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中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自我评估问题研究
			》
 售價:HK$ 
			88.0
 
  《 
			蝉鸣震耳欲聋
			》
 售價:HK$ 
			75.9
 
  《 
			刘心武谈《三言》(冯梦龙文学经典“三言”原著的替代性通俗读本)
			》
 售價:HK$ 
			74.8
 
  《 
			边际利润
			》
 售價:HK$ 
			75.9
 
  《 
			红帆船
			》
 售價:HK$ 
			62.5
 
  《 
			无用知识的有用性(科学的进步,在于人类不断探寻“山的另一侧”的风景)
			》
 售價:HK$ 
			41.8
 
  《 
			量价狙击:精准捕捉股市机会(新时代·投资新趋势)
			》
 售價:HK$ 
			86.9
 
  《 
			万有引力书系 万川毕汇:世界环境史国际名家讲座
			》
 售價:HK$ 
			96.8
 
 
 | 
         
          | 內容簡介: |   
          | 2001—2010年,正处于我国“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是深圳经济、社会、文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十年。国内生产总值从2482.49亿元增加到9510.91亿元,年均增长14.79%,占广东省的比重达20.81%,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四;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34822元增加到l06745元,位居全国第一,年均增长ll.93%;外贸出口总额从374.80亿美元增加到2041.84亿美元,在全国大中城市排名中连续18年位居第一,年均增长20.18%。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在全国率先实现全民医保;实施免费义务教育,成为全省首个教育强市;社工和义工队伍建设走在全国前列;设立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博会品牌;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计之都”称号,连续两次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成功取得2011年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主办权。 |  
         
          | 目錄: |   
          | 第一章 从规模到质量:深圳经济十年发展概况及经验总结 第一节深圳经济十年发展概括
 一、延续了经济发展的“深圳速度”
 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开放型经济进展明显,外贸出口结构不断优化
 四、内外需求双主导的增长模式逐步形成
 五、民营经济和本土企业发展迅速
 六、自主创新能力领先全国
 七、居民收入稳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
 第二节深圳经济十年发展的成功经验
 一、坚持解放思想,敢闯敢试,先行先试
 二、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民生与经济并举
 三、坚持市场经济的基础地位不动摇,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四、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提高改革开放的水平和层次
 五、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本土企业,提高经济增长的内源动力
 六、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七、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中国品牌之都”
 八、坚持适当的政府宏观调控,维护经济社会发展的正常秩序
 第三节深圳经济十年发展中的不足
 一、面临“四个难以为继”,经济增长方式需要根本转变
 二、产业转型升级较慢,产业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
 三、外贸依存度较大,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不强
 四、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五、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发展相对滞后
 第二章 从经济建设到民生:深圳财政十年发展概况及经验总结
 第一节深圳财政十年发展概况
 一、2001—2010年深圳的财政收入情况分析
 二、2001--2010年深圳的财政支出情况分析
 第二节深圳财政十年发展的成功经验
 一、国民经济与财政收入呈现良性互动发展。
 二、支出结构日益优化,民生支出持续增长
 三、财政预算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显著增力口
 第三节深圳财政十年发展中的不足
 一、财政支出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二、预算体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入
 第三章 从量变到质变:深圳税收十年发展概况及经验总结
 第一节深圳税收十年发展概括
 一、2001—2010年深圳税收收入总量分析
 二、2001—2010年深圳税收收入结构分析
 三、2001—2010年深圳税收收入发展的特点
 四、2001—2010年深圳税务管理改革实践
 第二节深圳税收十年发展的成功经验
 一、稳健快速发展的经济奠定了税收增长的基础
 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优化了税收结构
 三、持续的改革提高了税务管理水平
 第三节深圳税收十年发展中的不足
 一、直接税比重相对较低,抑制了税收功能的充分发挥
 ……
 第四章 国内外类似城市深圳财税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
 第五章 未来十年深圳财税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目标与战略
 第六章 促进深圳经济又稳又快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七章 优化深圳财政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八章 优化深圳探税收发展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