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海洋治理与中国的行动(2024)
			》 
			 售價:HK$ 
			107.8
			 
			 
	
			  
			《 
			阿萨姆茶园:一部环境文化史
			》 
			 售價:HK$ 
			107.8
			 
			 
	
			  
			《 
			乐道院潍县集中营资料编译·第一辑
			》 
			 售價:HK$ 
			107.8
			 
			 
	
			  
			《 
			绝对历史主义何以可能?--黑格尔主义进路下的葛兰西绝对历史主义思想研究
			》 
			 售價:HK$ 
			96.8
			 
			 
	
			  
			《 
			新民说·欧洲城市现代史:从 1815 年至今
			》 
			 售價:HK$ 
			96.8
			 
			 
	
			  
			《 
			拍出绝世佳作 世界顶级摄影师私藏技法解密
			》 
			 售價:HK$ 
			140.8
			 
			 
	
			  
			《 
			意大利读画记
			》 
			 售價:HK$ 
			74.8
			 
			 
	
			  
			《 
			当代艺术的十九副面孔 大师与我们的时代 2025版 
			》 
			 售價:HK$ 
			118.8
			 
			 
	
 
       | 
     
      
      
         
          | 編輯推薦: | 
         
         
           
            《经济学的真相》的作者斯蒂夫·基恩是澳大利亚著名的经济学家。他另辟蹊径,用怀疑的眼光在这本书中对新古典经济理论发起了毁灭性的攻击,揭示了长久以来大多数经济学家了解但却被一些人质疑的真相:经济学理论不仅让人难以接受,而且其自身的谬误也是显而易见的。他热切地期待一场经济学的革命,一次彻底的经济学变革!
 斯蒂夫·基恩早在2001年出版该书第一版时就获得了业界的高度评价。自本书第一版出版以来,经济学有了一些重要的进展,本书为更新扩充版,对原有内容进行了修订,并补充了一些新的章节
           | 
         
       
      
      
      
      
         
          | 內容簡介: | 
         
         
           
            《经济学的真相》揭示了长久以来大多数经济学家了解但其他很多人有点费解的真相:经济理论不仅令人难以接受,而且谬误显而易见。2001年本书首次出版之际,经济学家沉醉于貌似不可战胜的市场经济的光芒之中。然而这种经济的表现,一如斯蒂夫·基恩所说的,与新古典经济理论毫无关系,并且给政策制定者们以错误的信心,使他们废除用以限制市场不稳定性的重要制度。伴随着2007年市场不稳定性的显现,爆发了极具破坏性的金融危机,并且现在弥漫着全球经济再次发生大萧条的可能。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在这一更新扩充版中,基恩对正统经济理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同时说出主流经济学家所不能及之事:危机何以发生,它何以变得棘手,以及如何终止危机。《经济学的真相》对于所有曾怀疑经济学家的建议和推理的人,乃是必读之书,是通向更好未来的指路标。
           | 
         
       
      
      
      
         
          | 關於作者: | 
         
         
          |  
            斯蒂夫·基恩是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金融与经济学教授。早在2005年,斯蒂夫就预测到2007年这次震惊世界的金融危机,并在更早的1995年便发出警告说,表面的经济稳定期可能是“风暴前的平静”。他是预见到危机并发出警告的极少数经济学家之一。其警告令人折服,其著作极有可能防止未来的经济危机,因而获得《真实世界经济学评论》颁发的尊崇奖,其领军作用获得同行认可。
           | 
         
       
      
      
      
      
         
          | 目錄: 
           | 
         
         
           
