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赢家法则 : 股市交易的底层逻辑
》
售價:HK$
74.8

《
新加坡科学之路 从1965年至今 科学文化经典译丛
》
售價:HK$
129.8

《
1922至1923年孙中山在沪期间各地来电辑释 全3册
》
售價:HK$
657.8

《
站在自己这边
》
售價:HK$
60.5

《
micro:bit 硬件编程快速入门与综合实战
》
售價:HK$
74.8

《
南宋新出碑志文献辑补
》
售價:HK$
217.8

《
故宫博物院百年百事
》
售價:HK$
140.8

《
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
》
售價:HK$
94.6
|
| 編輯推薦: |
★ “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套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主持并组织实施的重要文化出版工程,是我国第一次系统地进行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凝聚了中国外国文学学术研究领域的最深广的研究成果,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2011年4月,“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被正式列为新闻出版总署“十二五”规划项目。2011年9月,“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被新闻出版总署确定为2011年“十二五”400种精品项目之一。
★ 本卷对海明威其人其作的悲剧艺术、女性意识、表现主义、原始主义、双性转化论和互文性等做出了解读和评述,为读者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示了东西方的海明威研究成果,能大大帮助读者拓展视野和深入思考。
|
| 內容簡介: |
|
《海明威研究文集》选译了美国、英国、法国、苏联和日本等国学者及作家对海明威其人其作的评论,既包含了知名评论家有代表性的重要论文,又涵盖了著名作家以独特视角撰写的批评文章。全书对海明威其人其作的悲剧艺术、女性意识、表现主义、原始主义、双性转化论和互文性等做出了解读和评述,为读者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示了东西方的海明威研究成果,能大大帮助读者拓展视野和深入思考。
|
| 關於作者: |
|
杨仁敬,福建晋江人,厦门大学英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58年厦门大学英文系学士,1966年南京大学英美文学硕士,1981年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后。现为厦门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所名誉所长,曾任中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兼任中国英国文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福建外文学会名誉会长、美国海明威学会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著有《海明威在中国》、《海明威传》、《海明威:美国文学批评八十年》、《20世纪美国文学史》、《美国文学简史》和《美国后现代派小说论》,译有《比利巴思格特》、《杜宾的生活》等六部中长篇小说。主编专业硕士生教材《美国后现代派小说选读》(英文版),已发表相关论文二百一十余篇。
|
| 目錄:
|
编选者序
第一辑 美国学者论著选译
事物的本真
卡洛斯贝克
海明威风格面面观
哈里列文
海明威和他的批评家们
莱昂纳尔特里林
论海明威小说中的爱情描写
列斯莱A.菲德勒
挽歌体的诗人海明威
