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海洋治理与中国的行动(2024)
			》
 售價:HK$ 
			107.8
 
  《 
			阿萨姆茶园:一部环境文化史
			》
 售價:HK$ 
			107.8
 
  《 
			乐道院潍县集中营资料编译·第一辑
			》
 售價:HK$ 
			107.8
 
  《 
			绝对历史主义何以可能?--黑格尔主义进路下的葛兰西绝对历史主义思想研究
			》
 售價:HK$ 
			96.8
 
  《 
			新民说·欧洲城市现代史:从 1815 年至今
			》
 售價:HK$ 
			96.8
 
  《 
			拍出绝世佳作 世界顶级摄影师私藏技法解密
			》
 售價:HK$ 
			140.8
 
  《 
			意大利读画记
			》
 售價:HK$ 
			74.8
 
  《 
			当代艺术的十九副面孔 大师与我们的时代 2025版 
			》
 售價:HK$ 
			118.8
 
 
 | 
         
          | 編輯推薦: |   
          | 《“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政策研究”丛书·新型城镇化:理论与政策框架》通过细致分析城镇化进程中理论与政策框架的各类问题,利用大量表格和图文对比,系统、详细而深入地阐述了中国在新经济发展阶段及发展形势背景下,中国城镇化面临着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在新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下,具有大国特征的中国新型城镇化实践迫切需要新的理论来指导实践。《“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政策研究”丛书·新型城镇化:理论与政策框架》内容生动,数据准确,表格清晰,图文并茂,而且可操作性强。 |  
         
          | 內容簡介: |   
          | 《“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政策研究”丛书·新型城镇化:理论与政策框架》系统提炼了城市化的一般理论,积极创新开放体系下大国城市化的理论,较好地解释了中国城镇化各阶段的表现规律、决定机制和影响作用。同时对进入中后期的中国城镇化的表现规律、决定机制和重要影响做了大胆的预测。对新型城镇化的理想愿景做出了具体描绘,对依循规律,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提出了基于新理论逻辑推导下的系统的政策框架和对策建议。《“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政策研究”丛书·新型城镇化:理论与政策框架》对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  
         
          | 關於作者: |   
          | 倪鹏飞,男,安徽人,1964年生。1994-1997年在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攻读经济学硕士学位。1997-2000年在南开大学经济学系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2000年7月,获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同期赴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工作。2000年10月,被聘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小企业改革和发展”项目评估专家。2002年兼作金融学博士后。主要致力于房地产金融、城市竞争力和企业制度和融资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在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期间,曾两度获得南开大学一等奖学金,四次获得优秀论文奖,一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近年来关于中国城市竞争力问题的研究引起了国际和国内一些学者、官员、企业家和社会公众的热情关注。 |  
         
          | 目錄: |   
          |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动因:新实践需要新理论
 一、全球城镇化新趋势
 二、中国城镇化新形势
 三、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四、新技术革命的来临
 五、中国的大国特征背景
 第二节研究内容
 第三节研究方法
 第四节技术路线图
 第五节研究意义
 第二章国内外研究检视
 第一节关于城市化的相关研究
 第二节城市化内容的研究
 第三节城市化影响因素的研究
 第四节城市化的发展模式研究
 第五节城市化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一、城市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
 二、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城市化对文化的影响
 第三章城市化基本理论
 第一节城市化及其决定因素
 一、基本内涵
 二、主要表现
 三、关键因素
 四、综合影响
 第二节城市化背景下的社会形态的演进
 一、城市化的前前期(10%以下):城乡完全一体的乡村社会
 二、城市化的前后期(10%~30%):城乡基本一体的乡村社会
 三、城市化的中前期(30%~50%):城乡分割的乡村社会
 四、城市化的中后期(50%~70%):城乡分割的城市社会
 五、城市化的后前期(70%一90%):城乡基本一体的城市社会
 六、城市化的后后期(90%以上):城乡完全一体的城市社会
 第二节城市化主要内容的演进
 一、人口城市化
 二、土地城市化043。
 三、城镇发展
 第三节城市化决定因素的演进
 一、城市化的前前期(10%以下):技术约束制约城市化发展
 二、城市化的前后期(10%~30%):技术牵引促进农业发展
 进而推动城市化
 三、城市化的中前期(30%~50%):技术牵引与工业化加速
 城市化进程
 四、城市化的中后期(50%~70%):技术牵引与产业发展推动
 城市化发展
 五、城市化的后前期(70%~90%):技术进步促进农业劳动
 生产率提高
 六、城市化的后后期(90%以上):技术进步促进城乡融合
 第四节城市化综合影响的演进
 第四章城市化理论的新发展
 第五章中国城镇化发展与演变
 第六章中国传统城镇化的问题与影响
 第七章新型城镇化时代背景与大国特征
 第八章新型城镇化来自中国的经验
 第九章新型城镇化:来自国际的经验
 第十章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模式
 第十一章新型城镇化的具体目标
 第十二章中国新型城镇化的路径对策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