            第1章 预测“不可预测之事”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失稳效应
  美国债务通货紧缩的可能性
  经济崩溃之后美国出现日本情况的可能性
  危机期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对欧洲的影响
  有效市场假说助长举债投机
  放松管制与危机
  危机成因史——经济学范式的转变
  大众对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失效的反应
  附言2011
 第2章 再没有好好先生
  为何经济学必须经历一场迟来的革命
  清洗
  胜利
  危机
  “没人看到这场危机的来临”
  修正主义
  无知
  误人子弟
  经济学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反抗
  貌似有理
  真诚不足为由
  《经济学真相》:读者指南
 第一部分 理论基础:正统经济学关键概念的逻辑缺陷
 第3章 享乐主义的计算
  为什么市场需求曲线不是向右下方倾斜
  提要
  导读
  快乐与痛苦
  玻璃杯上的裂纹
  “利益的总和”
  推导个体需求曲线
  价格变动对消费者需求的影响
  收入效应、替代效应和“需求规律”
  收入增长如何影响需求
  两人成群
  切断通往毕达哥拉斯之路
  把结论丢进大海吧!
  不要误人子弟
  随波逐流
  怎么办?
  附录:反经验论
  理性行为和维数诅咒
  结论
 第4章 规模至关重要
  为何不存在供给曲线
  提要
  序曲:向完全竞争宣战
  导读
  经济学的完美
  垄断
  完全竞争
  小结
  经济学家的初级微分学:无穷小不等于零
  规模回报和完全竞争的持久性
  附录:向完全竞争宣战
  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无法保证利润最大化
  呆子才用微积分
  与聋子的对话
  怎么办?
 第5章 徒有其表的价格理论
  为什么大部分产品随着产量增加成本减少?
  提要
  导读
  生产率递减导致价格上升
  不能相加
  经济的资源约束与需求约束
  对斯拉法的总结
  如果不是上升的边际成本,那是什么?
  那么是什么?
  新古典的反驳
  时间和短期
  事实以及理论的错误
  毁灭的图腾
 第6章 按劳付酬
  生产力为何不决定工资?
  提要
  导读
  劳动需求与供给:被倒置的商品
  边际工人
  总需求
  无差异的工人
  种种问题
  向后弯曲的供给曲线
  垄断与独家主顾
  斯拉法的总量观察
  自由与劳动
  三方之战
  “一个仁慈的政权”
  那又怎么样?
 第二部分 复杂性:经济学教育本应包含,但却被标准课程略去的议题
 第7章 对资本的圣战
  资本的生产力为何不决定利润?
  提要
  导读
  核算资本
  整个盒子和骰子
  妙语:资本表现拙劣
  结果如何?
  无知就是快乐
 第8章 方法的怪异
  各项假定为何事关重大?以及经济学为何与真正的科学如此不同?
  提要
  导读
  悖理的命题
 第9章 让我们再来揭示一下时间扭曲问题吧
  为什么经济学始终要严格对待时间问题?
  提要
  导读
  思路的混乱
