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经纬度丛书·三国关键之战:决定历史走向的13场战役
			》
 售價:HK$ 
			74.8
 
  《 
			动物结构与造型图谱 骨骼×肌肉×立体造型×生活百态
			》
 售價:HK$ 
			98.8
 
  《 
			救命有术
			》
 售價:HK$ 
			74.8
 
  《 
			中国历代图书总目·哲学卷(全20册)
			》
 售價:HK$ 
			2200.0
 
  《 
			RNA时代(诺奖得主解密RNA分子如何创造生命的新奇迹)
			》
 售價:HK$ 
			86.9
 
  《 
			无论在哪儿都是生活(中国好书奖、老舍散文奖、冰心散文奖、人民文学奖特别奖得主肖复兴新作)
			》
 售價:HK$ 
			52.8
 
  《 
			隋唐与东亚
			》
 售價:HK$ 
			63.8
 
  《 
			理解集(1930-1954)(阿伦特作品集)
			》
 售價:HK$ 
			118.8
 
 
 | 
         
          | 內容簡介: |   
          | 《现代汉诗的眼光--谈论新诗的一种方法》是作者荣光启继《“现代汉诗”的发生:晚清至五四》之后,又一部以“现代汉诗”为题的诗论著作。如果说第一部是在理论上探讨“新诗”作为一种“现代汉诗 ”是如何发生的这一问题,那么,本书则是以“现代汉诗”的眼光,来看待新诗的历史来源、文体特性及一些当代现象的批评实践。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在面对20世纪中国诗歌的问题时,本书力求紧紧抓住“现代”(现代人的经验)、“汉语”(现代中国的语言)、“诗歌”(一种文类特殊的形式要求)三个要素,强调“经验”、“语言”和“形式”三者之间互动及其中的诗意生成;这种方法重视诗歌的语言构成和形式特征、重视一种诗歌形态的生成(而不是成就与功用);对世间爱从经验(思想、文化、精神、生命……)等方面谈论诗歌的“诗学”,这种方法愿作为一种补充。
 在理论的意义上,愿给人带来在新诗批评范式上新的认识;而在诗歌的写作与阅读的实践上,本书愿提供一些看问题的角度。
 |  
         
          | 目錄: |   
          | 导言 诗歌本体的谈论 第一章 基本理论 经验、语言与形式的互动生成果效:评价新诗的“标准”
 一 辨析:“标准”与“尺度”
 二 当代诗歌:本体认识无“标准”
 三 “现代汉诗”:对新诗的一种谈论方式
 四 深度个体言说:经验的尺度
 五 对“现代汉语”的自觉:语言的尺度
 六 诗之本体的意识:形式的尺度
 七 当下汉语诗坛的状况
 八 当代汉语诗歌写作的“自由”与限度
 第二章 从“新诗”到“现代汉诗”:王光明的诗歌批评之旅
 一 批评的起点:“面向新诗的问题”
 二 本体话语:中国现代诗的“艰难的指向”
 三 批评的转型:“从基本问题出发”
 四 本体反思:从“新诗”到“现代汉诗”
 五 建构现代汉语诗歌的本体话语——《现代汉诗的百年演变》之意义
 第三章 “经验、语言与形式的互动”与新诗的发生一:晚清诗歌的内在矛盾
 一 黄遵宪的《今别离》
 二 彰显矛盾的诗歌写作
 三 汉语言说方式的“维新”
 第四章 “经验、语言与形式的互动”与新诗的发生二:从“白话诗”到“新诗”
 一 经验对古典诗歌形式美学的冲决
 二 “自古成功在尝试”
 三 《女神》的独特句法
 第五章 涅槃凤凰的今朝:“经验”的迷思一
 一 对当代诗的不同评价
 二 “失范”与寻求“标准”
 三 季羡林评新诗
 四 “单翅鸟”如何能飞?
 第六章 “底层写作”与写作的“道德”:“经验”的迷思二
 一 “打工诗歌”引发的问题
 二 什么是文学的“底层”?
 三 当代诗歌写作和阅读上的道德化倾向
 四 什么是写作的“道德”?
 第七章 女性经验与诗歌写作:关于诗人阿毛
 一 “女人辞典”:“创痛的经验”
 二 “午夜的诗人”:性别超越与写作焦虑上
 三 “午夜的诗人”:性别超越与写作焦虑下
 四 “午夜的私语”:以女性经验想象世界
 第八章 从语言本身入手更新汉语言说方式:任洪渊诗的意义与问题
 一 “在语言中改变世界”
 二 “生命只是今天”
 三 诗与“诗学”的纠缠
 四 尚未“展开”的诗歌
 第九章 汉语的“美声”唱法:张执浩与当代诗的语言
 一 不能“终结”的“爱”
 二 “美”与“苦于赞美”
 三 有限个体的艰难歌唱
 四 汉语在词根处的敞开
 第十章 形式意识的自觉:闻一多诗歌写作的意义
 一 作为诗人的闻一多
 二 早期新诗的“形式”建设
 三 “形式”产生的意味
 四 “形式”意识的当下匮乏
 五 汉语诗人的“形式”探索
 第十一章 一个典范性的文本:闻一多《死水》集的意义
 一 “困难”的写作
 二 哪些“困难”?
 三 如何“克服”?
 四 得何“喜悦”?
 第十二章 “放不下形式的问题”:新诗的重要“传统”
 一 “传统”的意思
 二 “新诗本身也已经是一个传统”
 三 “放不下形式的问题”
 四 节奏是诗歌的灵魂
 五 新诗“自己的传统”之于当下的意义
 第十三章 不确定的“现实”:现代汉诗写作与阅读的难度
 一 “现实”:不同的理解
 二 “现实”:不同的态度
 三 “反诗歌”:以想象为“现实”
 四 重新理解“诗和现实”的关系
 第十四章 诗本体的忽略:一个当代诗命名的问题
 一 “中间代”:问题的提出
 二 诗歌命名的“历史”情结
 三 “新”诗逻辑的推论实践
 四 “非代性”和个人化的写作
 五 “中生代”:一个可能的命名
 第十五章 “典律”建构:沈奇的现代汉诗“诗学”
 一 “诗学”:批评话语背后的忧心
 二 “典律”:现代汉诗的本体想望
 三 “简约”:汉语诗歌的“正根”?
 四 现代汉语:能否回到古典形态?
 五 “本体”探寻:在经验与形式之间
 第十六章 “汉语诗学”、“中国诗学”与“现代汉诗”:新诗批评中的“本体反思”话语
 一 郑敏“汉语诗学”的理论来源
 二 郑敏诗学对“新诗”的启示
 三 郑敏诗学带来的问题
 四 叶维廉“中国诗学”的西方资源与中国本位
 五 中国诗的语言策略与美学效果
 六 叶维廉对“新诗”的批评与建议
 七 郑敏、叶维廉诗学的共通性及问题
 八 一种参照:“现代汉诗”的眼光
 余论 我们如何认识新诗?
 一 对新诗的理解
 二 新诗的来源
 三 新诗的目标
 四 新诗的问题
 五 新诗的未来
 附录一 汉诗写作的精魂:台湾当代诗
 附录二 诗能干的事:影响一个民族的语言和感受性
 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