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隐秘的翅膀
			》 
			 售價:HK$ 
			79.2
			 
			 
	
			  
			《 
			B先生:梅兰妮·克莱因的成人分析故事
			》 
			 售價:HK$ 
			86.9
			 
			 
	
			  
			《 
			能量!
			》 
			 售價:HK$ 
			97.9
			 
			 
	
			  
			《 
			壹卷YeBook论世衡史丛书——晚清政治史的制度脉络
			》 
			 售價:HK$ 
			90.2
			 
			 
	
			  
			《 
			桎梏: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的大地主经济
			》 
			 售價:HK$ 
			173.8
			 
			 
	
			  
			《 
			财富的灵性法则
			》 
			 售價:HK$ 
			49.5
			 
			 
	
			  
			《 
			经纬度丛书·三国关键之战:决定历史走向的13场战役
			》 
			 售價:HK$ 
			74.8
			 
			 
	
			  
			《 
			动物结构与造型图谱 骨骼×肌肉×立体造型×生活百态
			》 
			 售價:HK$ 
			98.8
			 
			 
	
 
       | 
     
      
      
      
      
         
          | 內容簡介: | 
         
         
           
            诺贝尔文学奖是天使还是瘟神?是祸还是福?获得诺奖的大家们,有的狂喜,有的坚拒,有的是功臣,有的是国贼,有的流亡,有的自杀……这个北欧小国设立的奖励机制,为何持续牵动了所有大国的神经,又为何对人类文明发生了世纪影响?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本书选取了七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的故事,从这些文学塔尖上的截面中,我们看到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形形色色的命运和思考,看到了20世纪人类精神生活历程的几个关节点。
           | 
         
       
      
      
      
         
          | 關於作者: | 
         
         
           
            原山西省作家协会党组成员、秘书长;曾担任山西省青联常委、山西省青年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太原市青联副主席等社会职务。专著有《唐达成文坛风雨五十年》《插错“搭子”的一张牌——重新解读赵树理》《马烽无刺——回眸中国文坛的一个视角》《让思想冲破牢笼——胡正晚年的超越与局限》《最是文人不自由——周宗奇叛逆性格写真》《山西文坛的十张脸谱》《走马黄河之河图晋书》等书。
 联系人: 联系电话:
           | 
         
       
      
      
      
      
         
          | 目錄: 
           | 
         
         
           
            左右逢源付出的生命代价
   ——196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肖洛霍夫
   1  一个分成两半的子爵
   2  小船也曾有过舵
   3  “分寸感”是写作的最高技巧
   4  钢铁是这样消融的
   5  扑朔迷离的“斯大林文学奖”评选
   6  诺贝尔奖的“花落谁家”
   7  苏维埃酗酒现象的背后
   8  功成名就老人晚境的回放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195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斯捷尔纳克
   1  塞翁得马,焉知非祸?
   2  作家是背负“债务”的人生行走
   3  知我者《春秋》,罪我者《春秋》
   4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5  迟到三十年的诺贝尔授奖仪式
 “永远批判者”角色的硬骨与软肋
   ——197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仁尼琴
   1  索尔仁尼琴说:我写作的唯一目的在于
   永远不忘怀这一切
   2  赫鲁晓夫成为索尔仁尼琴的“知音”
   3  小乌儿飞出去了很难再困住
   4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5  跪久了,要挺起腰杆,活动活动膝盖骨
   6  在无比强大的专政机器面前
   7  《古拉格群岛》是彻底决裂的宣言
   8  保持一个“批判者”的角色
   9  肖斯塔科维奇嘲讽地把索尔仁尼琴称为
   “一个发光体”
 “局外人”是自觉“边缘化”的隐喻
   ——195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缪
   1  背离时代主流话语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2  加缪塑造卡里古拉形象的心理潜台词
   3  拒绝在生活和人之间放一本《资本论》
   4  都是太阳惹的祸
   5  沉默构成了对“荒诞世界”的“反抗”
   6  思想的另一种深刻是忏悔
 命运选择的两难困境
   ——196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萨特
   1  拒领诺贝尔文学奖唯一人
   2  “共产党同路人”的四年经历
   3  存在主义的“境遇剧”
   4  对现实的“厌恶”使萨特陷入了存在主义的“虚无”
   5  飘散出奶酪味的“炒鸡蛋”
   6  萨特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了名誉的代价
   7  世界上被人引用最多、理解最少的作家
 自杀是塑造英雄形象的绝笔
   ——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海明威
   1  “硬汉”的自杀令人瞠目结舌
   2  与生俱来的“英雄情结”
   3  战场是英雄展示的舞台
   4  斗牛成为命运拼搏的象征
   5  对战争的反思:从《永别了,武器》到
   《丧钟为谁而鸣》
   6  “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
   7  写作是拳击台上的一场较量
   8  自杀是塑造英雄形象的绝笔
 追求唯美主义者成功后的绝望
   ——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
   1  弦断有谁听
   2  嵌入幼小心灵里的死亡记忆
   3  初恋对人生的刻骨铭心
   4  不断迷惘是不懈追求的折光反照
   5  梦境是现实的海市蜃楼
   6  人生旅程中的“迷失自我”
   7  宗教禅境对生命意识的浸染
   8  死亡获得的“另一只眼睛”
 主要参考书目
           | 
         
