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长安四千年:都城史视角下的王朝兴衰史
			》
 售價:HK$ 
			184.8
 
  《 
			渔樵问对
			》
 售價:HK$ 
			64.9
 
  《 
			一起探索港珠澳大桥
			》
 售價:HK$ 
			107.8
 
  《 
			精益医疗 医疗质量、患者服务与医院效益的协同增长之道 医院管理底层逻辑解析手册+新医改时代医院生存指
			》
 售價:HK$ 
			86.9
 
  《 
			怪谈百物语:魂手形 宫部美雪作品
			》
 售價:HK$ 
			63.8
 
  《 
			北境之王 白刃 奥斯瓦尔德与不列颠七国时代 魔戒 冰与火之歌 现实版  圣王 奥斯瓦尔德及其所处的不
			》
 售價:HK$ 
			118.8
 
  《 
			2025中国企业跨境并购年度报告
			》
 售價:HK$ 
			379.5
 
  《 
			中国折纸动画
			》
 售價:HK$ 
			74.8
 
 
 | 
         
          | 編輯推薦: |   
          | ◆本书是国际学术界网络交换论领域的第一部著作,收录了该领域的重要文章。 ◆网络交换论,是社会学、心理学,以及相关行为科学研究中一种较为前沿的理论。
 ◆如果社会学的核心任务不是理解社会结构对人类行为的重要影响,那么它应该是什么?网络交换论已表明,人类社会行为受到它得以发生的社会关系的型塑,而社会关系也以它所嵌入的结构为条件。当某种社会关系嵌入一类结构时,人们会产生一种行为。当同一种关系嵌入另一种结构时,会产生另一种行为。将结构、关系同行为联系起来的理论正是本书的核心。
 |  
         
          | 內容簡介: |   
          | 社会网络研究自20世纪30年代出现以来已经80年的历史,特别是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又有重要进展。但是无论个体网研究、整体网研究,还是复杂网研究,都比较重视"方法",缺乏"理论",尽管很多研究都声称是在"理论"指导下的研究。相比之下,开端于20世纪80年代的网络交换论则别具一格,因为它坚持理论导向的实验研究,并在此方面做了大量的创造性研究工作。严格地讲,要素论及网络交换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理论,实验法是其基本研究方法,这与一般的网络研究坚持的调查法有很大区别。 |  
         
          | 關於作者: |   
          | 大卫.维勒(David Willer)博士,南卡罗来纳大学社会学系Scudder讲座教授,网络交换论的创始人 刘军,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哈尔滨工业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导。
 |  
         
          | 目錄: |   
          | 1网络交换论:问题及方向 经典的理论基础
 还原主义视角
 中心网中的权力
 排他机制及经典的结构权力概念
 权力事件概念:谁在何时以何种方式获得了什么
 2关系中的行动者
 裁量
 社会关系
 社会行动者
 社会互动
 数量和裁量流
 拒抗、第二法则和原理2
 3结构中的关系
 3类连接
 虚无式和排他式的交换支网
 内含式支网
 结构性权力和强制关系
 结论
 4权力关系
 前言
 交换网络中的权力关系
 导言
 早期的研究
 图形分析论
 权力域和多次交换网
 新的理论方向
 结论
 5弱权的发现
 引言
 什么是弱权
 弱权是怎样被发现的,1987-1991年
 如何预测弱权
 期望价值论与核心论
 结论
 6排斥和权力
 7协商交换
 8网络关联
 9权力与影响
 10网络交换论的新近问题及解决方案
 11发展中的网络交换论
 |  
         
          | 內容試閱: |   
          | 要素论(Elementary Theory,ET)及网络交换论(Network Exchange Theory,NET)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的一种社会学或社会心理学理论。有关该理论的思想渊源、基本概念、研究方法、研究发现以及最新进展等,请读者参见《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2期的文章"网络结构与权力分配:要素论的解释"。本书是国外网络交换论领域的第一部著作,收录了该领域的重要文章。本书开篇就已经指出,即便该领域的学者也未必总是清楚该领域各方面的研究,因此,编辑这样一本著作实有必要。鉴于中国学者对此领域基本上没有了解,中国学术界在此方面的研究还未真正开展,因此,翻译本书也有必要。 开篇第1章介绍要素论及要素论的一个分支--网络交换论的思想来源。作者指出马克思和韦伯都有对权力机制的洞见,不过散见于其大量论述中。网络交换论与社会交换论完全不同,后者坚持还原论,而还原论式的社会交换却证伪了自身,其关键在于斯托尔特和爱默森(Stolte and Emerson,1977)设计的一个实验。该实验本来希望证明社会交换视角认定的饱腻(satiation)与权力之间存在的关系,但是该实验却首次证明了结构产生权力,因为实验中的权力差异源于排他机制而非饱腻。马克思与韦伯虽然都认识到排他机制(exclusion)是产生权力的一种结构条件,但是都没有使用"排除"术语,没有因此创建形式意义的权力理论。要素论则是在形式意义上关注权力结构机制。而关于权力有各种界定。尽管作为控制的权力和作为利益的权力都在古典的和当代的社会理论中出现,但多数学者还是分开理解。霍曼斯、布劳等学者坚持权力的社会交换视角,他们虽然考虑到作为利益的权力与作为控制的权力,却指出权力是使他人获益的一种控制,控制与利益是相反的,权力会趋于平等。这种观点显然自相矛盾。网络交换论并不认为权力会趋于平等,而认为权力事件会持续存在,因为产生权力的结构条件持续出现。网络交换论承认结构的有效性,其研究的焦点在于能够发现产生不同权力行为的诸多结构条件。
 第2章介绍"关系中的行动者"。顾名思义,本章将行动者置于关系中进行考量。本章开篇便指出,社会结构并不直接影响行动,而是通过结构中的社会关系来影响行动。本章重在介绍要素论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法则。要素论的核心内容是一种"建模程序"(modeling procedure),用该程序建构的模型可包含两类要素(elements):一类是行动者层次的要素,包括偏好、信念等;另一类是行动者的外部要素,如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等。模型开始于一些简单的要素,如偏好、信念、"裁量"sanctions,将"裁量"联系起来可产生偏好、信念和关系等复杂的要素。这些模型都是处于关系中的行动者模型,而关系又嵌入结构中。因此,可以认为要素论模型一般涉及3个层面:行动者、关系、结构,在此意义上可以说网络交换论是一种"多层次理论"(multilevel theory)。本章涉及前两个层面:行动者层面和关系层面,下一章探讨结构层面。在行动者层面,重点关注决策、决策过程,以及它们与行动者内部及外部条件的关系。在关系层面,重点关注由行动者的关联方式和决策方式所导致的行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