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B先生:梅兰妮·克莱因的成人分析故事
			》 
			 售價:HK$ 
			86.9
			 
			 
	
			  
			《 
			能量!
			》 
			 售價:HK$ 
			97.9
			 
			 
	
			  
			《 
			壹卷YeBook论世衡史丛书——晚清政治史的制度脉络
			》 
			 售價:HK$ 
			90.2
			 
			 
	
			  
			《 
			桎梏: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的大地主经济
			》 
			 售價:HK$ 
			173.8
			 
			 
	
			  
			《 
			财富的灵性法则
			》 
			 售價:HK$ 
			49.5
			 
			 
	
			  
			《 
			经纬度丛书·三国关键之战:决定历史走向的13场战役
			》 
			 售價:HK$ 
			74.8
			 
			 
	
			  
			《 
			动物结构与造型图谱 骨骼×肌肉×立体造型×生活百态
			》 
			 售價:HK$ 
			98.8
			 
			 
	
			  
			《 
			救命有术
			》 
			 售價:HK$ 
			74.8
			 
			 
	
 
       | 
     
      
      
         
          | 編輯推薦: | 
         
         
           
            郭力昕(评论家、学者、台湾政治大学传播学院教授)
 李楠女士的摄影评论,在中国多为男性书写者的评论生态里,独树一帜且格外显眼。她的评论文字,准确流畅要言不繁,犀利冷凝直指问题,但同时温暖细腻地关照着摄影者与他们再现的社会。李楠将她对于中国社会语境理性而通透的观看,以及对其救赎的可能,放在个人意义的审视与重建之上,无论是摄影家本人,或者他们镜头里的人。李楠能够见树亦见林,但她提醒我们,深刻探索一棵树的重要性,以及它作为如何看待树林的意义基础。这是习于宏大地、却可能流于浮夸地描述那片树林的男性摄影评论家们,比较缺乏的评论视角。作为常犯这毛病的其中一名男性摄影评论者,我从李楠的书写里,得到很多启发。
 刘树勇(评论家、学者、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教授)
 鲜明的道德立场,丰富的现象解析,缜密的叙事逻辑,务实的方法讨论一一李楠近年来所作的影像文化批评,凭藉她良好的新闻传播学理论素养和十余年来从事影像媒介传播的实践经验,不仅为我们展现出当代中国影像领域那些重要的景观,同时亦将影像放置于整个历史与现实、政治与艺术、国家与社会,乃至道德与功利的复杂纠葛关系当中,以她的聪明与冷静,给出了清晰而有力
           | 
         
       
      
      
      
      
         
          | 內容簡介: | 
         
         
           
            在整体视觉文化转向的"读图时代",关乎摄影与摄影家的书籍虽然不少,但真正触及内核、并在转化为公共经验方面具备可能的并不多见。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影响》是一本兼顾新颖与深度的书。它将典型个案研究、学术评论与艺术史经典作品评介相结合,在把握中国摄影整体发展脉络的基准上,精心选取21位在不同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摄影家,每一个案单元由四部分构成:从对他们摄影理念产生关键影响的作品出发,钩连摄影史与艺术史--这既是摄影家的精神寻根,也是艺术家之间跨越时空的对话;
 然后,以个人感性与学术理性之间相互印证和平衡的深度访谈展开"第一手"阐述;
 第三部分,则是精炼犀利、颇有个人独见的评论,攻其一点,集中挖掘:这位摄影最重要的特质是什么?其在当代背景下的个体意义与公共意义又是什么?
 最后,摄影家用自己的代表作品,做出回答与呼应。
 著名评论家李楠以严谨的态度与精准的书写,避免花哨、滥情与似是而非的轮廓性说辞,于这些极具代表性的摄影家个案研究中,构建了一个以时代与个体为纵横轴的坐标系,梳理与探索了关乎摄影本质的诸多问题,呈现了中国当代摄影的精神脉络和生动图景,好看,耐读。
           | 
         
       
      
      
      
         
          | 關於作者: | 
         
         
          |  
            李楠,武汉大学新闻学硕士,南方周末图片总监;评论家、资深图片编辑、策展人。曾获”中国新闻奖“,”中国摄影金像奖“、”中国新闻摄影金烛奖“等20余项专业奖项;曾任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丽水国际摄影大展、”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等专业展赛评委;发表学术论文20余万字,在多个专业报刊开设个人专栏。
           | 
         