       
      
      
      
         
          | 內容試閱: 
           | 
         
         
           
            1958年,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终于摘取了皇冠上的钻石——诺贝尔文学奖。然而正如法国谚语所说,皇冠是荆冠。这颗钻石沉甸甸地压得帕斯捷尔纳克几乎喘不过气来。
 
 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的儿子叶夫根尼?帕斯捷尔纳克在《帕斯捷尔纳克的诺贝尔奖风波》(摘自胡世雄编译《心灵的隐秘——外国名作家生活的另一面》,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0年12月)一文中,讲述了他父亲一波三折的获奖经过:
 授予帕斯捷尔纳克诺贝尔奖金的呼声始于战后的头几年。据诺贝尔奖金评定委员会现任主席拉尔斯?吉伦斯顿说,从1946年起至1950年,每年都曾把帕斯捷尔纳克作为候选人来讨论。1957年再次提名,1958年决定授奖。帕斯捷尔纳克是根据日益加剧的国内批评而间接得知这些情况的。为了摆脱自己因在欧洲享有盛名而遭到的直接威胁,他有时也不得不做一做自我辩白:“根据作家协会提供的材料,西方的某些文学团体对我的工作给予了不应有的评价。我所做的工作微不足道,且无甚成效,因而该评价是不合适的……”
 1954年秋,奥莉加?弗赖登贝格从列宁格勒来信问他:“我们这儿传闻你获得了诺贝尔奖。这是真的吗?要不,又怎么会有这种传闻呢?”“我们这里也有这样的传闻,”帕斯捷尔纳克回答她说,“我是最后一个听说的。我知道得比大家都要晚,是从第三者那儿得知的……与其说我期望,还不如说我担心这一流言会成为事实。尽管这一获奖伴有诱人的、必不可少的领奖之行,飞入更广阔的世界,交流思想,——因为我不能够按惯例像一个普通的上发条的木偶那样按部就班地去进行那一旅行。我有我自己的生活,有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可别让这一切给弄糟了。要知道,这可是巴比伦之囚啊。看来是上帝垂怜——这一危险终于过去了。显然我曾明确被提名为候选人并拥有许多人支持。比利时、法国和联邦德国的报刊上都曾谈及此事。人们看到、读到那些消息,也就谈论开来。后来人们从‘BBC
 ’电台听说(我把我所听到的在此如实转述):似乎本来是我被提名,但有人考虑到当时的世情,便请求提名机构同意让肖洛霍夫替换我作候选人。委员会否决了该项请求后,提名海明威为候选人,也许奖金会授给他…
 …”(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果然一如帕斯捷尔纳克所言,授予了海明威。) P39-4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