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经纬度丛书·三国关键之战:决定历史走向的13场战役
			》
 售價:HK$ 
			74.8
 
  《 
			动物结构与造型图谱 骨骼×肌肉×立体造型×生活百态
			》
 售價:HK$ 
			98.8
 
  《 
			救命有术
			》
 售價:HK$ 
			74.8
 
  《 
			中国历代图书总目·哲学卷(全20册)
			》
 售價:HK$ 
			2200.0
 
  《 
			RNA时代(诺奖得主解密RNA分子如何创造生命的新奇迹)
			》
 售價:HK$ 
			86.9
 
  《 
			无论在哪儿都是生活(中国好书奖、老舍散文奖、冰心散文奖、人民文学奖特别奖得主肖复兴新作)
			》
 售價:HK$ 
			52.8
 
  《 
			隋唐与东亚
			》
 售價:HK$ 
			63.8
 
  《 
			理解集(1930-1954)(阿伦特作品集)
			》
 售價:HK$ 
			118.8
 
 
 | 
         
          | 內容簡介: |   
          | 晚清至现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转型时期,在这个转型中,黄遵宪扮演了一位不可替代的历史角色。日本体验的阵痛与感愤,他以先觉者、启蒙者的姿态对晚清末世进行了深刻的症候式把脉诊断,揭示末世的需要在于“改革”,效法“泰西之变”。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黄遵宪经世致用的文学观念则表现为“识时贵知今,通情贵阅世”。在理论链条和文学创作的实践上,黄遵宪自觉的文学思想,已经构成“五四”新文学产生最突出的本土文学之源。在黄遵宪的文学理论与诗歌创作的实践中,人们仿佛聆听了20世纪中国现代化隐伏的足音,目注到20世纪中国新文学运动即将临近的曙光。
 周晓平编著的《文化先驱的矫健身姿——黄遵宪在中国新文学建构中的历史地位研究》第一次正面地、全局性地,考察了黄遵宪在中国新文学建构中所建立的历史奇勋。以事实为立论,揭开历史的蒙面,进一步还原历史原貌。以客观公允的态度,评价黄遵宪在中国新文学的现代转型中所做出的历史性建构,以期重新厘清黄遵宪在中国新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
 |  
         
          | 關於作者: |   
          | 周晓平,男,1968年生,江西泰和人。文学博士,嘉应学院副教授。2002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获硕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博士学位。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荣获“北京师范大学2009-2010年度优秀学术型博士”奖;荣获“北京师范大学2011届优秀博士毕业生”奖。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一项;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课题一项、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基金课题一项、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省市共建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厅级)两项。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中国文学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中国新文学会成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成员等。人间千面,世间万象,唯潜心科研学术与教书育人为心灵之依托。博览群书而不求甚解,其乐也融融,欲罢而不能。乃好高而喜远者。 |  
         
          | 目錄: |   
          | 序 绪论
 第一章  启蒙思想的现代性轨辙
 第一节  感愤体验与寻找民族发展之路——《日本国志》撰写的强烈动机
 一  进化发展的认识论——面对日本明治维新的姿态
 二  “变革”是硬道理——“用夷变夏”的倡导者
 三  倡导“以言救世之职”与寻找民族出路相契合
 第二节  “经世致用”的学术核心与“诗歌之用”
 一  “经世致用”学术核心的现代凸显
 二  “诗歌有左右世界之力”
 第三节  “西学墨源”的背后
 一  墨子思想在晚清的复兴与再运用
 二  黄遵宪“西学墨源”的内涵与外延
 第四节  现代文化意识的视野与价值取向
 第二章  书面语变革的最早诉求
 第一节  从感性到理性
 一  言文相“离”的焦虑
 二  “言文一致”的第一次最明确表述:“我手写我口”
 三  “言文一致”与进化论思想
 四  “言文一致”与中外文化交流
 第二节  书面语变革的原因考察
 一  书面语变革的基础——从文字的简易到语言革新
 二  “言文一致”的依据——书面语变革的实质
 三  “言文一致”的标准——书面语变革的目标
 第三节  书面语变革的“缺憾”与拓展——“言文一致”后续探讨的难题
 第四节  历史地位与影响
 第三章  “新派诗”创作的第一人
 第一节  革故鼎新的心声
 一  新派诗:激情、保守与“既破且立”
 二  “别创诗界”与新老共赏
 三  “熔铸新理想入旧风格”——兼论新词入旧诗
 第二节  感时忧世的情怀
 第三节  亘古未见的世界视野
 第四节  渐趋自由与通俗的诗体
 一  追求自由与通俗的诗歌
 二  与“五四”新诗关系重新定位
 第四章  民间文学、民俗资源利用的自觉与对新文学的建构
 第一节  民间的发现
 第二节  民歌情结与诗歌创作的“杂歌谣”化
 第三节  新思想与新形象
 一  现代民俗思想的最早阐释与新文学民俗思想的滥觞
 二  客家女性意识与客家风土人情——女性观与“乡情长卷”诗
 三  异域风光——《入境庐诗草》与《日本杂事诗》的奇特与新颖
 第四节  对民俗、民间文学的重视为“五四”新文学运动打开思路
 第五章  对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积极倡导和参与
 第一节  诗界呼号有旗手
 一  与“诗界”的革命、思想的启蒙
 二  与“诗界革命”的理想与目标的追求
 第二节  “文界革命”:不单纯的影响和接受
 第三节  小说理念与“小说界革命”
 余论  对中国新文化建构的阐释——由对中国新文学建构所引发的思考
 第一节  诗歌美学思想有待研究的难题及其现代阐释
 第二节  对中国新文化的建构
 参考文献
 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