的美学沉思录
			》 
			 售價:HK$ 
			140.8
			 
			 
	
			  
			《 
			智圆行方――燕京医学名家处方手迹藏臻
			》 
			 售價:HK$ 
			437.8
			 
			 
	
			  
			《 
			大设计师威廉·莫里斯
			》 
			 售價:HK$ 
			151.8
			 
			 
	
			  
			《 
			新宏观经济学 来自后凯恩斯主义-老制度主义-马克思主义传统的第一本宏观经济学教科书
			》 
			 售價:HK$ 
			283.8
			 
			 
	
			  
			《 
			《山海经》的博物世界:植物(刷边特装版)博物岛系列 探寻上古草木之美纵览山川博物大观
			》 
			 售價:HK$ 
			281.6
			 
			 
	
 
       | 
     
      
      
         
          | 編輯推薦: | 
         
         
          |  
            本书立足我军信息管理发展需要,聚焦强军目标,坚持理论与实践、现实与发展、技术与管理、问题与对策相结合,对信息化条下军队信息管理建设与发展进行了探索,提出了有益的理论见解和实践对策,对于指导我军信息管理实践具有现实意义。
           | 
         
       
      
      
      
      
         
          | 內容簡介: | 
         
         
          |  
            本书是以第三届军事信息管理理论与实践(2013年)研讨会论文为基础编辑而成的研究成果,书中收录的论文按内容侧重不同分为“军队信息资源管理”“军事情报管理”“军队图书与档案管理”“军队政治工作信息管理和政治工作信息化”四个部分。
           | 
         
       
      
      
      
         
          | 關於作者: | 
         
         
          |  
            林平忠,上海人,1961年出生,1976年入伍,1984年入党,本科学历,大校军衔,现任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是空军优秀青年荣誉获得者。主要研究方向:军队政工信息化、军事信息管理、图书情报学。谈志兴,南京政治学院军事信息管理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63年出生,江苏武进人,获得军队院校育才奖金奖,3次荣立三等功。获“中国图书奖”、“中国人民解放军图书奖”1项,全军军事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全军政治理论研究优秀成果特别奖、二、三等奖各1项,军队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总政院校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对军队政治工作学国家重点学科、军事信息学、军队指挥学学科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 
         
       
      
      
      
      
         
          | 目錄: 
           | 
         
         
           
            第一部分 军队信息资源管理
 军事信息资源战斗力标准及其效能转化研究 林平忠3
 军队政治干部信息化素质院校培养工程研究 谈志兴22
 初论军事信息学理论体系与学科体系构建 沈树章 孟宝宏 周 正27
 对加强军事信息管理基础理论研究思考 张德勤 连增水32
 军队政治工作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与实践综述 周  军 韩建新37
 试述基于作战训练信息需求的基础数据工程建设 李 洁 陈 围46
 信息感知——夺取战场信息优势的前提与先导 南建设 梁德文51
 试析军队信息安全保密管理体系作用及框架构建 陈 前 赵立国61
 试析军队信息安全保密管理 严雪林66
 基于RFID的涉密载体智能管理系统的设计 唐德合73
 信息化条件下军事信息资源优势建设初探 黄厚毅81
 试论“大数据”背景下作战指挥数据保障制度建设 张 强 张宏军88
 构建领域信息生态系统的认识与思考 刘东红 刘必欣 许京奕93
 武器装备体系结构的模型驱动需求跟踪方法研究 李 龙99
 谈军网信息资源整合 于成志 程可军109
 加强部队武器装备信息资源末端管理的思考 张瑞丽 李树兵 霍延英115
 军网信息发布管理对策研究 侯 辉120
 加强军队档案资源建设的思考 宋传富125
 增强档案资源体系建设 为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提供可靠信息保障 王希章131
 加强“三个体系”建设 构建服务型军队档案馆 段振波 胡晓鹏 王红玲135
 军队任职教育院校读者信息资源需求调查分析 于 青  吴 华 杨 清等141
 浅析基于信息系统的院校教学信息管理建设 王九一 冉玉祥154
 基层政治指导员任职教育信息服务保障机制的建立 章春野160
 从CALIS看军队院校资源保障系统建设 张傅茵168
 着眼军队院校调整改革 推进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 孙文韬175
 从“将帅文库”建设看军校图书馆特色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 李 莉180
 数字环境下个人学术信息管理的困境与对策 包冬梅187
 云计算环境下的政治工作信息资源建设 朱建华195
 军事知识服务平台设计与实现 吴 华 施 波 于 青等201
 云计算环境下的海量数据挖掘研究 严 骏213
 语义搜索引擎技术研究 郭晓云222
 美军首席信息官信息素质培训研究及其启示 李佳根232
 第二部分 军事情报管理
 对我国情报学研究中三个重要问题的反思 包昌火243
 面向信息化战争的军事情报学学科创新与人才培养工程 葛 敏247
 试论决策情报思维品质及其培养 朱丹君 张 燕254
 公开源情报研究综述 董 尹 赵小康259
 浅析信息化条件下军事情报欺骗的新形式 夏婷婷269
 试论新媒体公开军事情报的搜集 王 昊274
 美国“以目标为中心”的情报分析流程研究 吴素彬 陈 云 王科选 党战军280
 浅议目标中心战中情报共享问题 印 鹏289
 计算实验方法及其在情报学中的应用 朱庆华 刘 璇 沈 超 吴克文295
 浅析非战争军事行动情报保障机制建设 徐 凯306
 浅谈军队任职教育院校图书馆情报信息服务 刘琰明310
 浅析任职教育下军校图书馆情报服务的转型之策 史 飞317
 网络海量信息环境下的情报方法体系研究 化柏林323
 网络军事舆情研究的思维、技术与机制 刘 轶333
 军事网络舆情分析监控系统的实现研究 吕国瑛 刘 剑 孙 迦337
 论部队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的构建与运行 程逸云344
 “微时代”互联网涉军微博管理的难点与对策 方世敏349
 现代网络环境下参考咨询服务的变化及举措 孙 尧355
 浅析信息化条件下战斗力生成模式 万 铖359
 第三部分 军队图书与档案管理
 信息技术发展背景下的军队档案信息化 周丽娜 程 昊367
 保密档案室地位与作用的再认识 薛匡勇372
 关于军队电子文件管理评估的思考 杨安莲376
 完善军队档案法规体系初探 刘冰一383
 新时期军队档案馆功能拓展研究 冯小庆 熊灿兵 梁 兵390
 档案工作与先进军事文化建设 黄志文 巩春兰397
 从机制建设看军队档案馆的发展 邹玉勤 黄力红403
 高校图书馆科研服务平台的构建 张圣栋 刘春林408
 浅议图书馆2.0背景下的军队院校图书馆建设 王永峰 孙 立 魏 昕416
 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之我见 李光助423
 军校图书馆建设研究计量分析 曹 兵428
 浅议全媒体时代军校图书馆馆办刊物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楼 钧436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军队档案网站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陈晓晖 赵 屹443
 现阶段军队文书档案鉴定工作进展策略研究 吴剑梅452
 军队数字声像档案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张 茜458
 电子档案全文加密安全保护研究 张 健463
 基于RFID管理系统的军校图书馆安全管理 余 琴471
 缩微摄影技术在军队重要档案异质异地备份中的应用研究 范 韫475
 试析本体理论在专题档案信息保护中的应用 王兰成  黄永勤481
 基于专题的轻便型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 陈 洋490
 可信计算技术助力档案远程利用服务 程 磊 曾 刚 张文友501
 军队档案利用服务创新发展研究 朱 虹507
 中外档案利用的差异及对我军档案工作的启示 李 滨 杜长安512
 美军档案法规体系建设的特点 周胜利518
 实行精细化管理 提升图书馆信息服务水平 刘占红 关瑞强  赵建玲527
 图书馆的数据关联与关联数据化初探 王景侠533
 飞行院校图书馆服务保障模式创新之探讨 刘晓林542
           | 
         
