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小白理财进阶之道:富爸爸的财富花园+财务自由笔记+有钱人穷的时候都在做什么(共3册)
			》
 售價:HK$ 
			197.3
 
  《 
			谎言的逻辑:洞悉谎言背后真实的心理和人性 专享版
			》
 售價:HK$ 
			54.8
 
  《 
			汗青堂丛书022——罗马元老院与人民:一部古罗马史(新版)
			》
 售價:HK$ 
			140.8
 
  《 
			陈舜臣近代史三部曲 甲午战争 太平天国兴亡录 走向辛亥
			》
 售價:HK$ 
			249.7
 
  《 
			希腊精神——一部文明史(二十世纪人文译丛)
			》
 售價:HK$ 
			85.8
 
  《 
			世界文明史(上)
			》
 售價:HK$ 
			209.0
 
  《 
			东亚朱子学研究:日本朱子学研究
			》
 售價:HK$ 
			85.8
 
  《 
			长沙走马楼西汉简牍 文字编
			》
 售價:HK$ 
			424.8
 
 
 | 
         
          | 內容簡介: |   
          | 《书中之书讲演录:圣经文化今读》乃大学课堂实录,作者以“我注六经”式的学术态度,从思想文化角度解读了《圣经》的影响、主旨、线索和各部分内容,既澄清了一些易引起混淆的概念,如:圣言、约、赎、超越方式等,又聚焦一些普遍关心的问题,如:人性的善恶、人生意义、诚信道德、智慧情感等。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全书内容翔实且别开生面,孜孜以求“《圣经》意味着什么”和“《圣经》与当代处境”,尤重与中国文化传统之对读。语言上保留了课堂教学的口语化风格,举重若轻,删繁就简,为近年来不可多得的精神读本。
 |  
         
          | 關於作者: |   
          | 《书中之书讲演录:圣经文化今读》乃大学课堂实录,作者以“我注六经”式的学术态度,从思想文化角度解读了《圣经》的影响、主旨、线索和各部分内容,既澄清了一些易引起混淆的概念,如:圣言、约、赎、超越方式等,又聚焦一些普遍关心的问题,如:人性的善恶、人生意义、诚信道德、智慧情感等。 全书内容翔实且别开生面,孜孜以求“《圣经》意味着什么”和“《圣经》与当代处境”,尤重与中国文化传统之对读。语言上保留了课堂教学的口语化风格,举重若轻,删繁就简,为近年来不可多得的精神读本。
 |  
         
          | 目錄: |   
          | 序 第一讲漫谈“书中之书”的影响
 第二讲《圣经》作为圣言浅谈
 第三讲“内向超越”,还是“外在超越”
 第四讲人性善,还是人性恶
 第五讲打开《圣经》之匙:约与赎
 第六讲从《创世记》到“十诫”
 第七讲“诗歌智慧书”中的大智慧
 第八讲问世间,情是何物
 第九讲从“历史书”、“先知书”到“福音书”
 第十讲“福音书”研读
 第十一讲《使徒行传》与“新约书信”
 第十二讲真有世界末日吗?
 |  
         
          | 內容試閱: |   
          | 宗教道德化,超越追求人间化、生活化。冯友兰对此大为激赏,其解释也最精妙,他说日常生活的吃喝看似平常其实都是“道”,所有人都在某种程度上遵循了这一大道,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充分觉悟到事实是如此。 因此“教”的作用就是告诉人其实在不同程度上遵循了“道”,要对此有觉悟,此一觉悟说白了就是超越。那么,“为了达到与天地参,是不是需要做非常的事呢?不需要。仅只需要做普通而平常的事,做得恰到好处,而且明白其全部意义。这样做,就可以达到合内外,这不仅是人与天地参,而且是人与天地合一。用这种方法可以达到出世,而同时仍然人世”(《中国哲学简史》)。
 “用这种方法可以达到出世,而同时仍然人世”——至此,中国文化的超越追求实际上取消了这一追求,一变而为觉悟,人靠己力感应自然神性,达到“天人合一”的“人神”境界。
 就中国文化来说,儒、墨、法这三家关怀社会,强调积极人世;道、玄、禅这三家关怀自然,强调消极出世,二者指向截然不同,很难合并在一起来说。但在超越追求的形式上,这六家却都蕴涵着“天人合一”式追求,其预设前提都相信人性可被教化,人也可以自我教化,个人在修身养性的过程中不断觉悟到“道不远人”的境界,强调“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这种觉悟内化为人格修为,就给自强不息的追求撑开了一片新天地。这正是新儒家的“光明意识”,因对人性可被圣化有非常乐观的期待而大受推崇。当然,“光明意识”并非一味摒弃“人性恶”而信奉“人性善”,而是相信哪怕原先属于“本恶”的人性,在后天不断学习和修炼中仍能抑恶扬善,从而到达那美好境界,所谓“止于至善”。说到底,“光明意识”是一种深刻觉悟到的“道德意识”,这种主张认为哪怕再顽劣的本性,仍然可以用道德努力去完成自我圣化的这一过程,就像西晋周处斩蛟射虎,发愤改过,终成忠臣名将一样。
 这就是新儒家另一位大师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以道德代宗教之路”,也正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的泛道德化特点。对“泛道德化”如何评价?泛道德化固然可以说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优点,究其实又暗含着很大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早就证明复杂的社会问题不能简单化约成个人道德问题,“三个和尚没水吃”的困境不是单靠提高某个人乃至某些人的道德修养就可以解决。
 “内向超越”论和“泛道德化”的最大问题还不在此,而是出在其人性预设上,对人性过于乐观的预设使“内向超越”和“泛道德化”论者过于忽略了人性的幽暗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