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怪谈百物语:魂手形 宫部美雪作品
			》
 售價:HK$ 
			63.8
 
  《 
			北境之王 白刃 奥斯瓦尔德与不列颠七国时代 魔戒 冰与火之歌 现实版  圣王 奥斯瓦尔德及其所处的不
			》
 售價:HK$ 
			118.8
 
  《 
			2025中国企业跨境并购年度报告
			》
 售價:HK$ 
			379.5
 
  《 
			中国折纸动画
			》
 售價:HK$ 
			74.8
 
  《 
			如何了解一个人
			》
 售價:HK$ 
			75.9
 
  《 
			木石交响:日本古都与欧陆遗产的千年对话
			》
 售價:HK$ 
			87.8
 
  《 
			中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自我评估问题研究
			》
 售價:HK$ 
			88.0
 
  《 
			蝉鸣震耳欲聋
			》
 售價:HK$ 
			75.9
 
 
 | 
         
          | 內容簡介: |   
          | 《政治认知与历史变迁》为《世界历史评论》丛书第1辑,主题为“政治认知与历史变迁”,分为“专论”“评论”“专题论坛”和“文献与史料”四个栏目,收入重要学术研究论文13篇。在本辑中,有俞金尧、徐晓旭、张强、洪庆明、刘耀春多位知名学者撰写的专稿,展现了独特的思考角度和崭新的研究成果。从近代早期欧洲的“生活周期佣人”到法国大革命,从古希腊民主政治到美国外交事务机构的历史变迁,民众的政治认知与历史的嬗变流转从未停息。 |  
         
          | 關於作者: |   
          | 主编简介: 
 陈恒,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古希腊化研究。著有《希腊化研究》、《希腊化世界》等多部专著,译有《全球文明史》、《全球史》等,并主编多套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学术影响力的丛书,如《新史学》《大象学术译丛》等。
 洪庆明,北京大学欧美近现代史博士,师从北京大学研究法国史的著名学者郭华榕教授。现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研究领域为欧美近现代文明史、法国社会生活史,译有《20世纪世界史》《法国大革命的降临》《私人生活史Ⅱ》等。
 |  
         
          | 目錄: |   
          | 专 论  Research Articles
 
 李尚君古希腊演说与雅典民众政治认知——以腓罗克拉底和约为例
 
 杨军 论犹太教历史感的发生
 
 徐晓旭“夏后氏之苗裔”:匈奴祖源神话及其创造的历史情境
 
 肖超 西方史学中一种新范型“基督教史学”的确立
 
 ——围绕攸西比乌斯《教会史》的思考
 
 俞金尧近代早期欧洲的“生活周期佣人”研究
 
 刘耀春延续与断裂:启蒙运动时期到19 世纪欧洲史学的转变
 
 吕和应20 世纪历史哲学中的兰克形象
 
 辛兆义  董小川美国对外文化事务机构的历史变迁
 
 评 论  Review
 Articles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古代中世纪史研究室
 
