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DK草药大百科
			》 
			 售價:HK$ 
			294.8
			 
			 
	
			  
			《 
			甲骨文丛书·英国人在印度:三百年社会史
			》 
			 售價:HK$ 
			173.8
			 
			 
	
			  
			《 
			唯美手编.17,绚丽的春夏毛衫
			》 
			 售價:HK$ 
			53.9
			 
			 
	
			  
			《 
			朱可夫回忆录:艰难的胜利
			》 
			 售價:HK$ 
			140.8
			 
			 
	
			  
			《 
			儿童与青少年异常心理学(第四版)
			》 
			 售價:HK$ 
			217.8
			 
			 
	
			  
			《 
			积弊:清朝的中叶困境与周期感知(一部政治思想史力作,反思传统时代的王朝周期)
			》 
			 售價:HK$ 
			86.9
			 
			 
	
			  
			《 
			江河回望:中国文化与人生价值
			》 
			 售價:HK$ 
			85.8
			 
			 
	
			  
			《 
			从概念到思维——写给法科新生的12堂法学导读课
			》 
			 售價:HK$ 
			74.8
			 
			 
	
 
       | 
     
      
      
         
          | 編輯推薦: | 
         
         
           
            这本书不仅在诠释学的视角下,以学术的语言叙述了来自西方的治理概念在本土化的理论建构中发展为中国版治理理论的故事,而且在一定意义上为治理理论成为当代中国治国安邦的话语体系提供了理论和思想资源。
                                    肖滨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院长
 李泉的这本新作系统探讨了中国治理理论的特征、演进和发展以及西方治理理论对中国政治和行政改革的影响。这是一项艰巨的思想史工程。全书紧密结合理论思考和现实关怀,批判性地梳理了西方的治理学说,追溯其概念在中国的在地化过程。本书对中国治理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贡献,值得关注中国治理理论和实践的学者珍视。
                                         陈峰 香港浸会大学政治及国际关系学系教授
           | 
         
       
      
      
      
      
         
          | 內容簡介: | 
         
         
          |  
            “治理”是过去二十年中与转型中国密切关联的政治概念。本书采用诠释学视角对当代中国语境下的治理理论进行了系统考察与评估。研究发现,治理理论一方面正在通过建构新的范式来塑造中国转型国家的学术视角,另一方面则在实践中发挥了将增长缓慢的社会支出与项目合理化并将国家在处理社会事务方面的威权能力理想化的作用。因此,中国版的治理理论已经发展成为一套表达国家政治变革方向的重要思想工具。
           | 
         
       
      
      
      
         
          | 關於作者: | 
         
         
          |  
            李泉,天津人,香港城市大学公共行政学博士,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讲师,中山大学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西方政治理论、知识社会学与廉政政策等方面的研究。发表论文于《复旦学报》、《现代哲学》、《复旦公共行政评论》等核心期刊,参与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战略、路径与对策研究”,并独立主持其他三项科研项目。
           | 
         
       
      
      
      
      
         
          | 目錄: 
           | 
         
         
           
            第一章导论1
 一、研究问题与意义1
 二、文献综述5
 第二章研究方法与设计16
 一、理想类型的方法论16
 二、研究设计26
 第三章和谐社会话语的兴起33
 一、政策背景34
 二、意识形态背景41
 第四章善治:通向社会和谐的思想地图49
 一、导论50
 二、善治的原则52
 三、公民社会的描述57
 四、治理的政策建议62
 第五章中国治理理论的思想演进:早期的发展66
 一、导论67
 二、政治体制改革研究的启动69
 三、中国的公民社会理论73
 四、善治议题的提出76
 五、早期自由主义的尝试78
 六、马克思主义的妥协84
 〖1〗〖2〗治理思想的中国表达:政策、结构与话语演变〖2〗〖1〗目录第六章中国治理理论的思想演进:范式的变迁88
 一、导论88
 二、开拓性的理论综合91
 三、理论的发展与质疑100
 四、治理的经验研究106
 第七章结论115
 一、处境化与比较视野中的中国治理理论115
 二、诠释学分析方法的要点归纳120
 三、治理理论在中国的前景及其诠释策略的选择124
 附录一中国治理研究文献目录130
 附录二访谈问题摘要149
 附录三中国治理研究学者的地理分布特征151
 附录四受访学者名录152
 附录五部分治理学者访谈记录154
 附录六治理样本文献目录(2005—2012)188
 附录七俞可平及其同事的治理研究成果目录(1999—2004)194
 附录八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
 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全文) 197
 附录九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
 会议公报(全文) 219
 参考文献227
           | 
         
