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长寿的吃法:古风村的四季养生食谱
》
售價:HK$
74.8

《
江南以南:被湮没的严州府(火与风丛书)
》
售價:HK$
107.8

《
拍出绝世人像 专业摄影师的闪光灯布光技法解密
》
售價:HK$
140.8

《
学术祛魅:实证研究十讲
》
售價:HK$
63.8

《
远涉重洋:欧亚贸易与商业公司的崛起
》
售價:HK$
107.8

《
中国抗战 1931-1945
》
售價:HK$
107.8

《
梁晓声说聊斋 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为你揭秘《聊斋》中隐藏的社会规则
》
售價:HK$
64.9

《
生物钟与抗衰革命
》
售價:HK$
109.9
|
內容簡介: |
本书首次在汉语世界系统介绍佛教在美国的传播历史,并对美国佛教的主要派别及其特色做出简要的评述,尝试阐释全球化时代的“新佛教”理念。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美国佛教有何特色?它在美国社会的传播与转型又有哪些经验值得中国佛教界借鉴?在宗教学理论上,作为一个边缘宗教,佛教在美国的多元文化里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本书稿前四章介绍亚洲佛教在美国的传播史。本书的后四章主要针对上述问题展开论述,重点讨论:禅在美国佛教的演绎与特色、美国佛教徒的身份认同、美国特色的僧团生活,以及美国佛教的传播经验,一方面诠释亚洲佛教在美国的移植方法,另一方面分析生活在犹太—基督教传统里的美国人决定改宗佛教的心态。其主线是“美国化”问题,从“全球化”与“中国佛教”的视角,去分析美国佛教的特色。譬如,美国公民的民主意识较强,亚洲佛教到了美国,其内部的等级制受到严重的挑战,美国佛教徒很在意男女信徒的性别平等,僧俗之间的等级平等,乃至信佛者与不信佛者的信仰平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正在促成新的宗教文化现象,本书给予及时的关注与反思。
|
關於作者: |
李四龙,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副教授,副系主任。2001-2002年赴美国哈佛大学研修,为哈佛燕京学社、哈佛大学世界宗教研究中心访问学者。重点研究领域为中国佛教史、怫教哲学与比较宗教学。主要论著有:《中国佛教与民间社会》、《天台智者研究》、《民俗佛教的形成与特征》、《论欧美佛教研究的分期与转型》、《略论“中国宗教”的两个思想基础》等。
|
目錄:
|
序
导论
一、为什么研究美国佛教?
二、美国佛教的历史分期
三、移民性与族群性
第一章浪漫主义的东方1893年世界宗教大会前的佛教印象
一、迂回的认识
二、苦力的佛法
三、白人的皈依
第二章战争、移民与佛法1965年移民法前的艰难历程
一、日本佛教徒的弘法
二、亚洲移民的心史
三、“垮掉的一代”
第三章亚洲佛教的“美国梦”(上)
一、人间的华人佛教
二、西化的日本佛教
三、参与的韩国和越南佛教
第四章亚洲佛教的“美国梦”(下)
一、神秘的藏传佛教
二、静修的南传佛教
三、自由、边缘与主流
第五章禅的解读与融合
一、禅宗的西方解读
二、铃木禅与道元禅
三、基督禅
四、美国禅师
第六章美国特色的僧团生活
一、女众地位与女性主义
二、居士地位与网络僧团
三、生活化的宗教对话
第七章移民社会的佛教徒身份
一、谁是“美国佛教徒”?
二、欧裔学者的佛教认同
三、华裔佛教徒的文化认同
四、“民族宗教”: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的博弈
第八章“第四乘”的新佛教
一、美国佛教的传播经验
二、多样化的佛学教育
三、世俗化与再神圣化
结语
附录1美国佛教大事记
附录2旧金山湾区佛教采访手记
索引
参考文献
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