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商业盈利模式一本通 可复制的生意经 让每一分钱聪明盈利
			》
 售價:HK$ 
			57.2
 
  《 
			新加坡环境发展史(1965-2015):迈向环境可持续发展之旅
			》
 售價:HK$ 
			107.8
 
  《 
			山水并野形图研究
			》
 售價:HK$ 
			85.8
 
  《 
			《陈氏香谱》之中国香道(中华经典生活美学丛书)
			》
 售價:HK$ 
			74.8
 
  《 
			历史的局外人
			》
 售價:HK$ 
			63.8
 
  《 
			肖邦钢琴作品全集 第二辑 套装全4册 波兰国家版 原版引进 肖邦国际钢琴比赛推荐用书
			》
 售價:HK$ 
			253.0
 
  《 
			轻松读懂大唐风云三百年(全4册)
			》
 售價:HK$ 
			262.9
 
  《 
			成人口腔正畸学 第2版
			》
 售價:HK$ 
			657.8
 
 
 | 
         
          | 內容簡介: |   
          | 《中医证候学》在自己对中医学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古今文献和搜集有关医著、医话、医案,编成此书。该书从临床着眼,以病因为纲,分为12门,以脏腑为目,并以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相关病变归纳为21目,共得45类,295证(本书选用281证),共辖2344候(本书选用1870候),7000多方症,构成以证、候、方症三级诊断体系,并附有古今名医医案、医话二万余条,其中不乏现代名医诊治疑难和抢救危重的病案。为今后论述系统化的证候模型——病候学,以及更高层次的中医学理论——辨证论治一体化理论体系铺垫了基础。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中医证候学》内容具系统性、理论性、科学性、实用性,可供中医院校师生及其他相关人员参考阅读。
 |  
         
          | 目錄: |   
          | 第一章病证概论 第二章风证门(19证152候)
 第三章寒证门(15证112候)
 第四章暑证门(7证67候)
 第五章湿证门(25证250候)
 第六章燥证门(17证119候)
 第七章火证(热证)门(60证313候)
 第八章气证门(24证98候)
 第九章瘀证门(22证126候)
 第十章痰证门(27证159候)
 第十一章饮证门(21证103候)
 第十二章食证门(10证64候)
 第三十章虚证门(44证307候)
 附录
 参考书目
 |  
         
          | 內容試閱: |   
          | 第五节证的命名 证的命名,即证的表述形式,当前尚无统一的认识,古今对证的表述形式归纳起来大概有十五种之多,导致对证的命名不规范,概念不清晰,没有严格的内涵和外延。现代中医学者提出过不少命名原则,即继承性、实用性、准确性以及规范性、逻辑性、系统性等,并要求做到结构严谨,术语恰当,简洁扼要,精练确切。据此我们认为证的命名应有如下特征。
 (一)能表达疾病的时向性和阶段性
 每一证名的表述形式必须能体现疾病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的病因、病位特点,使每一证名表述具有鲜明的时向性特征,从而体现证的个体特异性。
 (二)不同疾病的共同性,也即证名的普遍适应性
 证是疾病过程的阶段性反映,不同的疾病虽有不同的过程,即疾病的个性,但也有其共同的阶段性,为疾病的共性,这就是“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基础,因此,每一证名的表述都必须具有疾病的普遍适应性,即同一证型可以出现在不同的疾病过程中,不同疾病的过程中可以出现相同的证型。
 (三)传统的继承性
 证名的表述除上述的实践性、操作性外,还必须具有传统的继承性,不可臆测或虚构,文不见于书,实不证于病,但继承传统切不可兼收并蓄,导致名同实异,或实同名异的混乱状态,必须严格规范其内涵与外延,对传统证名应有取舍,务求统一,对各家各派的表述形式求其同而存其异,必须做到准确规范。
 《伤寒论》以“六经”名证,沿用数百年至清代温病学派兴起.则有以卫气营血命证,都重在病位、病变层次定名。其间亦有以病因取名者如杂病的气郁证、血瘀证、伤食证、虫证等,温病的湿热证、秋燥证、风温证等,杂病家尚有病位结合病机命证的,如肝气犯胃、脾胃不和等等。然而根据证的内容、证名的表述形式必须保持一致,因此,以病因、病位命名证,既继承了传统,又切合临床实践,“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是临床论治的基本精神,重在求因,以病因命证更能贴切临床实际。当以病因为纲,结合病位命名证,作为证的规范的表述形式,既可避免名实混乱,又可免于重复,达到命名确切,概念清楚,内涵外延明确。
 病因的表述仍沿用传统病因,如六淫的风、寒、暑、湿、燥、火,气、瘀、痰、饮、食、虫,与气、血、阴、阳的不足的虚证,病位的表述,以沿用脏腑名称,以取代六经,六经的内涵仍不离脏腑,而脏腑学说已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贯穿整个中医学术体系,以脏腑名称命名证,可以避免六经等命名证的局限性,弥补其不足。
 由于证是疾病动态演变的体现,在演变过程中可以涉及多个病位,也可以演变出多种病因,因此在命名时只能突出其起主导作用的病因和病位,作为定名的标识,以显示出证的时向特征。但是为了命名的规范,统一采取双病位命名证,其中大都是病变所及,涉及两个以上脏腑,但也有一部分是由于有生理病理的密切联系,虽或当时尚无病变,但有可能或必然会受到牵涉的,或正在涉及,尚处于临界状态,如肺与卫、心与营,均采用双病位命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