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希腊精神——一部文明史(二十世纪人文译丛)
			》
 售價:HK$ 
			85.8
 
  《 
			世界文明史(上)
			》
 售價:HK$ 
			209.0
 
  《 
			东亚朱子学研究:日本朱子学研究
			》
 售價:HK$ 
			85.8
 
  《 
			长沙走马楼西汉简牍 文字编
			》
 售價:HK$ 
			424.8
 
  《 
			涅瓦河畔的遐思——列宾艺术特展(汉英对照)(国家博物馆“国际交流系列”丛书)
			》
 售價:HK$ 
			587.6
 
  《 
			世界在前进
			》
 售價:HK$ 
			81.4
 
  《 
			文以载道:唐宋四大家的道论与文学
			》
 售價:HK$ 
			88.5
 
  《 
			高句丽史
			》
 售價:HK$ 
			184.1
 
 
 | 
         
          | 編輯推薦: |   
          | 《中论与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由史家亮所著,该书的学术价值首先体现在理论上提出并论证了中论范畴。这一思考和归纳是新颖的,是需要创新勇气的。因为,一方面,中国哲学史对“中”的理论研究各有各的看法,这增加了当代对这一思想理解和把握的难度。另一方面,中庸自身相对成熟的思想体系以及习惯思维的影响,使人们很难去仔细考量中庸的现代性转化问题。而即使是认识到中庸现代性转化的必要性,接下来的如何实现转化及转化为什么,都是比较难以继续做下去的问题。从该书的详细论证来看,面对这样一个难题,该书的研究和论证还是比较有说服力的。这一研究成果及思路,对于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促进中国哲学史相关理论和范畴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  
         
          | 內容簡介: |   
          | 《中论与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由史家亮所著, 《中论与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立足于我国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背景,着眼于中庸方法论与唯物 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对中庸的具体运用加以新的思考 ,提出了以中同统、中合、中度为基本理念的中论 范畴,进而从人的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 自然和谐的维度,探讨中论对我国社会和谐发展的意 义。 |  
         
          | 目錄: |   
          | 序  言 导  论
 一、研究目的及关键词阐释
 二、关于中庸及其现代应用的研究述评
 一中庸及“中”的内涵
 二中庸的应用
 三中庸的方法论性质
 四中庸所蕴涵的社会和谐思想的研究
 五中庸对和谐社会建设方法论意义的探讨
 六中庸与构建和谐社会研究的薄弱环节
 三、创新点及研究意义
 四、研究路径及相应研究方法
 五、内容体系框架及各章要点
 第一章  论“中”——将“中”作为中论的立足点
 一、“中”的本义
 一“中”字探源
 二“中”的基础含义
 二、“中”观念的理论形态演进
 一“允执厥中”——作为政治性范畴的“中”
 二“作稽中德”——作为伦理性范畴的“中”
 三“天下大本”——作为本体性范畴的“中”
 三、儒学中庸的执中、和中、权中思想
 一执两用中——处理事物两端之间关系的执中方法
 二和而不同——处理多种事物之间关系的和中方法
 三过犹不及、时中权变——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权中方法
 四、非偶然的一致:“中”观念的其他反映形式
 一“中”观念在道家、佛家及古希腊思想中的反映
 二人类“中”的思想方法形成的原因探略
 第二章  “中论”的内涵及运用——用相关唯物辩证法框架论中与用中
 一、中论的提出及论证思路
 二、中论内涵之一:中同统理念
 一“执两用中”与对立统一相通性
 二“执两用中”与对立统一的差异性
 三中同统理念的基本含义
 四提出中同统理念的意义
 三、中论内涵之二:中合理念
 一“和而不同”与分析综合的相通性
 二“和而不同”与分析综合的差异性
 三中合理念的基本含义
 四提出中合理念的意义
 四、中论内涵之三:中度理念
 一“过犹不及”、“时中权变”与质量互变方法的相通性
 二“过犹不及”、“时中权变”与质量互变方法的差异性
 三中度理念的基本含义
 四提出中度理念的意义
 五、对中论三理念生成的整体透视图示
 一中论三理念生成路线图
 二中论内涵的整体分析和界定
 六、运用中论的原则要求
 七、中论运用的价值标准——和谐
 一价值评价标准确立的依据
 二和谐的价值标准含义
 三将和谐作为“中论”价值评价标准的合理性
 第三章  中论提出的必要性及意义
 一、传统中庸思想现代转型的理论诉求
 一弥补传统中庸思想缺失的理论需要
 二近代以来中西文化交流碰撞与融合的历史启示
 二、当代人类和中国发展的方法论需求
 一和平与发展时代背景下人类发展困境的方法论求解
 二中国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方法论需求
 三、主体与客体存在状态的内在要求
 一中论是主体存在状态的内在要求
 二中论是客体存在状态的内在要求
 四、中论提出的意义
 一传统中庸思想实现了现代转型
 二唯物辩证法自身内涵得到了丰富
 三当代中国和世界和谐发展有了理想的方法论
 第四章  中论:我国社会和谐发展的方法论
 一、和谐发展与中论:基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思考
 一化解人类时代困境的发展理念应该是和谐发展
 二和谐世界思想是以和谐发展理念处理全球问题的重要思想
 三促进人类和谐发展、建设和谐世界需要珍视中论的价值
 二、中论与和谐发展:基于当代中国发展的思考
 一失“中”与我国社会的曲折发展
 二持“中”与我国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中论的彰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诉求
 一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中论的彰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需要
 第五章  用中论以达人的自我和谐
 一、人的自我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核心
 一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现实的、和谐的个人
 二当代国人的自我矛盾和冲突
 二、“中论”在实现人的自我和谐中的作用
 一倡导优雅生存,促进自我身心和谐
 二培养和谐人格,促进自我精神和谐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促进自我发展和谐
 第六章  用中论以达人与他人之和
 一、个体之间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
 一社会和谐发展离不开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社会主义和谐人际关系的基本要求
 三当代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缺失
 二、中论在实现人际和谐中的作用
 一执“我”与“他”两端,处理人际关系
 二综合运用德育和法制的力量,协调人际关系
 三个人遵循人际关系的序级性,各尽其能,各得其所
 第七章  用中论以达人与社会之和——基于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分析
 一、人与社会的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集中体现和重要保障
 一社会的人与人的社会:人与社会辩证的统一关系
 二我国人与社会的不和谐:基于阶层分化的视角
 二、运用中论促进阶层间的和谐
 一兼顾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
 二完善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协调机制
 三促进中产阶层的壮大
 第八章  用中论以达人与自然之和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我国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
 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二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推动我国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当前我国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不和谐音”
 四影响我国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因素
 五中论的偏离:影响我国人与自然和谐诸观念的思维方法缺失
 二、运用中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一运用中论,倡导和谐自然观
 二运用中论,倡导科学生态价值观
 三运用中论,倡导科学发展观
 结  语
 参考文献
 后  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