       
      
      
      
      
         
          | 目錄: 
           | 
         
         
           
            张新民 影响作品:《光荣与梦想》威廉·曼彻斯特(William Manchester,1922-2004)
 访谈:摄影家驾驭不了照片的命运,他能给的,只有自己的基因
 评论:对视中的追问
 杨延康 影响作品:《水俣》尤金·史密斯(William Eugene Smith,1918-1978)
 访谈:我相信一个摄影家最终极的呈现,就是你的作品。不比别的,就比作品
 评论:和生活交换灵魂
 袁冬平 影响作品:《无题》黛安·阿勃斯(Diane Arbus,1923-1971)
 访谈:我拍完成摄影家了,人家照样过着苦日子,这是个挺扯淡的事儿
 评论:诚实地自我救赎
 于德水 影响作品:《流放》约瑟夫·寇德卡(Josef Koudelka,1938- )
 访谈:摄影没有""只能做什么""和""应该做什么""
 评论:冲突愈见心性
 余海波 影响作品:《梦想剧场》杰利·尤斯曼(Jerry Uelsmann,1934- )
 访谈:摄影是我寻找生命光亮的一条通途
 评论:诠注生命诠注自我
 颜长江 影响作品:《溪山行旅图》范宽(北宋,约950-1027)
 访谈:摄影于我,就是拯救现实的药方
 评论:一介书生的影像突围
 杨俊坡影响作品:《清明上河图》张择端(北宋,1085-1145)
 访谈:我在演绎自己的同时,也随手给生活拍下剧照
 评论:质朴的敏感
 王瑶影响作品:《天堂之路》尤金·史密斯(W.Eunge Smith,1918-1978)
 访谈:能站在金字塔尖的摄影师,都是大爱大悟者
 评论:摄影家的身份
 王景春影响作品:《劳动者--工业时代的考古学》塞巴斯提奥·萨尔加多
 (Sebastiao Salgado,1944-)
 访谈:虽然这话一说就假,但摄影对我来说就像是呼吸
 评论:媒介融合时代的视觉博弈
 孙京涛影响作品:《双胞胎》黛安·阿勃斯(Diane Arbus,1923-1971)
 访谈:我要做的摄影必须能展示我对外界的理解,而不是让我去秉持一个外在的标准
 评论:怀疑、出走与回归
 史国瑞影响作品:《驳船》罗伯特·劳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1925-)
 访谈:艺术就是一种不断的实验
 评论:技术不是摄影家的标签
 秦军校影响作品:《霍皮族少女和她的母亲》爱德华·S·柯蒂斯(Edward Sheriff
 Curtis,1868-1952)
 访谈:坚持一种最平静的表达
 评论:冷暖自知的文献摄影
 丘影响作品:家庭合影
 访谈:我拍的照片,就像把我要哭的哭出来了
 评论:影像是记忆的墓碑
 区志航影响作品:父母亲的结婚照(1948 年12 月15 日)
 访谈:如果能让身体的价值最大化,这一生就没有白白活过
 评论:公民社会的艺术发声
 宁舟浩影响作品:《白求恩大夫》吴印咸(1900-1994)
 访谈:当摄影成为生活方式的时候,才是我成为摄影师的开始
 评论:作为精神身份的摄影
 马良影响作品:《祈祷的斯利那加妇女》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Henri Cartier-Bresson,1908-2004)
 访谈:如果我的疯狂能给别人勇气,那是我非常开心的事
 评论:有质感的隐喻
 刘香成影响作品:《萨特像》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1908-2004)
 访谈:我始终关注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时代的关系
 评论:以很小的细节讲述很大的中国
 路泞影响作品:《新帽》侯登科(1950-2003)
 访谈:如果我拼命捍卫什么时,我会感到真正的悲哀
 评论:摄影解决的是自己的问题
 姜健影响作品:《时代的面孔》奥古斯特·桑德(August Sander,1876-1964)
 访谈:摄影是穿越形式的意义
 评论:独特的格式化
 胡武功影响作品:《漫步》金伯宏(1947- )
 访谈:摄影,就是自为者偷取自在者的灵魂
 评论:与现实保持切肤之痛
 贺延光影响作品:《痛苦的奥玛伊拉》弗兰克·福涅尔(Frank Fournier,1948- )
 访谈:必须要做一个尊重真相的人
 评论:影像在身后的摄影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