  一般均衡
  “不确定性与确定性形式上的一致性”
  一个过渡的方法论?
  从长远来说,我们都处在短期
  从气象学到经济学
  附录:对菲利普斯、工资和菲利普斯曲线的误解
 第10章 为何他们没有看到危机的来临
  为什么世界上知名的宏观经济学家是最后才意识到
  一场深刻的经济危机正在迫近
  提要
  导读
  宏观经济学和还原论者的谬误
  萨伊、瓦尔拉斯和自平衡经济……
  信用和瓦尔拉斯定律的谬误
  瓦尔拉斯的反驳?
  那又如何?
  没有主角的舞台
  大规模计量经济模型时代
  从IS-LM到代表性主体
  结论
  附录:知识分子的个人错误还是集体错误?
 第11章 不合理的价格
  金融市场为何能使资产价格如此失常?
  提要
  导读
  费雪关于金融:从确保预言到不为人所信的预言家
  市场崩溃中的费雪:“不要恐慌”
  有效市场假说
  附录:法玛坠海
  物极必反
 第12章 对大萧条和大衰退的曲解
  大衰退之后:伯南克的救援?
  虚构的货币乘数
  别提数据
  大衰退之后II :新古典主义的回应
  只是向左的摇摆……
  “像用后腿走路的一只狗”:克鲁格曼的明斯基模型
  结论:雅致精巧、貌似有理然实则错误
 第三部分 可能的选择,考察经济学可供选择的其他研究方法
 第13章 为何我看到了危机的来临金融不稳定假说
  明斯基模型
  对2005年12月的实践调查
  债务变动的实证分析
  过去和现在的通缩
  抗击大衰退
  结论
 第14章 资本主义货币模型
  方法定律
  内生货币
  一种“纯信贷”经济
  信贷紧缩
  谁的救援效果最好?
  现代信用紧缩
  从宁静到崩溃
  使货币模型可行的:QED
  结论
 第15章 为什么股票市场会崩溃
  提要
  导读
  行为金融学
  股票市场自身的不稳定性
  分形市场假说
  经济物理学
  总结:发展或僵化
  金融改革?
  结论
  为什么数学不成问题?
 第16章 不要攻击我,我只是一架钢琴
  提要
  导读
  错误的数学
  被忽略的变量
  错误的等式
  未经研究的条件
  数学的限度
  重复的直线梦魇
  经济学中数学的未来
 第17章 他们失去的只是心智
  为什么大多数马克思主义者不切题,而马克思的大部分理论却比较切题?
  提要
  导读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马克思的经济学
  价值——一个序言
  重农主义者
  斯密(和李嘉图)
  马克思的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的起源(Ⅰ)
  斯拉法之后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阿伦·博斯:马克思的“资本公理”
  剩余价值的源泉(Ⅱ)
  剩余价值的来源(Ⅲ)
  没有劳动价值理论的马克思
  对马克思的误读
  凋零的马克思主义?
 第18章 其他可选择的经济学流派
  为什么仍有希望出现更好的经济学?
  奥地利经济学
  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斯拉法经济学
  复杂性理论和经济物理学
  演化经济学
  经济学将何去何从?
 后记
           | 
         
