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索恩丛书·马克斯·韦伯:跨越时代的人生
			》
 售價:HK$ 
			108.9
 
  《 
			无路之路
			》
 售價:HK$ 
			65.8
 
  《 
			棒针编织阿兰花样背心马甲
			》
 售價:HK$ 
			65.8
 
  《 
			大明300年 推演关键性事件 锁定冲突 重构大明300年棋局 剖析帝国兴亡的核心规则
			》
 售價:HK$ 
			74.8
 
  《 
			时刻人文·西汉官吏的选任与迁转(郡县起,三公终,揭示西汉两百年官吏迁转的制度逻辑)
			》
 售價:HK$ 
			129.8
 
  《 
			陵迟:鲁国的困境与抗争 精装
			》
 售價:HK$ 
			96.8
 
  《 
			梁启超:维新1873—1898
			》
 售價:HK$ 
			96.8
 
  《 
			黑格尔世界史哲学疏证:自由诸形态论(刘小枫主编;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
			》
 售價:HK$ 
			96.8
 
 
 | 
         
          | 編輯推薦: |   
          | 作者舍弃了传统的以权谋思想和国家主义为出发点的历史叙述角度,用独特的呈现方式,尝试以一个个王朝末世为截面,重新审视历史,想象其发展的另一种可能,也为读者反思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拓展了富有张力的遐想空间。然而,在这些别开生面的叙述角度与方式的背后,却是作者深沉的中国文人的家国情怀与忧患意识——追问历史末世,也是为了追求国之永恒。 本书为作者系列长篇历史随笔“王朝三部曲”之二。
 |  
         
          | 內容簡介: |   
          | 本书以新颖的视角、慢镜头加特写的倒叙方式梳理、再现并深刻剖析了中国历史上12个王朝末世的最后十年,对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生等诸多方面进行了细致考究,并探讨了它们覆灭前的另外一种可能。认为这些末世都跳不出“忽而勃兴忽而衰”的周期轮回,但又千百年来无可避免地不断重蹈覆辙,追根究底是逃不脱“家天下”政治体制的局限,从而在此基础上探讨“国之永恒”的可能。 |  
         
          | 關於作者: |   
          | 冯敏飞,福建泰宁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有长篇小说《红豆项链》《兵部尚书佚事》《京城之恋——柳永回忆录》,散文集《人性自然历史》及长篇随笔《历史上的60年》《中国盛世》等,《京城之恋》获福建省优秀文学作品奖一等奖。 |  
         
