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
||
| 臺灣用戶 |
|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
|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
|
share:
|
||||
|
新書推薦: ![]() 《 DK地球博物大百科 》 售價:HK$ 294.8 ![]() 《 非洲潜力丛书4 生计之道,为而不争:探究生态资源与人类的关系 》 售價:HK$ 86.9 ![]() 《 钱经 商圣范蠡的财富智慧 跨越千年的“正财阳谋”,普通人逆袭、高净值人群守成的底层逻辑 》 售價:HK$ 65.8 ![]() 《 儿童发展与心理治疗 》 售價:HK$ 74.8 ![]() 《 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初步 》 售價:HK$ 49.5 ![]() 《 北京城史记 明代卷 》 售價:HK$ 151.8 ![]() 《 懂得:影响你一生的DISC识人术(修订版) 》 售價:HK$ 74.8 ![]() 《 ROS 2机器人操作系统与Gazebo机器人仿真(微课视频版) 》 售價:HK$ 97.9 |
| 編輯推薦: |
| 《当代艺术的主题:1980年以后的视觉艺术》,聚焦于过去30年间反复出现的七大重要主题:身份、身体、时间、场所、语言、科学与精。 |
| 內容簡介: |
| 本书聚焦于过去30年间反复出现的七大重要主题:身份、身体、时间、场所、语言、科学与精神性。第一章提供了对该阶段世界当代艺术的一个简明的概括,分析了五种关键性的变化(新媒介的兴起、对多样性的日益关注、全球化、理论的影响以及与日常视觉文化的互动)如何导致了艺术世界边界的急剧拓展。接下来的七章,每一章都介绍了各个主题;提供了对该主题的历史影响的纵览;详尽地分析了当代艺术家们是如何在具体的作品里对该主题作出回应和表现的;最后是两位在其作品里广泛探索过该主题的当代艺术家的档案。 |
| 關於作者: |
| 简·罗伯森与克雷格·迈克丹尼尔,都是美国印第安那大学-普杜大学印第安那波利斯分校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他们合作出版了《作为一种语言的绘画:材料、技术、形式与内容》等著作。 |
| 目錄: |
|
序言
导言 当代艺术的主题:何为,为何以及如何 本书导读 第一章 拓展中的艺术世界 世界史和艺术史概述:1980至2008 传统媒介的繁荣和新兴媒介的轰动 各种声音的涌现 全球化 理论大显身手 当艺术遭遇当代文化 第二章 身份 艺术史中的身份 身份是集体性的或关系性的 身份政治学 本质主义 多样化 驳杂性 被建构的身份 他者性和表征 结构差异 身份的流动性 后身份 艺术家档案:南希?柏森 艺术家档案:谢琳?奈沙特 第三章 身体 历史上的具象艺术 身体问题的新面貌 身体即战场 身体是一种符号 表演身体 身体之美 性身体 凝视 性和暴力 可朽的肉身 后现代身体 艺术家档案:蕾妮?考克斯 艺术家档案:张洹 第四章 时间 时间和艺术史 表现时间 时间的具体化 变化中的时间观念 探索时间结构 打破时间 现实时间 变动的节奏 探索无穷 重访过去 恢复历史 重组历史 重塑现在 纪念过去 艺术家档案:布莱恩?托利 艺术家档案:科妮莉娅?帕克 第五章 场所 场所的意义 场所的价值 历史的影响 (多数)场所存在于空间中 艺术品存在于场所中 审视场所 寻找场所 真实的和虚拟的场所 无疆界的空间 何为公共的?何为私人的? 居间的场所 艺术家档案:珍妮特?卡迪夫 档案:泰特现代艺术馆的联合利华系列展 第六章 语言 融入艺术的语言:历史回顾 融入语言的艺术:历史回顾 新近的语言理论 语言使用的动机 语言产生意义 呈现语言的形式 透明和半透明 空间性和物质性 艺术家创作的书 以书为创作材料的艺术 运用语言的力量 命名 直面翻译的挑战 信息时代的文本使用 艺术家档案:妮娜?卡查杜里安 艺术家档案:肯?阿普特卡尔 第七章 科学︱ 什么是艺术? 作为业余科学家的艺术家 吸收科学工具和材料的艺术家 克里奥技术 生物艺术 科学的意识形态 变动的科学范式 科学是否正处于失控状态?行动艺术予以回应 科学的视觉文化 科学成像和艺术 解构科学的视觉文化 科学展览和档案馆 流行文化中的科学 基因组时代的人类分类 自然真的是自然的吗? 宇宙的奇迹 艺术家档案:派翠西亚?佩契妮妮 艺术家档案:爱德瓦尔多?卡茨 第八章 精神 精神和宗教 简要的历史回顾 几种策略 形式、材料和过程的操控 意义和心智的操控 追寻信仰和心存疑虑 宗教身份的表达 直面死亡、厄运和毁灭 神圣与世俗的融合 艺术家档案:乔斯?比迪亚 艺术家档案:比尔?维奥拉 大事记(1980—2008) 参考文献 索引 |
| 內容試閱: |
|
世界史和艺术史概述:1980至2008