哈罗德布鲁姆
海明威小说中的表现主义
雷蒙S.尼尔森
海明威的悲剧艺术
沃特威廉斯
海明威对非洲的热爱——评《非洲的青山》
罗伯特斯蒂芬斯
海明威:成功与不幸——评《湾流中的岛屿》
约翰奥尔德里奇
午后的斗牛
麦克斯伊斯特曼
海明威笔下的女性
西奥多巴达克
“男子女性化论”与海明威形象的重建
德布拉A.莫德尔摩格
海明威的自画像与镜中人
罗伯特弗列明
海明威与自然传统
苏珊F.比格尔
海明威的“双性转化论”
马克斯皮尔卡
海明威的互文性
琳达威格纳-马丁
第二辑 美国和英国作家评论选译
评海明威《在我们的时代》
弗朗西斯司各特菲兹杰拉德
评《在我们的时代》
D.H. 劳伦斯
评《永别了,武器》
约翰多斯帕索斯
一篇评论的故事
弗吉尼亚伍尔夫
爸爸的忧伤自白——评《湾流中的岛屿》
约翰厄普代克
超乎想象的勇敢
E.L. 多克托罗
扰人的护士与鲨鱼的仁慈——评海明威作品中的黑人形象
托尼莫里森
第三辑 法国学者论著选译
海明威小说的真实性
罗杰阿瑟里诺
海明威:从现实主义到象征主义
罗杰阿瑟里诺
论海明威的信念和理想
丹尼斯列培
海明威与斯坦因
罗杰阿瑟里诺
海明威灵活多样的写作风格
罗杰阿瑟里诺
第四辑 苏联学者论著选译
打不败的人——论海明威
鲍格里巴诺夫
《有钱人和没钱人》中的反抗社会的因素
鲍格里巴诺夫
我们的同时代人——欧尼斯特海明威
鲍格里巴诺夫
主人公的时代性
鲍格里巴诺夫
第五辑 日本学者论著选译
海明威的战争观
柴山哲也
海明威的自然哲学观
柴山哲也
海明威与荒诞派
三木信义
海明威笔下的男性形象
南英耕
海明威创作手法的轨迹
西尾岩
|
| 內容試閱:
|
1942 年海明威Hemingway, Ernest 说:“作家的职责就是讲真话。”二十年来,他一直这样认为,在有生之年,他会继续秉持这一观点。关于作家有讲真话的义务,我们的时代没有哪一位作家像海明威这样极力主张,这样勇敢地捍卫,并且始终如一地身体力行。同时,他把讲真话的标准定得那么高,那么严格,以至于他一般不愿接受第二手的证据,不管是文学上的证据还是从其他来源获得的证据。“我只知道我见过的东西”,他经常这么说,也经常这么写。他个人所做过的或所经历过的并铭记在心的东西,就是他有兴趣讲述的东西。这并不是说他拒绝自由的虚构。但创作时,他总是写下他确实知道的发生过的情形,并认为这样的情形不可违背。
自始至终,他写作的主要目的就是抓住他所谓的“事物的本真”,并呈现给读者。对于一个异常复杂的概念来说,这是个比较典型的概括性词语。在写作生涯中,海明威对它的意义的理解发生了几次微妙的变化—— 总是趋向更加复杂。可是在这个概念的核心,人们发现无一例外地有三条美学原则在起作用:地点感、事实感和背景感。
海明威特别强调的地点感是三条原则中的第一个。他曾对乔治安塞尔(Antheil, George )说:“如果没有地理位置,没有背景,你就一无所有。”也就是说,存在一个戏剧真空。作家很少有地点意识,也很少有作家在设置背景的时候能精心构思小说的地理事实。因此,很少有作家能更简约而真实地记录去巴黎一家街角咖啡店进早餐所经过的街道,或是早晨在威尼斯,在前往亚得里亚海边市场的路上,脚踩在古老的鹅卵石上,脚步在周围墙上反射产生的回响,或者是在西班牙早上六点左右,看到公牛从罗恰贝阿城门的畜栏冲出,穿越潘普洛纳的街道直奔斗牛场。
醒来时,我正好听到烟火炸响,宣布公牛从镇子附近的畜栏放出……下边,狭窄的街道空无一人。所有阳台上都挤满了人。突然,人群沿着街道上来了。他们都在跑,挤成一团。沿着街道跑过,奔向斗牛场。这群人之后又有更多的人跑得更快。接下来是落后的人,他们真正地在奔跑。他们后面有一小片空间,紧跟着的就是几头公牛,它们在飞奔,脑袋上下摆动。拐过街角,这一切都看不见了。有个人跌倒,滚到了阴沟里,一动不动。但几头公牛继续闯过去,没有理会。他们都一起狂奔。
这早晨新鲜的一幕如同墨汁在白纸上画出的一幅图画。首先是从上往下看,白色街道上空无一人,安静而空旷。接着看到的是第一批拥作一团的奔跑者。他们之后是为数更多的跑得更快的人,因为他们离公牛更近。最后是那些“真正地在奔跑”的掉队的人。在这些描写后面,“一小片空间”引人注目,这无疑是生死之间。最后是奔跑的公牛群—— 图画至此终结,当然还有掉在阴沟里的那个人。他像绘画者的首字母缩写一样,非常显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