          | 目錄: |   
          | 开篇话:沉舟侧畔   1 
 
 第一章 西周末:忘乎所以   7
 
 【曾经辉煌:儒家最向往的时代】
 
 9:天人共愤(前780年)   9
 
 8:性贿赂(前779年)   10
 
 7:抗戎联盟(前778年)   12
 
 6:政治联姻(前777年)   12
 
 5:天象异常(前776年)   12
 
 4:吞并小国(前775年)   13
 
 3:娘家说“不”(前774年)   13
 
 2:用脚投票(前773年)   14
 
 1:亲自点燃导火索(前772年)   14
 
 0:自取灭亡(前771年)   15
 
 【改写历史:假如周幽王像卫灵公】   15
 
 
 第二章 秦末:飓风而过   19
 
 【曾经辉煌:创2000年帝制】
 
 9:为了万寿无疆(前215年)   22
 
 8:为了安定南北(前214年)   24
 
 7:贬官与焚书(前213年)   26
 
 6:大兴土木与“坑儒”(前212年)   28
 
 5:被人咒死(前211年)   31
 
 4:遗嘱被篡改(前210年)   32
 
 3:反叛四起(前209年)   33
 
 2:内忧外患(前208年)   35
 
 1:致命打击(前207年)   36
 
 0:狼狈投降(前206年)   38
 
 【改写历史:假如胡亥像刘义隆】   38
 
 
 第三章 西汉末:和平演变   43
 
 【曾经辉煌:“为人类历史开创了新纪元”】
 
 9:断袖升迁(前2年)   46
 
 8:重新洗牌(前1年)   48
 
 7:“安汉公”安汉(1年)   49
 
 6:安抚灾民与边民(2年)   50
 
 5:再次大义灭亲(3年)   51
 
 4:形势依然良好(4年)   53
 
 3:假皇帝(5年)   54
 
 2:倒帮忙(6年)   55
 
 1:巧渡难关(7年)   56
 
 0:安乐死(8年)   56
 
 【改写历史:假如王政君像吕雉】   57
 
 
 第四章 东汉末:强弩之末   61
 
 【曾经辉煌:接二连三开创盛世】
 
 9:重振旗鼓(211年)   63
 
 8:如萧何故事(212年)   65
 
 7:生子当如孙仲谋(213年)   66
 
 6:皇帝不能救皇后(214年)   67
 
 5:曹操的狗运(215年)   68
 
 4:破例封赏(216年)   69
 
 3:享受天子待遇(217年)   70
 
 2:内外反叛(218年)   70
 
 1:不肯上“火炉”(219年)   71
 
 0:平稳过渡(220年)   72
 
 【改写历史:假如刘协像康熙】   75
 
 
 ……
 
 
 第十一章 明末:回天无力   207
 
 【曾经辉煌:距资本主义一步之遥】
 
 9:民军大联合(1635年)   210
 
 8:军费紧张(1636年)   212
 
 7:战略大调整(1637年)   213
 
 6:按下葫芦又起瓢(1638年)   214
 
 5:恶性循环(1639年)   215
 
 4:政治包装术(1640年)   217
 
 3:救援锦州(1641年)   218
 
 2:自断退路(1642年)   220
 
 1:天助李自成(1643年)   222
 
 0:自我吊销(1644年)   224
 
 【改写历史:假如朱由检像李嗣源】   227
 
 
 第十二章 清末:革命抢赢改革   231
 
 【曾经辉煌:海军亚洲第一强】
 
 9:卖国者与爱国者(1903年)   236
 
 8:风起云涌(1904年)   239
 
 7:革命派与改革派(1905年)   241
 
 6:大胆向日本学改革(1906年)   244
 
 5:武装起义频频(1907年)   247
 
 4:“别哭,一会儿就完了”(1908年)   252
 
 3:“不怕,有兵在”(1909年)   256
 
 2:生活所迫(1910年)   259
 
 1:时机拱手让出(1911年)   261
 
 0:千古大退位(1912年)   268
 
 【改写历史:假如载沣像孙中山】   269
 
 
 结语:“家天下”夭折之必然与国家永恒之可能   273
 
 
 主要参考文献   319
 
 
 为人生厚度读与写(代后记)   321
 |  
         
          | 內容試閱: |   
          | 开篇话:沉舟侧畔 
 
 
 2
 
 
 
 毋庸讳言,常人不喜欢死亡话题。因此,我对是否写这本书曾有犹豫。
 
 
 
 忽有一日,豁然开朗。
 
 
 
 美国非小说类作家贾雷德·戴蒙德,是当代少数几位探究人类社会与文明的思想家之一。他在名著《枪炮、病菌与钢铁》中认为,大多数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专注于“做对的事情”,但真正重要的是“为什么会做错”。国家之所以做错,之所以失败,大部分不是因为地理、文化等因素,而是因为掌权者做出制造落后的选择。如此说来,光看“做对的事情”——盛世是不够的,更重要的还得看“为什么会做错”——末世。
 
 
 
 中西方历史观有所不同。中国人奉行实用主义,注重利用历史为现实政治服务。历史上不少政治家都非常重视前车之鉴,最早可能算周公。商之灭亡,客观上是征战耗空国力,主观上则是纣王过于迷信“天命”,很像后来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魋(tuí)其如予何?”孔子周游列国,与弟子在树下习礼,宋国防部长桓魋砍树驱赶他们。孔子临危不惧,不屑一
 