从几乎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包括政治、医学、科学、技术、文化和艺术来看,过去三十年都是充满变故和大事件的年代。1980年代,传真机和影碟机得到广泛应用,最早的笔记本电脑和无绳电话也相继问世。同样是在80年代的美国,女性第一次被任命为最高法院法官,第一次进行太空旅行,第一次成为美国主要政党竞选副总统的候选人。1989年柏林墙倒塌和德国统一预示着共产主义在东欧的土崩瓦解。进入到90年代后,有关全球变暖带来的威胁以及动植物基因工程的众多纷争此起彼伏;1997年,一只绵羊被成功克隆。同样在1990年代,一场残酷的战争将南斯拉夫分裂成几个独立共和国,种族屠杀摧毁了非洲国家卢旺达。[11] 在前苏联的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新成立州的境内爆发了民族冲突。90年代初,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正式结束。到90年代中期,因特网将数百万的用户连接起来。1995年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的联邦政府大楼被恐怖分子炸毁。迄今为止,2000年代以来的暴力事件一直在变本加厉。2001年9月,伊斯兰恐怖分子摧毁了纽约世贸中心大楼并袭击了华盛顿五角大楼。同年秋季,由美国领导的入侵阿富汗计划正式开始,紧接着2003年,美国又出兵伊拉克并推翻了萨达姆?侯赛因政权。数年后,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战事仍未停歇。内乱及公开的武装斗争席卷了包括苏丹的达富尔地区、中东的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定居点以及俄罗斯边境的车臣等地区。食物短缺和饥荒、像禽流感这样的新型传染病、飚升的油价、与日俱增的气候变化的证据等等问题,让我们对全世界人类,尤其是极度贫困国家人民的黯淡未来无法乐观。与此同时,包括中国和印度这些新崛起的经济龙头正对全球经济施加影响。技术变革也持续产生社会效应,这些变革包括医学和科技新发现、像手机短信和博客之类的新形式即时通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日益增长的能力和影响。 1980年以来世界各地的人口分布经历了巨变。仅在美国,“80年代超过七百万的来自拉丁美洲、加勒比地区和亚洲的移民涌入美国境内,使美国在人口分布上经历了深刻的转变。到1990年,25%的美国人(2亿4千7百万人口)为非洲、亚洲、西班牙或北美印第安后裔。”3 每年,全球的战争、饥荒、种族暴力以及经济压力和工作机遇导致大批人口迁移。国界划定和权力分配频频发生变更也变得司空见惯。 在本文所覆盖的这段时期内,艺术界自身也经历了重大变化。由于艺术活动已趋于更加分散,主要艺术中心的优势地位有所丧失。变动的艺术界景观促使世界不同地区间进行富有意义的思想交流和融合。在当代艺术界版图上,纽约仍保持了其艺术重镇的地位,而其它艺术中心城市——伦敦、洛杉矶、东京、上海、迪拜、孟买、伊斯坦布尔、柏林、圣保罗和约翰内斯堡——则加大了支持和展示新艺术的力度,以至于任何期望对这些地方的当前艺术活动了如指掌的人在研究起来时都会倍感压力。 1980年以后,艺术界的能量随着艺术家、交易商、收藏家、出版物和展览空间的显著增长而大举爆发。新机构的建成,以及给现有机构配备新设备或经过改造的设备,增加了展出场地的数量、体积,并提升了其品质,这样更多的、包括从艺术中求消遣娱乐的游客在内的公众能够欣赏到最新的视觉艺术作品。这些改造工程中有几个特别有名,不仅仅因为它们展出艺术品的方式引人入胜,还因其建筑结构本身就称得上是艺术佳作。在名气上位居榜首的便是新建于西班牙毕尔巴鄂(Bilbao)古根海姆博物馆(Guggenheim Museum)分馆(1997),由建筑师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设计,以及伦敦泰晤士河沿岸的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 Modern)(2000)4,是由一座大型发电站改造而成的杰作。[12]其它新兴艺展场馆还有马萨诸塞当代艺术馆(MASS MoCA)(1999)和位于哥伦布市俄亥俄州立大学校园内的维克斯纳艺术中心(Wexner Center)(1989),前者改建自北亚当斯市(North Adams)一座19世纪的工厂大楼,能提供10万平方英尺的展览空间;后者则出自建筑师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an)之手,其构架经过更为精细的测算,但设计风格醒目大胆。 |
|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
| megBook.com.hk | |
|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 |