 2013 年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学科发展综述
 
 洪庆明18 世纪法国思想气候的转变与革命起源
 
 ——读莫尔内《法国革命的思想起源》
 
 专题论坛  Forum
 
 晏绍祥 金寿福 黄洋 张巍 裔昭印 陈恒 古代文明研究前沿问题与方法
 
 文献与史料  Sources and
 Documents
 
 张强《林多斯碑》译注
 
 李晓东 李慧雪因泰甫石碑铭文译注
 
 Contents and Abstracts
 |  
         
          | 內容試閱: |   
          | 18 世纪法国思想气候的转变与革命起源 ——读莫尔内《法国革命的思想起源》
 洪庆明
 是什么引发了风云激荡的法国大革命?自大革命发生之日起到20 世纪80 年代,这个问题一直是法国乃至整个西方学界激烈争辩的重要论题。在争论和阐释过程中,每一种历史要素,每一个思维视角,似乎都已被触及:共济会社团阴谋论、社会阶级更替论、政治体制不适论、思想文化或宗教原则转变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许多流传后世的经典之作也由此而产生,新近译介到国内的《法国革命的思想起源》 即属其中之一。在这部80 年前出版的著作中,作者丹尼埃尔 莫尔内(1878—1954)——法国著名文学史家、巴黎大学18 世纪法国文学史教授,不仅以浩繁的材料,通过文化社会学的路径,描摹出18 世纪法国社会新思想逐级传播渗透的恢弘画卷,追索了18 世纪法国人的观念世界渐趋革命性转变的轨迹;更重要的是,《法国革命的思想起源》采用的新视野和新方法,对20 世纪60 、70 年代法国文化社会史研究的兴起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
 莫尔内在《法国革命的思想起源》导言里声言,他要研究的是“思想在大革命酝酿中究竟扮演了何种角色”(第2 页)。但在其著作问世之前,不少学者已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 )和伊波利特 泰纳(Hippolyte Taine)。对此,莫尔内也作出了明确的交代,称其著作是“重拾托克维尔和泰纳等人的部分研究工作”。
 19 世纪中期,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探寻大革命“为什么爆发于法国而不是其他地方”时发现,这场革命的深远根源潜藏在法国旧制度长期的中央集权化,但确定它发生的方式、面貌及其性质,是在18 世纪中后期才生成的一个短时段因素,即“抽象的文学政治”(politique abstraite et littéraire)。 “这种抽象的文学政治,不同程度地从当时所有的著作中流溢而出,从长篇大论直至歌谣,没有哪一本不包含一点这个东西。”不管作家们在其后的余程中分歧多大,但他们都站在这样的出发点上:所有人都认为,应该用从理性和自然法中汲取的简单而基本的法则,取代统治当时社会的复杂的传统习惯。在托克维尔看来,旧制度末期法国知识分子之所以集体热衷于谈论政治,直接原因是“这个社会自身眼前的景象自然地给他们提供了这种思想”,也就是现实社会中那些已经失去存在理由的特权泛滥和
 丧失效力的制度沉疴,使他们痛恨旧事物和旧传统,期盼更理想的社会。但更进一步,致使他们集体趋向于空谈政治,仅以抽象原则为唯一依据勾勒未来理想社会,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旧制度的中央集权化,因为中央集权摧毁了传统的等级自由,剥夺了精英阶层参与政治、实践政治艺术的权利,使他们对现实政治运作的复杂性几乎毫无理解,只能从一般性原则出发构思理想的制度体系。按照托克维尔的解释,基于上述原因,法国民众轻易且衷心地接受了这种文学政治:关于社会性质抽象的一般性理论,竟成了无所事事的短工们闲谈的话题,乃至连妇女和农民的想象力都被激发了出来。对政治事实上一窍不通的文人因此成为公众舆论的主宰者和国家首要的政治力量。
 作为申述整部著作主旨的一个组成部分,托克维尔在这一部分精辟地指出了政治制度体系在形塑民族政治文化方面的决定性作用。至于文人精英们抽象的理论言说具体是如何渗流到民众的头脑里,并非他关注的主题。因此,他在文中只是简单地断定,共同的政治与社会现实情境,让精英与大众的思想发生连接共振,简单抽象的理论由此在法国社会发散开来,最终形成普遍性的思想气候。
 整整20 年后,泰纳在分析启蒙与革命思想时同样提出,普适性的抽象原则是制造革命的罪魁。但泰纳与托克维尔的显著不同在于:首先,泰纳认为,革命精神的源头不在旧制度末期的启蒙时代,而是潜藏于17 世纪的科学进步和古典主义当中。科学革命让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中存在着遍在的、不变的法则,同时培育了人们批判和分析的思维;古典主义追求合乎逻辑、纯粹完美的话语表达,文人们为此鄙薄博学,不惜牺牲对无限不同的经验世界的细节描述,“推理理性”(raison raisonnante )成为法国古典主义精神的内核,使之以抽象纯粹的世界取代现实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非具体的人取代具体实在的个人。 其次,泰纳还描摹了这种简单抽象的思想传播演变的路线图。在他看来,科学知识和古典精神单个来说都是有益的,但当它们聚合到一起,就变成了巨毒的化合物。按照泰纳的解释,路易十四的暴虐专横,路易十五的怠惰无能,让传统秩序和权威逐渐崩塌;与此同时,科学发现不断增多,使之渐次赢得普遍的信任和尊敬,科学背后的理性原则因此取代传统秩序的神意伦理,成为新的裁决权威。在泰纳眼里,摄政时代之后法国人思想里发生的这种神圣性转移是不幸的,因为“理性是古典式的(理性)”,也就是仅注重抽象演绎的推理理性。 他随后论证了在这个文学的世纪里,这种由推理理性衍生出来的抽象精神,是如何通过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等一流天才和雷纳尔、马蒙泰尔、马布里和梅西耶等二流才子的著作散播到从贵族到资产阶级的社会公众当中,形成反传统社会秩序和观念的强大公众舆论。
 要言之,泰纳认为,大革命欲推翻过去的一切、基于一系列抽象原则重建理想社会的实践是“命定的”,因为这些原则在革命前的启蒙时代已经成型,并上升为“法国首要的权力”,接管社会并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社会乃势所必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