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随他们去:别把精力浪费在无法掌控的事情上
			》
 售價:HK$ 
			81.4
 
  《 
			聊斋志异:2025全新插图珍藏白话版(全4册)
			》
 售價:HK$ 
			588.8
 
  《 
			史记的文化发掘:中国早期史学的人类学探索
			》
 售價:HK$ 
			199.4
 
  《 
			风起红楼:百年讹缘探秘
			》
 售價:HK$ 
			221.8
 
  《 
			跑外卖:一个女骑手的世界
			》
 售價:HK$ 
			68.4
 
  《 
			封关运作背景下的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丛书)
			》
 售價:HK$ 
			85.8
 
  《 
			滞后情书
			》
 售價:HK$ 
			47.1
 
  《 
			日本新中产阶级:东京近郊的工薪职员及他们的家庭(看日本系列)
			》
 售價:HK$ 
			96.8
 
 
 | 
         
          | 編輯推薦: |   
          | 她的身影在旧时月色中消去,她的精彩却永不退场。 不是传奇的传记,带你倾听张爱玲的人生回响。
 精美插图再现一代才女风采。
 |  
         
          | 內容簡介: |   
          | 张爱玲至今仍是大众关注的热点之一,其传记层出不穷,本书作者以“不做传奇”的立场,严谨地以文献为依据,对张爱玲生平及其作品做了全面深入的叙论。全书按张爱玲的生活轨迹分为上(1921-1943)、中(1943-1945)、下(1945-1995)三编。特点是以深刻细致的分析和评论见长,能够将张爱玲的作品与其经历、思想、情感等结合打通,处处传达出由文见人的洞见,寻觅出了张爱玲及其作品之间的深切关联。文笔清雅,不枝不蔓,既无学究气也避开了多愁善感的矫情气,甚至被读者认为是张爱玲式的文字。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1993年初版后,成为众多张爱玲传记中的经典之一。此次再版,作者重新删订,并配以精美插图,使这部经典传记更臻完善。
 |  
         
          | 關於作者: |   
          | 余斌,1960年生于南京。1978-1989年就读于南京大学中文系,现任教于南京大学文学院。著有《张爱玲传》、《当年文事》、《周作人》、《提前怀旧》等书。文思细腻敏感,文笔清雅睿智,既无学究气也避开了多愁善感的矫情。 |  
         
          | 目錄: |   
          | 引言 上编(1921-1943)
 从前
 家庭生活场景
 “赤裸裸地站在天底下”
 读书岁月
 港战中的印象
 少作
 卖洋文,谈中国人
 中编(1943-1945)
 成名
 清水浑水
 《传奇》世界(上)
 《传奇》世界(下)
 《流言》
 奇装炫人
 三人行
 “撒手”
 欲仙欲死
 一语成谶?
 下编(1945-1995)
 结束铅华
 乍暖还寒《十八春》
 悄然出走
 赤地之恋
 哀乐中年
 伤心之旅
 十年一觉《红楼梦》
 国语本《海上花》
 旧作新魂
 归于平淡
 附录
 现代文学史上的张爱玲
 年表
 参考书(篇)目
 后记一
 后记二
 《张爱玲传》新版附记
 人文版附记
 |  
         