       
      
      
      
         
          | 內容試閱: 
           | 
         
         
           
            2000年,我感觉到一场严重经济危机的迫近,因此,正是恰当时机,向更多学术圈以外的人们解释,经济学理论不仅具有内在缺陷,而且助长引发了我料到的经济灾难,此乃写作本书头版的主要动机。那时,我认为网络泡沫的破裂将标志着经济危机的开始——尽管出言谨慎,因为我建立明斯基的金融不稳定性假说模型的文章(基恩1995),已经证实其理论的一个方面,即政府支出阻止在纯信用经济中业已发生的债务危机的能力。
 危机可能发生的论述,在这一版中被删除了,因为——网络泡沫背景下的次贷泡沫最终破裂之后——危机已经发生了1。然而,这些危机前的论述依然重要,因为它们表明,只要摘下新古典经济理论给经济学蒙上的遮眼罩,那么,如今被称为大衰退的危机就不是不可预测的“黑天鹅”事件,而是几乎有目共睹的必然之事。当危机不是如果而是行将发生时,仅有的问号消失了。
 第一版中,非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以及尤其是明斯基的金融不稳定性假说,在2000年和2001年初,指出了危机发生的可能,而这简明的一章,据此提供一个摘录。我希望,这些危机前的观察,能使你驱散“没人看到危机来临”的烟幕。大衰退不是一只“黑天鹅”,而是一只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看不见的“白天鹅”,因为他们的理论使他们忽视诱发大衰退的关键因素:债务、不均衡和时间。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失稳效应
 资本主义经济具有内在稳定能力的信条,也是市场经济中的居民在未来可能要付出高昂代价的信条。经济学家正如当初在大萧条期间的作为一样,他们今天可能是阻止引入针对未来经济衰退的抗衡措施的主要力量。大众期待经济学能够减轻和缩短我们面临的衰退,这是合情合理的,然而,如今经济学的作用却截然相反,让衰退更深、更漫长和更棘手。
 经济学家们走运的是,在2000年末,宏观经济——至少在美国——看上去运行相当良好。这使得经济学家可以相信和宣扬任何东西完全是碰巧的事实,即表面康健的宏观经济,让他们相当惬意满足。
 然而,一旦经济中金融方面与日俱增的压力最终爆发(基恩2001a,第213页),这种碰巧的成功就难以持久。
 美国债务通货紧缩的可能性
 网络泡沫最终破裂之后,如果发生危机,那么,它就可能在低通货膨胀(除非石油价格压力导致通货膨胀螺旋)的环境中发生。厂商可能以让利来应对危机,以邻为壑来调整库存或维持市场份额。这种行为很可能将低通货膨胀转变为通货紧缩。
 因此,美国再次遭受债务通货紧缩之苦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虽然其严重程度因危机所引发的政府支出的必然增加而减轻。美国很可能与日本一起加入世界经济的“跛脚前行者”名单——陷入一场债务诱发的衰退,伴随着价格不变或下跌以及似乎难以消除的私人债务负担(基恩2001a,第254页)。
 经济崩溃之后美国出现日本情况的可能性
 唯有时间可以告诉我们,网络泡沫破裂会否导致像大萧条那样可怕的结果。可以确定的是,很多指标显示,20世纪90年代的泡沫,让七十多年前的情形相形见绌。价格与收入比高达1929年的1.5倍,私人和公司债与产出比可能是大崩溃之前的3倍,价格总体上平稳,尽管某些部门有所上涨。所有这一切都表明,费雪的大萧条债务通货紧缩理论看来是可行的理论。
 另一方面,明斯基认为,“大政府”通过给厂商提供现金流,尽管私人支出锐减,厂商的债务承诺可获得资金,能够稳定不稳定的经济。可以肯定的是,2000年的美国政府比起20世纪20年代的政府是“大”的,其自动调节和政策干预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弱经济崩溃,使其比大萧条温和得多。后因特网时代的美国,可能出现的情况是,面临一场漫长的衰退,就像日本自1990年泡沫经济崩溃后所经历的情形(基恩2001a,第256-257页)。
 危机期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对欧洲的影响
 宏观经济学是出类拔萃的经济政策,但是经济理论本身几乎没有宏观经济政策。这种情形最清晰的例证就是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它规定成为欧盟成员的条件,就是赤字不能超过GDP的3%。与此同时,初次入盟时又允许某些篡改,当一场经济危机最终袭来,欧盟各国政府可能被迫对急需刺激的经济实施紧缩(基恩2001a,第212-213页)。
 有效市场假说助长举债投机
 (根据有效市场假说)股市的交易景象因而应该类似一座快死的火山。然而,就是回到写出这篇(夏普)文章的20世纪60年代,股市的运行也类似极度活跃的火山。自那时起,股市运行更是如此,并且在1987年,股市出现了一次短暂但合理的喀拉喀托火山式的爆发。2000年,我们看到一周内25%的变动。2000年10月,不枉其牛市期间的名声,至于这种泡沫最终破裂之时,股市动荡起伏有多严重,则只有天知道。一旦这种泡沫最终破裂,股市的动荡起伏将有多么剧烈。
 我能说什么呢?通过宣扬每个投资人都能未卜先知的有效市场假说,经济理论助长这个世界玩一种股市投机的危险游戏。当这一游戏玩砸的时候,尤其是美国极有可能发现它被债务搞得严重跛脚,就像过去十来年间日本所经历的情况。无论如何,这种投机的火焰可能已经被点燃,而基本肯定的是,经济学家所扮演的角色是火上浇油者,而非灭火队员。当危机爆发时,正统经济学家将是这个星球上被指望给出如何恢复繁荣的睿智建议的最后一批人——除非,就像这种情形下时常发生的那样,他们放弃其理论教条,赞成常识。
 当1929年的大崩溃导致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时,金融部门的许多昔日英雄们发现他们自己处于被告席上。不大可能有任何特定经济学家发现其本身受到如此控告,但基本可以肯定的是,经济理论共谋助长美国的投资大众再次被骗入一场危机(基恩2001a,第256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