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费曼学习法:高效学习的实用策略和技巧
》
售價:HK$
64.9

《
风俗论(上册)(汉译名著本)
》
售價:HK$
105.6

《
ACT一学就会:接纳承诺疗法入门指南
》
售價:HK$
152.9

《
壹卷YeBook 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晚清以来“广东文化”观的形成 广东历史文化研究
》
售價:HK$
86.9

《
漫步上海老房子(修订版)
》
售價:HK$
63.8

《
江淮方言精汇
》
售價:HK$
107.8

《
历史动力学:帝国的兴衰密码
》
售價:HK$
107.8

《
广岛 普利策奖得主首次揭示原子弹爆炸真相 20世纪美国百佳新闻作品TOP1
》
售價:HK$
63.8
|
編輯推薦: |
《是什么动摇了我们的信仰?》是一本关于追问信仰的著作。
共产主义信仰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根本,是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凝聚人心的力量源泉,是中国共产党和当代中国社会存在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灵魂。当少数人在物质社会中迷失自我,当信仰的缺失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就需要我们追根溯源,探寻共产主义信仰产生和发展的过程,领悟共产主义信仰的真谛,建立一个更加完备的共产主义信仰体系,充实中国人信仰的空缺。
|
關於作者: |
游扬波,四川省双流县人,80后,毕业于南京政治学院中共党史专业,法学硕士。军队基层一线带兵人,专注于政治理论研究,已在国家级、省级、军队期刊报纸上发表学术论文及研讨类文章10余篇。现为某部队政治指导员。
银军,四川省三台县人,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初。国防大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研究生,法学硕土。工作之余潜心读书写作,已在国内主流媒体发表文学、新闻、理论研究等作品近百万字,现为某部处长。
|
目錄:
|
第一章 丢失的灵魂在哭泣
第一节 忠诚与背叛
第二节 良知与麻木
第三节 传承与忘却
第二章 信仰在哪里?
第一节 共产主义信仰
1.共产主义信仰是一种境界
2.共产主义信仰是一种力量
3.共产党人的信仰
第二节 先行者的理想
1.共产主义信仰的产生
2.共产主义信仰在中国的传播
3.共产主义信仰与中国革命的结合
4.通往共产主义道路的旗帜
5.新时代里坚定信仰
6.和谐:当代共产党人的共同信仰
第三节 境界的高度——凝聚在党章里的信仰
1.确定党的纲领
2.探索革命道路
3.走进社会主义
4.迈向理想圣殿
第三章 追问!追问!
第一节 缺失的环节
1.信仰的前提——理解
2.西方人对信仰的理解
3.当代中国人对共产主义的认同理解
第二节 抵御信仰危机需要思想武器
1.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崇高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3.良好的共产主义理论修养
第三节 社会风气的正确向导
1.媒体要加强对舆论方向的把握
2.法律要加强对道德犯罪的惩罚力度
第四节 人们对未来的信心
1.经济上贫富差距努力缩小
2.极力解决好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
,
第四章 信仰的重塑
第一节 理想信念教育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
1.加强领导干部的信仰教育
2.让信仰根植于人民群众心中
3.信仰要从孩子和青年抓起
第二节 创建团结奋进的社会环境
1.重视文化事业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2.加强共产主义道德的宣扬力度
……
|
內容試閱:
|
被地震伤害至深的唐山人在得知汶川发生地震的那一刻又一次被震动了,这次是震在心里。时隔32年,唐山人对地震的痛苦记忆被深深地埋在心里,天崩地裂时的无助、失去亲人的悲伤、对社会的感恩,被冻结了多年的各种复杂情感在汶川地震面前全部释放出来。地震发生后,唐山市在第一时间成立了抗震救灾指挥部,并由鲁颖担任德阳救援队队长。鲁颖表示,对汶川地震,唐山人感同身受,专业和非专业的支援者都络绎不绝地奔赴救灾前线。他表示,大家都是带着感恩的心,要把唐山当年抗震救灾的经验带到这里。
早期一份《唐山专家心理咨询服务队报唐山市委情况》的材料指出,从唐山抗震经验看,由于当时注重的只是抢救人,而忽视了对伤员、受灾群众以及抢救队伍的心理疏导,造成了震后相当一部分人长久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而现在四川震后群众心理刺激已经开始表现:行为木讷,不说话、只流泪,反应迟滞;出现易疲倦、发抖或抽筋、呼吸困难、记忆力减退、心跳突然加快等身体症状,出现易怒、过度警觉等情绪。唐山心理干预专家团队中的唐山师范学院心理学教授董惠娟博士当年也有过同样刻骨铭心的经历。董惠娟说,有形的物质破坏可以计算,但是无形的心理创伤却难以抚平。唐山志愿者救援队的到来对救援工作提供了莫大的帮助。
中国人的良知不仅在汶川地震中充分显现,在后来的玉树地震、洪水灾害、舟曲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面前,中国人民也展现了一个民族大家庭所共有的大爱,这是几千年来中国土地滋养和中国的历史文化熏陶出来的大爱,是中华民族的良知。
一个共产党人应该有共产党人的良知,这是共产党人坚定自己理想信念的前提。模范法官宋鱼水的事迹给共产党人的良知作出了最好诠释。宋鱼水始终不能忘记自己办的第一个案子。民工起早贪黑地给小饭馆送了一年的菜,饭馆一直没给钱。大冷天他一次又一次找饭馆,都被轰了出来。他穿着一件破旧的单衣,在宋鱼水房间的暖气旁止不住发抖。事实上,饭馆已几经易手。宋鱼水见到现任老板后对他说:“按法律规定,你可以向过去的承租人追偿,但你现在必须先把钱还上。”结案后,民工捧着终于追回来的薄薄一叠钞票痛哭——重病的妻子和上学的孩子急等着这一点点钱。相对于其他人,更让宋鱼水动心的是那些需要社会关注的人,她称他们为“门外的人”。但她也警醒自己同情不能代替法律的公正,她对自己约法三章:不轻视小额案件,因为它事关百姓生活;公平地对待每个当事人;不论是什么样的当事人,都宽容以待。这个自我约定,对宋鱼水来说长期有效。宋鱼水说,中国老百姓如果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走进法院大门的。许多当事人可能一辈子就进法院一次,如果就是这唯一一次与法律的接触,却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得到一个想不明白的结果,他们心中就会留下深深的伤痕;而维护了一个当事人的合法利益,就会增加一分人们对法律的信仰、对社会的信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