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社会史:理论与实践(增订版)(德国著名社会史学家于尔根·科卡重要文集。全面展现德国社会史学派的兴起与
			》
 售價:HK$ 
			107.8
 
  《 
			津巴多时间心理学 首次系统论述时间观疗法 菲利普·津巴多 著 自我觉察 活在当下 津巴多 心理学 当
			》
 售價:HK$ 
			75.9
 
  《 
			亲爱的族人:菲利普王之战的新叙事(横扫北美史学界各项大奖 以印第安女王视角重写北美大陆的反殖民之战)
			》
 售價:HK$ 
			140.8
 
  《 
			中国古代货币思想史
			》
 售價:HK$ 
			93.5
 
  《 
			什么是新疆
			》
 售價:HK$ 
			195.8
 
  《 
			多资产多策略投资实战
			》
 售價:HK$ 
			97.9
 
  《 
			乳腺整合肿瘤学 国际经典乳腺肿瘤学译著 一部聚焦乳腺肿瘤综合治疗的实用专著
			》
 售價:HK$ 
			140.8
 
  《 
			识药食药——免“疫”防病
			》
 售價:HK$ 
			53.9
 
 
 | 
         
          | 內容簡介: |   
          | “赶超型体制”是理解我国诸多经济社会问题的枢纽。该体制形成于计划时期,但其基本架构及其影响下的政府行为逻辑,一直延续至今而并未进行根本性的调整。这一体系结构对经济增长模式及宏观经济结构的影响,会随着外部条件的不同和意识形态的变化而出现调整。计划时期政府偏向工业的政策设计及其带来的高工业比重和短缺经济、因面临经济封锁而被强制平衡的对外贸易收支,与当下的政府工业偏好及高工业比重、贸易顺差所反映出来的过剩经济、居民消费比重偏低,都是同一体制对不同国际和意识形态变化而做出自我调适的结果。中央政府应着眼于政府行为模式参数集的调整,利用目前积聚起来的“改革共识”,推动赶超型体制的有序转型。 |  
         
          | 關於作者: |   
          | 王剑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为“制度经济学、制度金融学、财政学”。曾在《管理世界》、《新华文摘》等杂志发表论文30多篇。目前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赶超型工业化的模式变迁与经常项目顺差》,同时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战略研究》。 |  
         
          | 目錄: |   
          | 第一章赶超型体制的内涵、历史来源及其影响机制概览 一、赶超型体制的内涵、历史来源与增长模式
 二、赶超型体制下的地方增长激励
 三、赶超型体制对宏观经济失衡的影响机制概览
 第二章政府工业偏好的形成机制及其影响产业结构与收入分配的理论分析
 一、政府工业偏好的形成机制
 二、政府工业偏好影响产业结构与国民收入分配的理论分析
 第三章中国产业结构与国民收入分配失衡的体制成因
 一、地方政府间经济竞争的影响
 二、纵向分权不当激励的影响
 三、“生产性”税制结构对地方政府产业选择偏好的影响
 四、减税政策的局限性分析
 第四章赶超型体制对经常项目余额的影响
 一、“内外经济关联”研究视角的选择
 二、分权体制下的信贷约束变动对贸易顺差的影响机制
 三、中国产业结构与经常项目余额变迁的经济史分析
 四、实证检验
 第五章赶超型体制下经常项目顺差与房价之间的正反馈机制
 一、赶超型体制下的政府地价级差及其对贸易顺差的影响
 二、贸易顺差影响中国房价上涨的基本面分析
 三、地价级差制度的正反馈强化效应
 第六章体制安排影响税收增长的证据:税收与税基增长间的偏离
 一、经济因素的界定
 二、估算方法
 三、实证分析
 第七章中央地方间的收入分权对征收率的影响机制
 一、已有理论模型的简单评介
 二、政府课税努力影响税收增长的作用机制:一个简单模型
 第八章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对税收征管约束能力的变迁过程
 一、分税制改革前征收率下降阶段的分析
 二、分税制改革带来的征收率上升过程
 三、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影响税收增长的国际经验:俄罗斯的例子
 第九章中央和地方政府行为影响税收增长的实证分析
 一、中央征收集权的影响
 二、地方政府税收竞争的影响
 第十章基于赶超型体制的改革建议
 一、降低中央政府的经济增长偏好
 二、继续深化经济分权改革
 三、积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四、改革土地价格的政府干预机制
 五、赶超型体制视角下的金融体系改革
 六、农村及农业体制的调整
 参考文献
 |  
         
          | 內容試閱: |   
          | 应该说,政府工业偏好及其政策倾斜为工业部门比重的上升提供了重要支撑,具体表现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税收优惠政策泛滥。从1983年到1996年,我国第二产业增加值从2646亿增长到33835亿,实现约11.8倍的增长。而税收收入却仅从1086亿增长到3882亿,只实现了2.6倍的增长。虽然后来中央政府通过征收集权度的提高实现了税收的恢复性高增长,但以所谓财政奖励的方式对工业项目给予优惠仍然是各地的普遍现象。二是地方政府在土地与基础设施方面给予工业企业的支持。有些地方政府除了免费给企业提供土地以外,甚至还通过所谓“三通一平”甚至“七通一平”的方式倒贴“基础设施”。三是不少地方政府对外企劳动力成本的补贴甚至达到了违法违规的程度。据2012年4月28日的《经济观察报》报道,在吸引富士康落地成都的谈判中,除了给予土地、税收、免费宿舍、免费班车等优惠政策外,四川省还承诺了一个令人惊诧的条件——帮助招募一线劳工。为了完成富士康提出的招工指标,政府不得不将其在各级政府层层下放,最终落实到具体某个公务员身上。由于未完成任务,一些基层公务员不得不到富士康“顶班”工作几个月的时间。 (四)简要的结论
 本文主要探讨了政府工业偏好对产业结构和经常项目顺差的影响机制。通过对政府工业偏好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我们发现,中央政府的经济赶超意识及其通过垂直行政体制对地方政府的激励,与政府体系强大经济干预能力在改革开放实践中的结合,是90年代以来中国能抓住制造业国际产业转移浪潮、实现工业快速增长的重要前提。随着政府优惠政策作用的逐步释放,中国工业部门迅速扩张,并成为经常项目顺差呈现长期攀升趋势的重要基础。协整分析结果则显示,“1983-2010年期间,中国的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经常项目余额、工业部门相对税负水平和GDP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