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源远流长:英格兰银行史(1694-2013)
》
售價:HK$
184.8

《
第一性原理穿透思维定势
》
售價:HK$
85.8

《
俄国史译丛——先声: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的知识界
》
售價:HK$
115.6

《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报告(2025)
》
售價:HK$
198.2

《
土地发展权与中国的空间治理
》
售價:HK$
136.9

《
道德革命的结构(交界译丛)
》
售價:HK$
115.6

《
时间线上的中国史
》
售價:HK$
537.6

《
时间线上的中国国宝
》
售價:HK$
537.6
|
| 內容簡介: |
日本是中国的近邻,到了近代,随着交通、资讯的发达,中国人对日本认识的广度、深度有了大幅度的拓展,不仅通过文献的阅读,而且能通过直接的游历,全方位地认识日本。近代中日关系史,一定程度上是一部中国对日本的重新认识史。《近代中国人的日本认识1871-1915年》从多维的角度,动态呈现近代中国人对日认识的变迁,深入探讨影响众日本认识的关系因素,为观察近代中日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也可为观照今天中日两国的现实提供借鉴。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近代中国人的日本认识1871-1915年》的意义和创新在于,一是拓展了一个新的分析角度,即从国民心态的层面对近代中日关系史加以研究。二是可从长时段的整体把握近代中国人对日认识的变迁,动态呈现这段中日认识史的全貌,加深人们对这段历史的认知。三是,本书可为今天中日两国的现实提供借鉴,有利中国人更好的认识日本与日本人。本书由彭雷霆著。
|
| 關於作者: |
|
彭雷霆,男,1981年生,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中国近代史专业博士后,现任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文化史、公共文化政策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在全国核心刊物《华中师范大学学报》、《江汉论坛》、《史学理论研究》等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清末教科书与近代术语厘定研究》(11CZS031)、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委托项目《完善我国文化科研投入的政策及机制研究》(12WG01)、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晚晴学部编订名词馆与近代术语统一》(20090460981)。作为子课题承担者参与多项教育部重大项目,包括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近代术语的生成、演变与中西文化互动研究》(07JZD0040)、教育部重大委托项目《辛亥革命的百年记忆与诠释》等。
|
| 目錄:
|
绪论/1
第一章 变动和延续:近代中国认识日本的基础/18
第一节 中日的空间距离与文化距离/18
第二节 日本在华的存在/36
第二章 模版与援引:政治导向下的日本观/60
第一节 日本维新的中国叙述/60
第二节 同文同种下的“中日联盟”/84
第三节 作为敌对者的日本解读/110
第三章 形塑和变形:媒体视角下的日本形象/127
第一节 公众视野中的“甲午战争”/128
第二节 多元的日本:《盛京时报》与《申报》的一个比较/157
第四章 师日和仇日:民间的“日本”观感/179
第一节 留日学生的日本体验/179
第二节 教科书中的日本/202
第三节 民众视野下的中日冲突/226
结语/244
征引文献与参考书目/25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