       
      
      
      
         
          | 內容試閱: 
           | 
         
         
           
            新军事变革是军事形态各构成要素逐步信息化的过程,其根本目的是要促进信息资源向信息效能的转化,并合成为有效的军事战斗力。军事信息资源战斗力标准具体表现为作战双方以抢占信息空间和争夺信息资源为主要形式的实体与虚拟相交融的信息作战能力。由此可见,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关键是要全面实现军事的信息化,即在军事领域中广泛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装备,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军事信息资源,促进军事信息技术和军事信息资源的高效融合,全面提升军事信息资源的战斗力效能。所谓军事信息资源的战斗力标准,就是指军事信息资源对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的进程与质量上所产生的作用效果。军事信息资源向战斗力效能转化的主渠道往往是要通过增强信息化条件下部队的决策指挥、作战机动、联合协同、情报支援、信息攻防等多个作战环节的能力并与战斗力各个要素及其合成进行有效对接、融合和转化来实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信息制权效能的战斗力转化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明确指出,"战斗力,亦称作战能力。武装力量遂行作战任务的能力"。 "战斗力的因素包括:人员的政治素质、军事素养和武器装备、物质保障" 等精神因素、物质因素和结构因素的综合。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能力更多地取决于信息能力和信息作战能力,即形成杀伤力、机动力、防护力、信息力、指挥控制力、保障力等作战能力的信息化程度。以快速反映、精确打击、信息攻防、态势感知、指挥决策、精确保障等为主要标志的信息能力和信息作战能力,不仅成为现代战斗力新的构成因素和重要指标,而且在现代战斗力生成中起着主导作用并牵引战斗力生成模式的全面转型。当前,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将成为信息化条件下信息作战能力的基本形态,表现为以军事信息系统为纽带和支撑,通过有效转化军事信息资源的战斗力效能,将实时感知、高效指控、精确打击、快速机动、全维防护、综合保障等作战能力集成于一体,形成具有倍增效应的体系化作战能力。 其结果是:武器系统的效能,主要取决于信息系统的效能;战场控制权的争夺,主要取决于"制信息权"的归属;作战能力的不对称,主要表现为信息能力的不对称。由此可见,信息化战争的战斗力效能越来越取决于军事信息资源战斗力效能的转化能力和实际转化程度。因此,信息作战能力不仅成为指挥、控制、通信、情报、火力等作战要素提高效能的倍增器,而且成为可直接对敌方作战系统实施高效破坏的作战手段,成为信息化条件下军队战斗力生成最为核心的主导因素。一方面,先进的信息技术增强了战场感知控制的能力,提高了指挥决策的准确性。现代信息技术在作战领域的优先应用,实现了指挥员全面掌握战场和对手的信息并形成相对优势的共同愿望。另一方面,先进的信息技术极大地丰富了作战手段和形态,大大增强了拓展作战空间的能力。随着作战行动对军事信息系统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制信息权"的争夺越来越激烈,作战样式也越来越多,从最初的电子战到网络战、心理战、舆论战、法律战,不断推出全新的作战样式。这些作战样式,创造了建立在信息资源效能转化优势基础上所形成的"非接触作战"能力和"软杀伤"能力等新型的作战模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