       
      
      
      
         
          | 內容試閱: 
           | 
         
         
           
            "【精彩篇章】
 自20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中国开始了快速和持续的经济增长与工业化进程,其规模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见。在这段时期,中国的国家组织创造和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而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经历了显著和不平衡的提高。与此同时,国家在福利供给方面的公共支出却一直维持在很低水平,由此引发了人们收入和财富差距的迅速扩大。事实上,这种现象并不唯独发生在中国。在20世纪九十年代的俄罗斯,一小群强有力的经济寡头在国家实行“休克疗法”之后迅速崛起。墨西哥1992年后的私有化浪潮使极少数人一跃而成为世界级富翁。在英国,年收入最高的1%群体的财富占国家总财富的比例在近二十年中已经翻了一番,从80年代早期的6.5%提高到13%(Klein, 2007)。在上述国家中发生的类似剧烈转型并非偶然。当邓小平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宣布中国将尝试利用市场机制来维护和强化国家利益时,全球资本主义体系正在经历一场以新自由主义原则为指导的深刻的政治经济变革。在这一背景下,转型中国可以被作为一个典型的案例来探寻这些被重新界定其边界和功能的新型国家是如何被建立起来的,而且是何种政治原则有效促进了这样激进的变革。
 一、 研究问题与意义
 纵观近三十年的历史变迁可以发现,新自由主义国家的崛起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政治和知识版图。这种新自由主义转向的前哨出现在英美保守主义政府时期的战略性政府重组,随即一股流行全球的政治改革浪潮传播到了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及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尽管这些改革受到不同的地缘政治条件的影响,但新赋予的国家使命却是相似的,就是为追求利润的资本积累创造有利的制度条件(Harvey, 2005)。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改革者们认为需要重塑政府以便运用其垄断性权力拓展商业活动的自由空间、鼓励企业家精神与技术革新、推动有效的市场竞争以及将政府在经济管理活动中的直接干预性角色减至最小。在实践中,改革者们往往偏爱由私有化、解除管制和外包等政策组成的一整套行政改革议程,以便在公共与私人部门之间建立起强有力的纽带,来促进由市场导向的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作为新自由主义改革议程的核心部分,公共部门变革中涉及的规范原则与操作技术在流行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管理主义和治理理论文献中得到了详尽的阐述。正如许多批判理论家所观察到的,这些理论为论证进行中的政策变革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知识系统(Hood, 1991; Harvey, 2005; Jessop, 1995, 2002; Pollitt andBouckaert, 2004)。例如,对哈维而言,新自由主义作为一套政治规划包括两个彼此关联的方面:实践策略和理论设计。对后者进行分析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考察作为影响历史与政治变迁真实动力的理论思想所发挥的作用。 
 本书试图将哈维的上述研究议题付诸实践:其目标是提供一项对当代中国治理理论的批判性评估,以此来理解在中国转型体制下存在于思想维度的治理精神的实质。在方法论层面,这项研究尝试从诠释学的研究视角出发,在社会科学普遍性的知识框架下辨识出一种政治与行政理论的处境化形式。 具体而言,本研究在分析作为中国大规模政府改革的观察者和咨询者的学者们意见的基础上,阐明治理观念及其相关的理论探讨和经验发现。这是此项研究的首要目的。为此,这项研究的第一个研究问题可以表述为:中国当代治理理论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以及这项理论是如何演进和发展的?通过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将考察治理理论在中国政治与行政学科中的概念结构与思想基础。
 这项研究的第二个目标是探讨治理理论作为一种思想工具在推进转型时期的中国政治与行政变革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众所周知,治理理论在20世纪九十年代早期的兴起是公共行政与政策分析领域的重要进展。正如Stoker(1998)所观察到的,治理理论并不满足于提供解释现有的政治制度和管理方式,它的目标乃是塑造政策议程并提供前瞻性的指导方案。因此,为了评估治理理论在影响改革议程方面的能力,我们提出该项研究的第二个问题:治理理论在何种意义上为研究中国转型国家的政策议题提供了可行的认识框架?通过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将努力揭示出治理理论与其相关的国家政策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