 顾地说:“天有仁德给我,桓魋他能把我怎么样?”很多帝王也如此自信,总以为天命在身,人民群众奈何不了他。纣王根本不把周人放在眼里,很快被周人灭了。周公当政后,“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时刻警醒。周公认真总结商朝亡国的教训,发现天命并非一成不变,老天爷给了你帝王之命,说不准哪天收回去。周公著《多士》一文,强调由于夏王“大淫泆”,上帝“废元命,降致罚”,所以商人革夏王的命。商王“明德恤祀”的时候,上帝“保又有殷”。可是到商纣王,腐败透顶,于是又“上帝不保,降若兹大丧”,使殷商的天命终止。召公与周公英雄所见略同。开国大典上,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威风凛凛地站在武王左右,召公地位仅次于周公。他也深入检讨前车之鉴,著《召诰》一文,与《多士》相呼应,指出:“我不可不监(鉴)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夏朝和商朝,都是“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即他们都因为道德沦丧让上帝收回天命,周朝不能重蹈覆辙。因此,周公十分强调“礼乐之治”,也即“以德治国”,开创盛世“成康之治”。
 
 
 
 众所周知,汉初贾谊著有《过秦论》,上中下三篇,从多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其实,当时反思秦亡教训的远不止贾谊,叔孙通、陆贾等人也做过这方面的文章,可以说有一股“反思风”。刘邦出身低微,当上皇帝难免得意忘形,但他有一个难得的优点,就是虚心。陆贾建议“礼乐之治”,刘邦不屑一顾:“老子骑在马上打下的江山,跟诗书有个屁事!”陆贾启发说:“如果秦统一天下后行仁义,哪有陛下您的机会?”陆贾写过一系列文章反思秦始皇时期:
 
 蒙恬讨乱于外,李斯法治于内,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奸逾炽;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秦非不欲治也,然而失之者,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
 
 
 正是秦始皇太“有为”的教训,让刘邦接受“礼乐之治”的国策,实行“无为而治”。其儿孙“萧规曹随”,开创“文景之治”等一系列盛世。
 
 
 
 康熙念念不忘明亡的教训。公元1697年他对大臣说:
 
 观《明史》洪武、永乐所行之事,远迈前王。我朝现行事例,因之而行者甚多。且明代无女后预政、以臣凌君等事,但其末季坏于宦官耳。且元人讥宋,明复讥元,朕不似前人,辄讥亡国也,惟从公论。
 
 
 明朝没有外戚干政和大臣为乱,但有太监作孽,我们今天也普遍这么看。康熙这话让我更在意的是:他试图结束那种后一代讥讽前一代的历史怪圈,立志不让后人讥讽,此志不可不谓大。公元1709年,康熙又对明史大发感慨,这回说得更具体:明朝开支太奢侈,一天的费用可抵康熙时代一年,他们囿于深宫,不知人情物资之贵。反思结果,康熙和他的儿孙开
 
 创了一个长达百年的“康乾盛世”。
 
 
 
 这样看来就不难明白:盛世何以多出现在一个朝代的前期,因为这种时期一般都小心翼翼怕重蹈覆辙,而末世倒是多如阿Q忌讳光亮,像清末摄政王载沣那样还陶醉在“不怕,有兵在”的美梦中。
 
 
 
 其实,死、生与爱、恨一样是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最近,著名国际政治专家资中筠在《国家人文历史》杂志发表《人民与朝廷哪个是目的?哪个是手段?》一文,谈及中美史观差异,说有位美国历史教授曾问美国学生为什么要学历史,绝大多数回答是感兴趣;他问台湾学生,回答是为兴趣而学历史太奢侈,我们是为救国而学历史;后来接触中国大陆学生,对这个问题回答竟如出一辙。所谓“救国”也即“救亡”,着重吸取历史上的亡国教训。所以,晚明、晚清,特别是前苏联亡党亡国的历史迄今是史学界的热门话题。著名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从文明衰落所造成的痛苦中学到的知识,可能是人类进步最有效的工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