          | 內容試閱: |   
          | 1945年4月某一天的傍晚,张爱玲独自一人在黄昏的阳台上,还未从与苏青的交谈中回过神来,她们方才正说到上进心,说到未来的世界。苏青道:“……你想,将来到底是不是要有一个理想的国家呢?”她答道:“我想是有的。可是最快也要许多年。即使我们看得见的话,也享受不到了,是下一代的世界了。”苏青叹息道:“那有什么好呢?到那时候已经老了。太平的世界里,我们变得寄人篱下了嘛!” 此时她骤然看到远处高楼边缘上附着一大块胭脂红,以为那是玻璃窗上落日的反光,再一看却是元宵的月亮,正自红红地升起。月亮在往上升,她的心却是往下沉,她想道:“这是乱世。”
 ——《张爱玲传·从前》
 由“春日迟迟”的慵懒惬意,到“沉下去,沉下去”的感受,再到梦魇式的恐怖,这是一个逐渐变化的心理感受过程。这个过程构成了张爱玲对“家”,对旧式家庭生活方式的完整经验,它们是她对这种生活的发现——每一种感受都在某种程度上照亮、透视了这种生活的某一侧面。它们是相互补充、浑然一体的。有时令她厌恶、痛恨,有时又让她感伤眷恋。
 ——《张爱玲传·家庭生活场景》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与政治没有瓜葛而又像张爱玲这样在高层人物中享有颇高知名度的,恐怕为数不多。假如不是这样一种气候,这样一个“政府”,张爱玲的名声也许会在更大的程度上局限于文人的圈子和读者大众。张爱玲一向声称她宁愿将读者大众视为她的“主人”,未必定要见赏于党国要人——如果一定让她做选择,她是宁见于“世人”,不见于“要人”的——但是不管什么人,喜欢她的人多一点,她只有高兴,况且“朝”中人的喝彩显然使她在社会上的知名度更上了一层楼。
 ——《张爱玲传·清水浑水》
 这与那着时装的剪影恰好映出张爱玲心境的两面:一个有童心的好奇,于现世生活中尽情享受;一个早熟早慧,悲天悯人,时时意识到那“惘惘的背景”,仿佛张见了未来的地老天荒。
 ——《张爱玲传·奇装炫人》
 他们谈情说爱的方式似乎在二人最初的接触中已经定下了。张爱玲不像一般新派的人物,要以亲近自然来证明情调的高雅浪漫,于都市的街上“道路以目”,在她要比游山玩水,刻意去寻胜搜奇,还更来得自然、惬意;而不必花前月下,不必山盟海誓,单是共处一室,相对笑语,也就有不尽的喜悦。胡兰成也不喜出游,于风景不留心,且二人在一起谈艺论文,也令他温习到一种他所喜欢的才子佳人的情调。所以他们在一处哪里也不去,多的是一席接一席的长谈,只是说话说不完,一次次见面从早到晚就这样过去。
 ——《张爱玲传·欲仙欲死》
 说到底,传奇不奇,张爱玲的遭际不过是历代妇女面对婚姻爱情时都会陷入的窘境:男人中心、理想与现实的难以相合。张爱玲胜于白流苏们的地方是她可以自食其力,所以她可以“全身而退”,感情上的挫败感则并无二致。她与常人唯一不同的地方是,她是个风华绝代的才女,是个水仙子式自我封闭的人物,与现实更来得扞格不入。十七岁时她就曾写:“最恨——一个有天才的女子忽然结了婚。”难道真是一语成谶?
 ——《张爱玲传·一语成谶?》
 不用说,张爱玲当然是走成了。可是无形中似乎总是处在某种窥视——监视之下的感觉对于她一直是抹不去的清晰的记忆,在她的几部写到祖国大陆情形的小说中,这样的感觉几乎被赋予了每一个人物,他们感到自己裸露着,似乎个人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在强光的照射之下,一言一行、一念之动皆无可隐匿,为此惶恐、羞惭、恼怒着。
 ——《张爱玲传·悄然出走》
 话虽如此,在外人的眼中,这对异国的夫妻实在相去太远,几乎从每一方面都显出不谐,而且赖雅比张爱玲大了差不多三十岁,以至于我们几乎不可能不把这桩婚姻看成是又一个传奇的故事了。
 这传奇不比那传奇。尽管张爱玲对婚姻一直取一种务实的态度,但她经历她的第一次婚姻时毕竟只有二十四五岁,风华正茂,才气逼人,恰是尽情领略生之喜悦的时候,身当其事,再无惯有的矜持和距离感,全然沉浮于欲仙欲死、大喜大悲的感情波澜中——那实质上是浪漫的、“诗”的恋情。这一次的婚姻则更带有“散文”的味道。赖雅不可能像胡兰成那样“懂得”她,她也无法重温初恋的情怀,而且赖雅年事已高,很快就需要她来照料了。张爱玲不可能抱有过高的期望。
 ——《张爱玲传·哀乐中年》
 与她的悄然离去形成对照,张爱玲的去世在整个华人社会引起了巨大的震动。……可以说,近年来愈演愈烈的张爱玲热因她的离去而达到了顶点。
 不过已在另一个世界中的张爱玲已经无从知晓这一切了,也许她也无意知道。因她的离去在人群中产生的一阵骚动,于她也许不过是一阵无意义的喧嚣,不管其中有“升华”还是“浮华”,同她已是了不相干。她将“张爱玲之谜”留给世人,由着他们去拆解,去争论,去玩味,而她独自一人,悄然离席。
 ——《张爱玲传·归于平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