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博物馆里的中国 故宫
			》
 售價:HK$ 
			85.8
 
  《 
			海洋治理与中国的行动(2024)
			》
 售價:HK$ 
			107.8
 
  《 
			阿萨姆茶园:一部环境文化史
			》
 售價:HK$ 
			107.8
 
  《 
			乐道院潍县集中营资料编译·第一辑
			》
 售價:HK$ 
			107.8
 
  《 
			绝对历史主义何以可能?--黑格尔主义进路下的葛兰西绝对历史主义思想研究
			》
 售價:HK$ 
			96.8
 
  《 
			新民说·欧洲城市现代史:从 1815 年至今
			》
 售價:HK$ 
			96.8
 
  《 
			拍出绝世佳作 世界顶级摄影师私藏技法解密
			》
 售價:HK$ 
			140.8
 
  《 
			意大利读画记
			》
 售價:HK$ 
			74.8
 
 
 | 
         
          | 編輯推薦: |   
          | 互联网作为新兴传播技术的代表,首先对旧有媒介生态提出了挑战,伴随着传统媒介生产和传播惯例的打破,媒介系统内部的既有利益框架格局也面临解构和重组。在风险传播和风险沟通的媒介格局中,互联网的加入,必然会带来整个社会的风险应对和风险决策的重要变革。本书的主旨即是在传媒引发和解构社会风险的双重框架下,专门探讨互联网作为新的传媒成员,将带来哪些变化。 |  
         
          | 內容簡介: |   
          | 在媒介化风险社会的背景下,风险作为一个社会常态现象,其治理有赖于媒介实现告知、沟通和组织参与的功能,媒介成为社会风险治理的一个关键性工具。与此同时,我们又不能忽视,媒介在事件中的夸大、扭曲甚至是直接制造事件的作用。我们在运用媒介实现风险治理时,应当充分了解和重视媒介的这种双刃剑式影响模式,正确的运用媒介,使之趋利避害,最终实现对社会风险的有效治理。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互联网作为新兴传播技术的代表,首先对旧有媒介生态提出了挑战,伴随着传统媒介生产和传播惯例的打破,媒介系统内部的既有利益框架格局也面临解构和重组。在风险传播和风险沟通的媒介格局中,互联网的加入,必然会带来整个社会的风险应对和风险决策的重要变革。本书的主旨即是在传媒引发和解构社会风险的双重框架下,专门探讨互联网作为新的传媒成员,将带来哪些变化。本书还特别关注到,风险解构过程中对技术本身的依赖带来的下一轮风险隐患,对这些由网络传播技术自身带来的风险隐患,本书也将做出方向性的治理思考。
 本书是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9YJC860035)成果
 |  
         
          | 關於作者: |   
          | 张燕,中国人民大学传播学博士,复旦大学传播学博士后,现为中国传媒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发展传播学、传媒经济、网络传播。主持教育部、国家广电总局等7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  
         
          | 目錄: |   
          | 前 言/1 第一章 媒介发展与风险社会理论/1
 第一节 风险的概念/1
 第二节 风险社会/12
 第三节 风险的社会建构/13
 第四节 媒介与风险社会/19
 第二章 互联网技术概论/26
 第一节 互联网技术史/26
 第二节 互联网技术特征/30
 第三节 互联网技术的意义/36
 第三章 互联网技术与风险社会/38
 第一节 互联网技术对风险社会的贡献点/39
 第二节 互联网技术风险隐患/46
 第三节 互联网与社会风险的关系模式/52
 第四节 互联网解构社会风险的技术作用机制/60
 第五节 解构与重构:互联网技术与社会风险的主体间性/70
 第四章 网络社会与风险社会的利益框架/74
 第一节 风险的分配逻辑/74
 第二节 风险的社会建构过程中的利益框架/76
 第三节 网络社会重构社会权力/80
 第五章 互联网与专家系统的风险界定/85
 第一节 有组织的不负责任:专家系统风险界定的利益框架/85
 第二节 风险沟通中公众与专家系统的信任危机/87
 第三节 公众对专家系统信任的重建:平等对话/93
 第四节 互联网打破社会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垄断格局/97
 第六章 互联网与传统大众传媒的风险传播/107
 第一节 风险传播中传统大众传媒的权力逻辑/107
 第二节 传统大众传媒对风险的主观建构/112
 第三节 互联网在风险传播互向博弈中的角色和功能/125
 第七章 互联网与多元利益表达/132
 第一节 新技术条件下网络表达的新特征/132
 第二节 微博与多元利益表达/134
 第三节 社交网络与多元利益表达/143
 第八章 互联网与风险社会的公共领域/151
 第一节 公共领域概念与特征/151
 第二节 公共领域对风险治理的积极意义/155
 第三节 我国公共领域发育的社会条件/160
 第四节 大众传媒与公共领域/166
 第五节 互联网与公共领域/174
 第六节 多数暴政——网络民主的风险/191
 第九章 风险社会的伦理建构/197
 第一节 风险社会的技术伦理/197
 第二节 风险社会的责任伦理/202
 第十章 互联网与风险社会的伦理构建/223
 第一节 聚合社会力量改变“强国家-弱社会”的对比模式/223
 第二节 以网络技术为依托的新传媒机制有助于构建全球共生的安全机制/227
 第三节 “共景监狱”:有依托的社会信任/229
 第十一章 互联网技术自身的伦理困境/235
 第一节 网络谣言泛滥/235
 第二节 网络暴力/237
 第三节 网络极端民族主义/240
 第四节 协同过滤与群体极化/243
 第五节 网络霸权的存在威胁话语表达自由/246
 第十二章 困境中的希望:技术的演进与素养的提升/250
 第一节 网络理性重建的技术可能/250
 第二节 公众网络媒介素养的提升/255
 结 论/258
 主要参考文献/260
 后 记/27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