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日本新中产阶级:东京近郊的工薪职员及他们的家庭(看日本系列)
			》
 售價:HK$ 
			96.8
 
  《 
			图说航天科学与技术
			》
 售價:HK$ 
			107.8
 
  《 
			北派2:西夏梵音(网络原名《北派盗墓笔记》)
			》
 售價:HK$ 
			52.8
 
  《 
			当代中国经济讲义
			》
 售價:HK$ 
			151.8
 
  《 
			40堂生死课
			》
 售價:HK$ 
			63.8
 
  《 
			日本第一:对美国的启示(看日本系列)
			》
 售價:HK$ 
			61.6
 
  《 
			砂与海之歌纪念画集
			》
 售價:HK$ 
			107.8
 
  《 
			大学问·月照崇徽:章献刘后与宋真仁之际政治
			》
 售價:HK$ 
			107.8
 
 
 | 
         
          | 編輯推薦: |   
          | 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是有当代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城市化问题。它的本质是中国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与城乡的统筹发展。本书以农民工的权益保护为核心,将农民工市民化的关键归纳、总结为农民工的权益保护问题;以此为切入点,将农民工的权益保护问题分为企业方面(二元的劳动力市场)与政府方面(户籍制度与城乡二元体制);以改进的“两阶段”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为理论基础,通过博弈分析与计量分析,总结出13种博弈均衡和9个计量模型。得出的结论是:逐渐破除以公共服务为核心内容的城乡二元体制,以提高农民工收入、减小城乡差距为目标,并辅以配套的制度建设与政府职能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护农民工权益,促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  
         
          | 內容簡介: |   
          | 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是有当代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城市化问题。它的本质是中国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与城乡的统筹发展。本书以农民工的权益保护为核心,将农民工市民化的关键归纳、总结为农民工的权益保护问题;以此为切入点,将农民工的权益保护问题分为企业方面(二元的劳动力市场)与政府方面(户籍制度与城乡二元体制);以改进的“两阶段”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为理论基础,通过博弈分析与计量分析,总结出13种博弈均衡和9个计量模型。得出的结论是:逐渐破除以公共服务为核心内容的城乡二元体制,以提高农民工收入、减小城乡差距为目标,并辅以配套的制度建设与政府职能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护农民工权益,促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  
         
          | 關於作者: |   
          | 朱劲松,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博士后,湖北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  
         
          | 目錄: |   
          | 目录 第一章导论1
 第一节当代中国农民工概述与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提出1
 第二节权益保护与农民工市民化:本书研究的视角10
 第三节本书的写作思路18
 第四节本书的创新及不足20
 第二章农民工市民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综述22
 第一节农民工市民化的意义22
 第二节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因素28
 第三节农民工市民化的意愿研究44
 第四节国内农民工市民化实证比较研究46
 第五节国外城市化、农民农民工市民化历程及其对我国的启示52
 第三章权益保护与农民工市民化:基于企业与政府的研究57
 第一节企业:分割的二元劳动力市场57
 第二节政府:户籍制度与城乡二元分割64
 第三节小结:城乡二元体制下的农民工权益保护的缺失74
 第四章农民工市民化的“两阶段”转移理论83
 第一节二元经济与分割的劳动力市场83
 第二节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与中国城市化的实践86
 第三节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改进:理论研究述评88
 第四节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两阶段”转移理论:一个改进的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91
 第五章农民工、市民与政府——基于博弈论的农民工
 权益保护研究99
 第一节基于博弈论的农民工市民化研究文献述评99
 第二节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博弈主体与假设前提103
 第三节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博弈分析104
 第四节博弈分析结论:理解均衡的实现与组合政策的应用110
 第六章收入分配与农民工权益保护的实证计量研究115
 第一节计量分析目的与数据准备115
 第二节数据分析122
 第三节计量分析小结:经济学理论解释与政策导向146
 第七章农民工市民化的对策研究:权益保护与社会共赢151
 第一节确立社会公正理念151
 第二节完善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法制建设152
 第三节转变政府职能,促进社会公正155
 第四节加快第二、三产业发展,扩大城市非农就业容量157
 第五节破除户籍制度,扫清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制度障碍158
 第六节农民工住房问题的解决169
 第七节加强农民工自身素质建设170
 第八节加强农民工的自组织建设,维护自身权益172
 第九节破除既得利益,保护农民工正当权益174
 第十节结语:政府作为、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农民工权益保护176
 致谢177
 参考文献17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